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對內置日志系統的整體實現進行了介紹之后,可以通過使用內置記錄器來實現日志的輸出路徑。而在實際項目開發中,使用第三方日志框架(如: Log4Net、NLog、Loggr、Serilog、Sentry 等)來記錄也是非常多的。首先一般基礎的內置日志記錄器在第三方日志框架中都有實現,然后第三方日志框架在功能上更加強大和豐富,能滿足我們更多的項目分析和診斷的需求。
所以在這一篇中,我們將介紹第三方日志記錄提供程序——Serilog
二、回顧
系統內置日志系列:
1. 基於.NetCore3.1系列 —— 日志記錄之日志配置揭秘
2. 基於.NetCore3.1系列 —— 日志記錄之日志核心要素揭秘
3. 基於.NetCore3.1系列 —— 日志記錄之自定義日志組件
從之前學習的內置日志系統中,我們根據日志配置的方式了解到了通過配置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輸出日志記錄,方便我們查找發現問題。
而在進一步對內部運行的主要核心機制進行深入探究后發現了內置日志記錄的幾個核心要素,在日志工廠記錄器(ILoggerFactory
)中實現將日志記錄提供器(ILoggerProvider
)對象都可以集成到Logger
對象組合中,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通過基於ILoggerProvider
自定義日志記錄程序集成到Logger
中,再創建寫日志定義Ilogger
,自定義日志記錄器實現日志的輸出方式,這樣實現自定義日志記錄工具。
在最后我們通過自定義的方式簡單的實現了自定義日志組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完善修改。當然了,我們也可以借用第三方日志框架組件程序進行使用。
三、說明
我們都知道日志記錄在項目開發中或者生產環境中,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都會采用在項目加入第三方框架日志或自行封裝日志記錄來記錄日志。
所以在這一篇中,我們會采用在項目中使用Serilog,目的不僅僅在於希望在用戶使用之前發現代碼中的BUG和錯誤,更多的是方便我們可以快速的查詢生產環境的日志問題,深入的了解系統運行的表現。
從Serilog的官方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 其框架是.net中的診斷日志庫,可以在所有的.net平台上運行。支持結構化日志記錄,對復雜、分布式、異步應用程序的支持非常出色。
Serilog是基於日志事件(log events),而不是日志消息(log message)。可以將日志事件格式化為控制台的可讀文本或者將事件化為JSON格式。應用程序中的日志語句會創建LogEvent
對象,而連接到管道的接收器(sinks)會知道如何記錄它們。(接收器 包括各種終端、控制台、文本、SqlServer、ElasticSearch等等可用的列表)
結構化與非結構化之間的問題:
對於日志的處理,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權衡是否對開發者的友好型以及對程序解析的方便性。在很多情況下,開發者可能只是想記錄一段日志而已,所以可以會考慮簡單的加上一行代碼來以達到記錄日志的目的,如(
log.debug("Disk quota {0} exceeded by user {1}", quota, user);
)當然了,日志的執行結構可能被存於文本文件或者數據庫中。這樣的日志從開發者的角度來說,清晰易懂,十分友好。但是如果后續要使用程序取查找海量的的上述例子在某段時間內的特定用戶,則很難高效率地完成這一要求,因為需要對每個日志進行字符串解析。因此,我們就需要尋求更快更方便的方式來查找記錄。
非結構的日志
對自由格式文本的解析往往依賴於正則表達式,並且依賴於不變的文本。這會使解析自由格式的文本變得非常脆弱(即解析與代碼中的確切文本緊密耦合)。
還考慮搜索/查找的情況,例如:
SELECT text FROM logs WHERE text LIKE "Disk quota";
LIKE
條件需要與每個text
行值進行比較;再次,這在計算上是相對浪費的,尤其是在使用通配符時:
SELECT text FROM logs WHERE text LIKE "Disk %";
結構化的日志
使用結構化日志記錄,與磁盤錯誤相關的日志消息在JSON中可能如下所示:
{ "level": "DEBUG", "user": "username", "error_type": "disk", "text": "Disk quota ... exceeded by user ..." }
這種結構的字段可以很容易地映射到例如 SQL表列名,這意味着查找可以更具體/更細粒度:
SELECT user, text FROM logs WHERE error_type = "disk";
您可以在希望經常搜索/查找其值的列上放置索引,只要您不對
LIKE
這些列值使用子句即可。您可以將日志消息細分為特定類別的內容越多,查找的對象就越有針對性。例如,除了error_type
上面示例中的字段/列之外,您甚至可以設置為be"error_category": "disk", "error_type": "quota"
或諸如此類。結構越多,你的日志消息,通過解析/檢索系統(如
fluentd
,elasticsearch
,kibana
),可以利用該結構,並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CPU /內存執行任務。總之這不僅與速度和效率有關,更重要的是使用結構化日志記錄和“結構化查詢”時,能以特定格式捕獲以及呈現結構化日志,同時提供對開發者與程序友好的解析支持。可以更方便地以其為條件進行篩選,搜索結果的相關性將更高。如果沒有這種搜索,那么在不同上下文中出現的任何單詞都會給您帶來大量無關的點擊。
四、開始
為了更好的理解認識Serilog,我們這簡單的創建一個新的項目來認識一下Serilog的使用。這里我們就簡單的使用Console
和Debug
的方式來實現,后續有機會我們可以實現更多方式的接收器寫入日志。
4.1 Serilog使用
4.1.1 安裝依賴包
Serilog.AspNetCore : 基於AspNetCore框架整合的Serilog日志記錄程序包,包含了Serilog基本庫和控制台日志的實現。
當然了,你也可以直接安裝Serilog 基本庫,然后根據需要安裝對應的拓展包。
說明:
- Serilog.Extensions.Logging 包含了注入了Serilog的拓展方法。
- Serilog.Sinks.Async 實現了日志異步收集。
- Serilog.Sinks.Console 實現了控制台輸出日志。
- Serilog.Sinks.Debug 實現了調試台輸出日志。
- Serilog.Sinks.File 實現了文件輸出日志。
4.1.2 配置Serilog
在應用程序中Program.cs
文件中,配置Serilog記錄,確保正確記錄任何配置日志問題。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g.Logger = new LoggerConfiguration() .MinimumLevel.Debug() .MinimumLevel.Override("Microsoft", LogEventLevel.Information) .Enrich.FromLogContext() .WriteTo.Console() .CreateLogger(); try { Log.Information("Starting web host"); CreateHostBuilder(args).Build().Run(); } catch (Exception ex) { Log.Fatal(ex, "Host terminated unexpectedly"); } finally { Log.CloseAndFlush(); } }
然后,添加UseSerilog()
到CreateHostBuilder()
中的通用主機中。
public static IHostBuilder CreateHostBuilder(string[] args) => Host.CreateDefaultBuilder(args) //從appsettings.json中讀取配置。 .UseSerilog() // <-- Add this line .ConfigureLogging((hostingContext, logging) => { logging.ClearProviders(); //去掉默認添加的日志提供程序 }) .ConfigureWebHostDefaults(webBuilder => { webBuilder.UseStartup<Startup>(); });}
最后,通過刪除默認記錄器的其余配置進行清理,從appsettings.json
文件中刪除Logging
對應的配置部分。可以再使用根據Serilog
的配置規則進行相應配置替換它。
"Serilog": {"MinimumLevel": {"Default": "Information","Override": {"Microsoft": "Warning","System": "Warning"}}}
4.1.3 提示
當在IIS下運行時候,要在Visual Studio輸出窗口中查看Serilog輸出日志的時候,需要將輸出方式選擇為 Web 服務器方式,輸出窗口查看日志,或者使用WriteTo.Debug()
替換記錄器配置中的WriteTo.Console()
。
4.2 輸出格式
4.2.1 文本格式
作為文本,它的格式如下:
[21:45:15 INF] HTTP GET / responded 200 in 227.3253 ms
測試在控制台中輸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