存儲局域網(SAN)和網絡附加存儲(NAS)是目前兩種主流網絡存儲架構
1. 對象存儲(Object Storage)
主要操作對象是對象。其結合了文件存儲和塊存儲的優點,讀寫不滿的同時,也利於共享。
對象存儲將元數據獨立了出來,控制節點叫元數據服務器(服務器+對象存儲管理軟件),里面主要負責存儲對象的屬性(主要是對象的數據被打散存放到了那幾台分布式服務器中的信息),而其他負責存儲數據的分布式服務器叫做OSD,主要負責存儲文件的數據部分。當用戶訪問對象,會先訪問元數據服務器,元數據服務器只負責反饋對象存儲在哪些OSD,假設反饋文件A存儲在B、C、D三台OSD,那么用戶就會再次直接訪問3台OSD服務器去讀取數據。
這時候由於是3台OSD同時對外傳輸數據,所以傳輸的速度就加快了。當OSD服務器數量越多,這種讀寫速度的提升就越大,通過此種方式,實現了讀寫快的目的。
最早出現在亞馬遜2006年推出的S3(Simple Storage Service),簡單存儲服務
2. 文件存儲
主要操作對象是文件和文件夾。其讀寫慢,但利於共享。
比如FAT32,電腦硬盤存儲
FAT32這種文件系統,是直接將一份文件的數據與metadata一起存儲的,存儲過程先將文件按照文件系統的最小塊大小來打散(如4M的文件,假設文件系統要求一個塊4K,那么就將文件打散成為1000個小塊),再寫進硬盤里面,過程中沒有區分數據/metadata的。而每個塊最后會告知你下一個要讀取的塊的地址,然后一直這樣順序地按圖索驥,最后完成整份文件的所有塊的讀取。
這種情況下讀寫速率很慢,因為就算你有100個機械手臂在讀寫,但是由於你只有讀取到第一個塊,才能知道下一個塊在哪里,其實相當於只能有1個機械手臂在實際工作。
3. 塊存儲
主要操作對象是磁盤。其讀寫快,但不利於共享。
數據直接隱射磁盤上,比如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