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其實前半句說的是事物的趨勢,后半句說的是一種“非常態”。要跟趨勢較勁,需要額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為什么一個人看抖音不知不覺兩小時就過去了,背單詞一個小時就跟遭受酷刑似的?就是因為前者是順應“不進則退的趨勢”,后者則是逆趨勢的,逆趨勢的東西基本都不會讓人太舒服。
為了克服懶惰的問題,制定學習計划的時候,關鍵就是每天目標一定要小,跟自己先妥協了。你不要太為難自己,你不為難“他”,“他”才給你干活。是的,你體內住着一個你根本不了解的人,你得跟“他”多溝通。
一個人赤手空拳能打幾個人?一個人有根小棍子能打幾個?一個人有把槍能制服多少人?新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技能就是具有不斷地使用復雜工具的意識,並且嘗試用“工具思維”去解決問題。比如碼農做什么事情都會問“庫”呢?“庫”就是工具集,里邊放着他的錘子,電鋸,鑿子。如果你讓他先去做一套工具出來再去做事,那么他也不會。
使用的工具太簡單,你就不會有什么突破。所以你必須想盡一切方法去掌握復雜的工具。
飛行員開飛機不夠一千個小時就不能算老手,馬拉松運動員每天都跑幾十公里,優秀的程序員也是從對着書一行一行代碼敲過來的。在學習的前期,一個人是沒有方向,沒有思路,沒有全局感的,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投入時間,過一段時間就會突然清晰了。很多人學習新技能一無所成,就是死在了這個時間點前。
每個人的精力就如同電池,因此我們不妨把人的精力稱為“精力電池”。你每天睡覺,吃飯就是給自己充電。多數人都是充滿電后再出去工作,學習等。為什么有些人可以精力充沛地忙活到深夜,而很多人到了下午就很累呢?可以理解為很容易累的人精力電池容量只有兩千毫安,一天得充兩次電,而精力充沛的人的精力電池容量是六千毫安,大屏玩游戲一天一充。持續的運動,能讓你的電池容量變大,你實踐了自然會知道我所說的真實性。
萬事一理,你想寫文章,那么你寫夠一百萬字里嗎?你要擼鐵,那么你重復一萬次了嗎?你要跑步口號震天,是不是三年都沒跑夠一百公里?你想學Python,是不是論壇逛了無數到現在都沒到一萬行代碼?
我們看現在的一切,意義都不大,但是再過五年回過頭來,才能發現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現在你的每一個行為塑造的。
我們經常說社會殘酷,但是如果把視野擴散到全社會,就能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沒努力過,也沒主動過,更沒有主動做過艱難的決定,只是被動地接受生活的擺布,過一天算一天。這么說盡管很不近人情,不過確實也是事實。當然了,這里說的“努力”,有“主動出擊”的意思在里邊,克服恐懼,迎接挑戰。處處被動被生活蹂躪,那叫“辛苦”。在這個背景下,你只要稍微努力下,瞬間就可以超過70%的人,而且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動。
社會實在是太大了,你覺得有很多競爭者,事實上又沒有競爭者,你唯一的競爭者就是你心里那個好逸惡勞的小孩。《權力的游戲》里的守夜人跟雪諾說,去做艱難的決定,殺掉你心里的那個孩子,變成大人(kill the boy,let the man born)。
剛才談到的背單詞也一樣,你費盡千辛萬苦,背了五千個單詞,基本不會有什么用,等到了八千個,效果一下子就出來了,但是60%的人“死”在了起跑線上,剩下30%“死”在了“臨界線”之前,只有不到10%的人能突破那條線,拿到回報,等你有了一萬多個詞匯量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能聽懂美劇在說什么了。
我以前信過很多負面的信息,覺得這個社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每天都很憤怒,而且這種感覺非常上癮,天天找負面消息,簡直得了精神病。后來我買房之后,開始還起了房貸,精神病也就好了。我以前信過很多負面的信息,覺得這個社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每天都很憤怒,而且這種感覺非常上癮,天天找負面消息,簡直得了精神病。后來我買房之后,開始還起了房貸,精神病也就好了。
我發現混得好的人,一方面知道生意難做,另一方面又堅定態度。如果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差,你干什么心里都虛,時間長了,就對什么都沒信心了,自然就難以做好任何事情。我發現混得好的人,一方面知道生意難做,另一方面又堅定態度。如果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差,你干什么心里都虛,時間長了,就對什么都沒信心了,自然就難以做好任何事情。
而且,世界很大,資源很足,最倒霉的事就是被鎖在一個視野狹小的范圍內,跟太多人一起競爭。要學會跳出那個小圈子,跳出來的辦法就是去做有價值的事。社會競爭很激烈,也沒想象的那么激烈。在一個人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奮斗面前,絕大部分人都是渣,因為絕大部分人只是辛苦,並不是在奮斗。而且,世界很大,資源很足,最倒霉的事就是被鎖在一個視野狹小的范圍內,跟太多人一起競爭。要學會跳出那個小圈子,跳出來的辦法就是去做有價值的事。社會競爭很激烈,也沒想象的那么激烈。在一個人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奮斗面前,絕大部分人都是渣,因為絕大部分人只是辛苦,並不是在奮斗。
曾有人發了個帖子,說馬雲讓他的員工“996”,但是自己當初沒有選擇“996”的工作,而是選擇了有充裕時間的工作,下班以后就做兼職,后來反而兼職的工作做好了。
我寫文章,倒是從沒想過通過文字在微博、微信上賺到多少錢,不過是有了一些感想,順便寫了幾百萬字。然而通過寫文章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以前業余的時候給其他平台寫文章,寫完拿了稿費就完事了,后來開始自己搞微信公眾號,才發現那樣做得不償失了。因為給別的平台寫文章就跟上班一樣,你的工作成果被人家買斷了,這篇文章后續的盈利就跟你沒關系了。比如現在這篇文章發出來后每天都會在網絡里流轉,看到的人可能就會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我寫一篇文章的時候還不明顯,多了就非常明顯。每天你睡着的時候文章還在網絡里流轉,隨着時間的積累越來越厲害。
上班跟投稿一樣,工作成果的后續效益都是沒有的,都被公司拿走了,我認為,這個才是剩余價值的最大部分。我想讓大家明白,一定要區分開哪些東西有長線價值,哪些東西的長線價值是自己的。曾有人發了個帖子,說馬雲讓他的員工“996”,但是自己當初沒有選擇“996”的工作,而是選擇了有充裕時間的工作,下班以后就做兼職,后來反而兼職的工作做好了。
比如很多人把業余時間都投入看垃圾電視劇,這個長線收益就是負的,經常看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比如很多人把業余時間都投入看垃圾電視劇,這個長線收益就是負的,經常看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
第一,重復就是力量。
第二,歐成效說的,非常有啟發:數量堆死質量。
你是不是能夠意識到,很多現在的難題,其實是現在資源邊界內解決不了的,如果能突破這個邊界,很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問題。
大家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學會的東西,低估三年能學會的東西。大家慢慢體會這句話。
窮人和富人都會買奢侈品,窮人往往用他們每個月的血汗錢購買,那是本應該用來投資或者留給他們的子女的財富。富人則是用他們所產生的資本購買。窮人購買了奢侈品后確實讓他們看上去富有了,但他們隨即進入了債務危機。每月的工資用來償還債務,並繼續貸款,他們進入了惡性循環。
因為順着本心去做就可以順利做窮人——當你不反思自己、不克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很容易淪為窮人的。
這就是《富爸爸,窮爸爸》里說的“窮人花血汗錢,富人花資產賺的錢”的現象。但是這個過程中你就得攢錢,不能花,延遲滿足,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吃到今晚那頓料理,你能忍得住嗎?
《貧窮的本質》作者應該是跑到那些窮地方抽血測量過,他發現窮人體內的皮質醇含量指標比正常狀態要高很多。為什么呢?因為窮人的生活中瑣碎的、無能為力的事情多,疲於奔命,精神上的痛苦比正常人高得多,這就導致他們的皮質醇含量指標比正常人高得多。
貫穿《貧窮的本質》全書的核心思想是“能不能積累到錢是你能不能擺脫困境的關鍵”。注意,這里說的是靠一個人積累到錢——積累到錢是個內功,也就是你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如果錢不是你自己攢的,而是扶貧直接發下來的,或者中了彩票,大概率很快就敗光了。最近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靠運氣賺來的錢,都會靠實力敗出去。
什么是貧窮陷阱——不切實際的奢侈消費就是貧窮陷阱。這會導致你積累不到錢,以至於生活困苦。當你生活困苦,又沒有任何存款,會導致你的皮質醇升高,讓你難以集中注意力,更加難以延遲享受,讓你更難賺到錢,也就更難積累到錢。這個說法對所有階層的人都適用。
簡單的欲望,只需要放縱就可以實現,而高級的欲望,放縱是實現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比悲觀蒙蔽雙眼更郁悶的事了,樂觀會帶來財富,悲觀會帶來灰暗。
樂觀還是悲觀本身是一個經濟問題。你只有堅持看多,堅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你才有發自內心的動力去折騰。這種持續的動力就跟巴菲特說的“長長的雪坡上有個小雪球在往下滾”一樣,一開始可能不明顯,時間長了就會非常明顯。
這個世界資源是無窮的,而我們總是盯着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那種感覺就像是印第安人在波多西種玉米,完全不知道地底下埋着史無前例的銀礦一樣。有時候我們太過執着於眼前的那點好處,完全忽略了世界很大,資源很多,經常只需要伸手去夠一下就能拿到。
你要多嘗試不同的事情,才能獲得更多的運氣。如果你每天按時搬磚,其余時間玩抖音,你也很難獲得運氣。
在能承受的范圍內多嘗試,多去面對不確定性。你只有買了彩票才會中獎,你只有去尋寶才有可能碰到寶。
而且本能地對短期沒效果的東西充滿反感,沒法在一個領域熬死競爭對手,也就沒法在多條戰線上同時進攻。
很扎心也很暖心的一件事是,越是艱難時候,在大家都恐慌和絕望的時候,有人完成了逆勢向上,困難對於他們來說反而是機會。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會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顯,是因為他父母給他充錢買了“道具”。
我導師這個轉型比較大,以至於周圍的人不理解他。不過他后來跟我說:“人吧,都得邁出去那一步,不然總給自己畫圈,覺得自己這不能做,那不敢做。其實唯一讓人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跳出去一次今后就不怕再跳了。”
一般來說,你做的每件事確定性都很強,在學校時候是好學生,畢業后是好員工,你很少冒險,人生按部就班。這樣的話你很容易成為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總之不會太迷信。因為拜佛不拜佛對你沒什么差別,你也感覺不到有差別。
你會發現本來一本書預計三個月讀完,結果可能兩周就讀完了。如果一開始計划一周讀完,大概率今年都讀不完。
大家都可以試試,如果想做一件事,不要把目標定太高,而是要往低定,要追求每天“從容的開始”,而不是一天取得十天的效果。再強調一遍,制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容易,具體操作的時候,每天把目標先達成了,然后再自由發揮。
對大部分人里的一部分人而言,舒適區才是他真正的核心競爭區,做擅長的事,才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個人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工作一個小時要頂能力圈之外的100個小時。一個人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工作一個小時要頂能力圈之外的100個小時。
找到那些你做起來狀態很好的事,然后在這些領域加大投資,你就能把事情做得風生水起。
如何在工作之余還能寫文章呢?其實根本不需要多投入多少精力就可以寫,因為我的舒適區就在這里。我寫的文章就算沒人看,我也能做到天天寫。
這就是我理解的復利法則: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涌現出完全超乎想象的東西。很多新模式都是依賴規模(知識、財富等)才能做的。
積累的關鍵是每天都要做,而不是單次做多少。積累的關鍵是每天都要做,而不是單次做多少。
堅持每天做一件“低目標”的事會讓你達到很高的高度。堅持每天做一件“低目標”的事會讓你達到很高的高度。
為什么我感覺自己比較忙,沒時間呢?他教了我一個辦法,記下起始時間,看看一天都忙了些什么。后來我按照他說的方法去做,做完之后我就再也沒有臉說自己忙了。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看看時間都去哪了。
我觀察到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基本都是主動在找虐,就跟每一個“社會人”一樣,去做那些有用但是讓人不太爽的事。如果把這個觀念反過來,就是墮落之路,什么時候都隨心所欲,去做那些內心深處喜歡的事,而這類事都沒什么用,時間就這樣溜走了,什么也沒留下。
將來選擇職業時候要選艱苦,有挑戰性的那種項目,去攻山頭,長期收益特別大。
美國人經常說“give a shoot”,也就是“打了一槍”,或者“嘗試過”,一槍沒開是遺憾,開了沒打中就拉倒了,糾結也沒用。我們盡量避免自己成為那種一輩子沒做過艱難決定,沒冒過險的人,就可以了。
“學習的能力”有兩重意思,一是不懼怕學習新東西,二是知道學習曲線,能夠順利扛過學習新知識初期的挫敗感。
把握住一個大機會之后,人生到處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