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發展史


1.萌芽期

1990 年 Tim Berners-Lee 親手設計了首個網頁瀏覽器 Worldwide Web;1991年3月他把這項發明給了他在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朋友,並主要提供給CERN的內部工作人員作為處理龐大電話簿的工具。
Worldwide Web是全球最早的一款瀏覽器,為了避免同www混淆,這款瀏覽器后來改名為Nexus。
1993年3月,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編寫的Mosaic預覽版發布,它是物聯網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普遍使用和能夠顯示圖片的網頁瀏覽器。Mosaic的出現是后期互聯網熱潮的火種之一。
1994年,Marc Andreessen 帶領Mosaic的程序員成立了NetScape(網景)公司,並發布了第一款商業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該瀏覽器在后來的幾年中用戶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占據了幾乎全部的瀏覽器市場。
在瀏覽器萌芽期,其實還有其他很多公司或是個人推出過瀏覽器,但是由於功能過於簡單或是開發自用,在后來都沒有流行起來。比如1994年IBM推出了WebExplorer瀏覽器。當時是給他們的操作系統OS/2 用戶免費使用的。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瀏覽器技術還比較簡單,很多瀏覽器都停留在文字和圖形處理上,沒有太多的新技術,也沒有經典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整個資本市場對瀏覽器的關注不高。

2.第一次瀏覽器大戰(1995-2002)

1995年8月24日微軟公司發布了IE1,作為windows95的插件形式出現,大小也只有1MB,同年,IE2發布,同時支持Windwos和Mac。IE3正式捆綁在Windows95 OSR2中,隨后發布的瀏覽器都和操作系統捆綁在一起提供給用戶的,瀏覽器之戰爆發。在隨后的幾年,微軟公司不斷完善IE瀏覽器,修補漏洞,不斷以和操作系統捆綁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
1996年,挪威最大的通訊公司Telenor推出了Opera,Opera發布后,很快就因其具有快速、多頁面瀏覽等特性深受用戶的歡迎,並在兩年后進軍移動市場,退出Opera的移動版。Opera2.0有自己的內核,是完全獨立於Mosaic、IE、Netscape。
1998年,網景公司宣布,未來版本的Netscape瀏覽器將免費提供。隨着同IE征戰的失利,Netscape市場份額急劇下降。1998年11月,美國在線AOL收購了網景公司,當時正在開發的Netscape5.0 也被擱置,后來美國在線跳過了5.x 直接發布了6.x,Netscape 6.0在2000年底發布,但效果不理想,因速度慢和不穩定等原因飽受批評。2007年底,美國在線宣布將不再開發和支持Netscape。
第一次瀏覽器大戰,微軟IE完勝Netscape。
2002年IE開始主導瀏覽器市場,市場份額達到95%。
2006年10月推出了IE7,兼容windowsxp和Vista。

3.第二次瀏覽器大戰(2003-2011)

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瀏覽器,微軟IE霸主地位動搖,瀏覽器市場呈現百家爭鳴現象。
2003年1月7日,蘋果發布了Safari公開測試版,推出了WebKit引擎。
2004年11月,Firefox1.0發布,最初的名字是Phoenix,后來因版權原因才更名為Firefox。Firefox1.5 在2005年發布,Mozilla宣布將Firefox開源,當時Firefox在Windows憑條的市場占有率是10%。Firefox3.0在2008年6月發布,創下了24小時內下載次數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2008年9月,谷歌公司在超過100個國家發布“Google Chrome” 測試版,加入了瀏覽器戰爭。該瀏覽器的目標是提升穩定性、速度和安全性,並創造出簡單且有效率的使用者界面,輕量、快、異常的穩固讓這款瀏覽器成為不可輕視的一個對手。

4.移動端瀏覽器

隨着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個大廠紛紛將發展重點放在瀏覽器移動版本上(微軟除外),國內有金山獵豹、阿里UC、小米、騰訊等

5.瀏覽器未來發展趨勢

  1. 向着移動化方向發展
  2. 向着跨平台和多平台兼容方向發展
  3. 向着模塊化、組件化、開放化方向發展
  4. 向着服務化方向發展
  5. 向着個性化定制方向發展
  6. 向着社交化和新文化方向發展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