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11月11日雙十一上午,蘋果發布了M1芯片的新款Mac,其最大的變化就是將處理器從Intel換成了蘋果自研的ARM芯片M1。
上一次蘋果更換Mac芯片要追溯到2006年,14年前,蘋果選擇從PowerPc轉向Intel,事實證明當時的換代給Mac帶來了性能的大幅提升,是一次正確的選擇。
時隔14年,蘋果再一次選擇了更換芯片,擺脫了如日中天的x86架構Intel芯片,擁抱移動時代崛起的ARM架構。畢竟,蘋果在手機和平板的A系列芯片上投入了太多精力和心血。
本篇文章是我個人購買的MacBook Pro M1 16G+512G版本使用體驗和總結,在拿到電腦的一周里,我盡量把這台筆記本作為我的主力開發機,嘗試了許多軟件,當然也包括后端開發常用的工具,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新芯片MacBook的使用感受和理解,最后我也會和大家聊聊我的想法以及這代Mac的購買建議。
本文目錄如下:
- M1芯片給Mac帶來了什么
- 插電源?不存在!
- 風扇是什么?不需要!
- IOS應用,大殺器!
- 其他特點
- M1芯片軟件兼容性測試
- 編碼相關軟件
- 日常使用軟件
- 一些吐槽與不滿
- 我的想法和購買建議
本文閱讀大概需要:5~10分鍾
碼字不易,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后端技術漫談
讓我們開始...
在購買新筆記前,我一直是一位Windows用戶,辦公時也用着Windows筆記本外接24寸Dell顯示器使用。
Win10的強大軟件兼容性和豐富的游戲生態讓我對蘋果的Mac系列一直不感興趣。(主要是價格太貴,果斷不感冒了)
不過最近幾個月,我也開始使用公司的MacBook Pro,原因很簡短,我需要一台可以隨時背回家,拿上床使(jia)用(ban)的筆記本。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滿足兩個要求:
- 第一,續航要長:帶回家的筆記本,最好是能塞進包里就走,不要背電源線回家。
- 第二,觸摸板要好用:在床上沒法很好的用鼠標,所以所有的操作都要在觸摸板上完成。
也許有不少的Windows筆記本可以滿足第一點要求,但是滿足第二點要求的WinWindows筆記本卻很少,Mac的觸摸板讓我感覺到能用,並且舒適,這是別家筆記本目前很難做到的。
購買這台Mac前,我也去華為、小米和聯想的店里摸了摸幾款他們各自的旗艦超薄本,不得不說他們的觸摸板還是和Mac有很大差距,要么非常小,要么不流暢。當然,也和MacOs對於觸摸板的優化有關。
好了,說了上面這么多,其實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我一直以來是一個Windows的忠實用戶。但是Win的筆記本真的不盡如人意,盡管這幾年有英特爾認證的超薄本和微軟自家做的Surface,但是那些能讓我感到滿意的Windows筆記本甚至都比MacBook貴了,沒錯,說的就是你,Microsoft。
MacBook滿足了我在某些場景下的需求(大多數是工作場景),所以就會考慮忍痛入手一台。
驚艷之處
如果你問我,使用了M1芯片的MacBook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對於我來說,官方強調的性能提升x倍,在平時的開發編碼工作中,感受的並不多。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更多是將筆記本作為一個終端來使用,連接各種服務器,調試代碼,並不會頻繁的在本地打包編譯很大的工程代碼。
那么,M1拋開軟件兼容性問題,用起來是不是和上一代Mac一樣?
想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還需要分開來細說。
筆記本進入Soc時代
以前的大多數筆記本,都是以CPU+內存+顯卡+硬盤等形式來支撐你的軟件系統,但是M1的到來,將SoC(System on Chip)帶入了筆記本。(當然,蘋果並不是第一個)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以前你的電腦,打開運行一個軟件,需要從硬盤-->主板傳輸-->內存-->主板傳輸-->CPU/顯卡(算力硬件),而現在,由於所有的數據和算力都整合在了一個Soc里,你的軟件從硬盤讀取到內存后,直接就在Soc里面實現了數據共享,包括CPU和GPU都可以直接讀取到數據,也就是下圖所說的的統一內存架構:
這樣做帶來的好處就是省去了信號在主板上穿梭帶來的延遲和電量浪費,節省了耗電量,降低了信號延遲。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評測發現一些Intel版本的軟件,經過軟件轉譯后運行在M1上居然比跑在Intel的機器上還要快。雖然轉譯帶來了執行效率的降低,但是在數據傳輸性能上,很多老軟件在M1上的運行速度已經吊打Intel。
這其實和索尼PS5一直在宣傳的超高速SSD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么PS5游戲加載速度快到令人發指,因為索尼把CPU和他的SSD深度定制,在數據傳輸上整合到了一起,讀取游戲自然就快到起飛。
插電源?不存在!
M1加持下的MacBook Pro官方宣稱是歷代最強續航。
我自己這幾天使用下來,圖中的這句宣傳語是完全可以相信的,甚至標稱的20小時,你都完全可以相信。
我沒時間做標准的續航測試,這里提供一組數據吧。
我在一個偏重度場景下不插電源使用Mac(IDEA + Chrome + 后台網易雲 + 筆記軟件 +微信 來回切換),掉電量如下:
上午10.25 86% ---> 上午11.25 71% 一小時 消耗電量15%
粗略換算下來:偏重度場景下可以使用6.6小時
再模擬一個輕度場景,后台掛微信,前台Chrome外放B站視頻
上午10.22 57% ---> 上午11.12 50% 50分鍾 消耗電量7%
粗略換算下來:輕度場景下可以使用12小時
如果大家上班只是做做表格寫寫文字,那么你的電源都不用常年留在辦公室,直接留在家里得了,上班不充電,任性!
風扇是什么?不需要!
這次Pro依然使用了單風扇熱管散熱的方式,這也是Pro之所以Pro的一點。
但是!
我目前非常郁悶的就是,這風扇,它根本就不轉!
為啥不轉,因為M1是蘋果的5nm芯片,功耗和英特爾的10nm比起來不是一個級別,之前的Pro放在床上,只要有被子堵住出風口,沒過多久風扇就開始呼呼的轉,這代芯片實在是,熱不起來。
所以現在就是“非常后悔”,我買回來一點也不Pro,分明就是台Air~
我時常的心情如圖:
這一代的芯片散熱之強,在我看來是降維打擊,目前同樣性能的筆記本應該沒有對手。
快速喚醒,比快還要快!
之前Mac的休眠喚醒就已經非常快了,但是在M1的加持下,你可以理解為手機的點亮屏幕那么快,真的。
如果說老Mac喚醒需要1.5秒,那么新Mac喚醒就是0.5秒左右。
我還做了個對比小視頻,微信視頻號:蠻三刀的神秘小屋。可以看到。
IOS應用,大殺器!
本來想在后面的兼容性一章里,介紹M1芯片是如何完美的運行IOS應用的,但是IOS應用在Mac上運行的表現實在是驚艷,又有趣,忍不住放到前面先說。
這一代由於是ARM架構的芯片,所以支持直接運行IOS應用,只要開發者把自己的應用,允許在Mac上下載的開關打開,用戶就可以在Mac的AppStore直接搜索IOS應用,如下圖:
我先下載了個高德試試:
這感覺,就蠻神奇的!
在筆記本上用高德導航可能比較不實用,那么我們換個實用的,剪映,抖音旗下的剪輯軟件,我在手機上經常用,居然也開放了Mac下載。
打開后,可以流暢使用,並且支持觸摸板的滑動手勢。這個對於想要在電腦上做小視頻剪輯的朋友來說,絕對是福音。
上圖中,可以看到,由於是手機版,拿到的是相冊的權限,只能編輯相冊里的視頻。
但是,我發現在Mac里的視頻文件,右鍵居然提示我,可以用剪映打開,正當我高興的點了一下,結果。。。剪映打開了,文件卻沒加載進去,而且文件還從桌面消失了。。我也不知道是我不小心操作了什么,還是現在有bug,把我的文件還吞了。(我....)
當Mac支持了IOS應用后,極大的豐富了軟件生態,開發者做多端適配也會變得更加方便了。
這個天下大一統的未來,前途無量。
最新消息:win10據說之后的版本要支持運行原生安卓應用了,看來微軟和谷歌切實感受到了危機。
軟件兼容性
蘋果這次更換了ARM芯片,帶來了Intel老軟件的兼容問題,因為Intel是復雜指令集,而ARM是精簡指令集,本身軟件是不能直接支持運行的。
蘋果目前給出的軟件運行方案是:
- 原生支持ARM的軟件:在M1上可以直接運行
- 原生不支持ARM的軟件:通過蘋果官網給的Rosetta2可以把x86應用轉譯為支持ARM運行的程序
- Universal軟件:軟件在開發時就同時支持運行在x86和ARM
為什么叫Rosetta2?
因為Rosetta是當年蘋果Mac從PowerPc轉為Intel芯片時用來轉譯的軟件,傳承啊。
先貼一張我自己的截圖,給大家看下目前大部分軟件的運行環境,可以看到絕大多數還是轉譯運行的,Steam游戲是個例外:
所以當時發布會開完后,大家都普遍擔心Rosetta2轉譯效率的問題,畢竟這樣包了一層轉譯軟件,執行效率肯定是要打折扣的。那么實際運行效果如何,下面是我的實際體驗。
編程相關軟件
首先是工作相關的軟件,也就是程序員常用的開發工具。
JDK
在官網下的Oracle最新的JDK8,下載后直接安裝,沒有遇到問題。
IDEA/PhpStorm
作為后端開發,JetBrains全家桶至關重要,好在沒有問題,成功運行。並且在本地跑了個Java單元測試。
遇到的問題:JetBrains目前所有的軟件都是Intel轉譯的版本,操作起來比較卡頓,相比我自己的16G i5的dell筆記本(也就4000-5000檔位),流暢度依然有差距。不過JetBrains全家桶的適配會很快完成的。
VSCODE
之前看網上的結論說沒法運行,自己下載了官網的,可以運行,並且比較流暢,不過依然是轉譯的版本。
Postman
官網下載,直接安裝使用,沒有任何問題。
Charles
沒有任何問題,運行流暢。
常用軟件
WPS
目前WPS已經可用,並且比較流暢。我不做大型的PPT和WORD,所以重型任務下的表現不得而知。目前仍然是轉譯的Intel版本。
HomeBrew
非常遺憾,HomeBrew目前不支持ARM芯片,不過是not yet,所以大家期待一下吧。
Chrome
原生ARM版本已經上線,流暢運行,並且插件也正常運行使用,就問你怕不怕
微信
正常運行,比較流暢。
遇到的問題:使用微信自帶的截圖工具,截圖后黏貼圖片到Chrome會有極大概率觸發假死,粘貼至別的應用沒有問題。猜測不出是微信的問題還是Chrome的問題。
百度網盤
運行流暢,可以使用。
流暢運行
有道雲筆記
我平常一直在使用,很關注這個軟件的性能。在Mac下這個軟件經常卡卡的,這次的新芯片下,也可以運行,性能也差不多,會有卡頓,希望網易重視下。
網易雲音樂
流暢運行,並且蘋果的喇叭外放效果我要給個贊。
Foxmail
流暢運行
ZOOM
流暢運行
Final Cut Pro
蘋果自家親兒子,能不適配嗎?網上也有很多Final Cut ARM版的評測,性能強勁。
威聯通NAS相關軟件
QFinder:可以使用,但是有些操作卡頓明顯,不知道灣灣的軟件是不是代碼寫的比較拉胯,還是因為該軟件和系統交互比較多所以很卡。
游戲
游戲並不是Mac的主力使用場景,筆記本尤其是輕薄本的發熱和降頻也會讓游戲掉幀嚴重。
然而,然而,這是一台M1芯片的筆記本,他的功耗控制的實在是太棒了,所以我們不務正業一下,來玩一玩Steam游戲。
我的Steam倉庫里游戲不多,我挑選了一個網上評測不太會測試的游戲,城市天際線,這是一款非常吃CPU的游戲,讓我們來看看效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D4y1X7Dp#reply3760516406
我沒有做對比視頻,但是這款游戲放在老款的Pro13寸上,開全高特效是無法游戲的。在M1上,你可以以大概20-40幀的運行速度來游玩。並且,Pro的風扇還是安靜的聽不見聲音,這才是最可怕的,這意味着很可能長時間玩輕量級游戲,都不會降頻。就問你怕不怕。
沒有你想看的軟件,別擔心
如果大家還覺得沒看到自己想要的軟件,這里送大家一個查看M1軟件兼容性的網站,可以在上面查找:
https://isapplesiliconready.com/zh
Mac依然值得吐槽
好了,上面說了這么多有點,我自己讀起來我都快變成一個果粉了。接下來就談談我對Mac不滿意的地方。
MacOS外接顯示器字體模糊
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一台不是高分辨率的屏幕上,比如1080P屏幕,如果用Mac外接顯示,會出現字體模糊的情況。而Windows筆記本外接則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因為我看Windows的看習慣了,外接MacBook后,感覺屏幕變糊了。
下圖是Windows外接1080P顯示器的效果:
下圖是MacOS外接1080P顯示器的效果:
不是我手機沒對上焦,是確實這么模糊,發虛。
其實原因是蘋果在低分屏上並不會開啟他自己的HiDPI顯示,字體渲染的時候就會發虛。蘋果只對自家的顯示器以及其它一些2K 4K顯示器上面,支持開啟HiDPI。
我不清楚蘋果是無法在1080P等低分辨率的屏幕上無法正常渲染清晰,還是蘋果故意不在低分屏讓大家開啟HiDPI。
但是,事情總有解決辦法,GitHub等地方就有將普通1080P顯示器模擬成高分辨率顯示器的方法,這樣就可以強制開啟HiDPI,渲染出來的1080P HiDPI終於才和Windows一樣的清晰。。
比如這位大牛的教程:
https://wacky.one/blog/macos-hi-dpi/
我照做之后,成功讓我的1080P顯示器清晰了。
HiDPI關閉:
HiDPI開啟: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其實我是那之前的Intel完成的破解,M1芯片的筆記本,由於顯示器描述文件的變更,還不支持破解!
我在GitHub的一個HiDPI破解倉庫 issue上跟進了破解進度,倉庫作者自己沒有買M1筆記本,我們將數據發給了作者,他會幫助分析下,在新系統和M1下如何修改描述文件來偽裝為高分辨率屏幕,之后應該會有解決方案。
新款Air和Pro的區別
這也是我要吐槽的地方,這次新款的Air和Pro都是用了M1芯片,Pro相比Air只是多了一個顯示核心,一個8顆,一個7顆,且不說性能差距有多大。這種區別顯然讓Pro不再那么Pro了。
多花了兩千塊,可能真的是買了個平時不會轉的風扇,哈哈哈。
這一代的Air深空灰,和Pro幾乎一樣的外觀和手感,如果讓我推薦的話,我可能更推薦大家買Air,尤其是輕度辦公用戶。
總結
總體來說,MacBook M1的體驗非常好,良好的兼容性以及各大公司對於自家軟件未來會適配ARM的承諾,讓我倍感期待。我也從一個Window玩家向Mac玩家跨越了一大步。
MacBook通過M1芯片,帶來的長續航,低功耗,配合Mac原本優秀的屏幕素質,麥克風/喇叭素質,以及MacOS系統足夠優秀的體驗,足以讓人心甘情願的掏錢。
購買建議:
-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忠實的Windows用戶,但是在工作中需要一個生產力和續航兼備的筆記本,那么更加便宜的M1芯片MacBook絕對是一個可選項。
- 如果你是個Mac老用戶,並且老的Mac已經用了好多年,感覺想換一台新機器,那么不要擔心兼容性問題,直接買就是了。
- 如果你是個Mac老用戶,但是Mac是這兩年才買的,那么M1並不推薦你現在就換,因為買完后你的體驗可能就像是從iPhone10升級iPhone11,iPhone11升級iPhone12那樣,拿到手沒兩天就發現,有點索然無味,畢竟你還是在用它來做相同的事情,外形上也沒有質變。(土豪請忽略這一條!)
-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意MacBook的性能,盡管網上大部分評測都證明了ARM版13寸的性能在大部分場景下都已經持平甚至吊打16寸,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場景,Intel的16寸依然是領先的,購買前請先確定你的應用場景在ARM上的性能是不是符合你的預期。
好了,這就是本次我的M1使用體驗。
寫這篇稿子陸陸續續寫了5天,每天擠出時間在寫,最近這段時間真的是,太忙了。此外,這也是我的一次全新嘗試,寫一篇數碼相關的體驗文。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挑選消費品上的一些思考。畢竟,現在是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在買東西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和思考,不能被鋪天蓋地的廣告和主播帶貨牽着鼻子走。挑選契合自己需求,滿足自己使用場景的產品,才是最有性價比的,這樣的產品,買回來才會被自己頻繁的使用,而不至於后悔和吃灰。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健康且經過思考總結的消費觀。
如果感覺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點贊,轉發,在看。這對我是莫大的鼓勵和支持!
參考
關注我
我是一名奮斗在一線的互聯網后端開發工程師。
主要關注后端開發,數據安全,邊緣計算等方向,歡迎交流。
各大平台都可以找到我
- 微信公眾號:后端技術漫談
- Github:@qqxx6661
- CSDN:@蠻三刀把刀
- 知乎:@后端技術漫談
- 掘金:@蠻三刀把刀
- 騰訊雲+社區:@后端技術漫談
- 博客園:@后端技術漫談
- BiliBili:@蠻三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