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指標計算方法


一、DRGs指標計算原理

       DRGs計算原理:以出院患者信息為依據,綜合考慮患者的主要診斷和主要治療方式,結合個體體征如年齡、並發症和伴隨病,將疾病的復雜程度和費用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個(DRG)組中,從而讓不同強度和復雜程度的醫療服務之間有了客觀對比依據。

產出三大指標核心指標:

病例組數、權重(RW)病例組合指數(CMI)。進而產出DRGs衍生指標:費用/時間消耗指數,低、中、高風險死亡等。

 

二、DRGs指標體系

      DRGs數據指標置於由醫療服務、醫療效率和醫療安全三個維度,構建醫院住院績效考核體系。

體系如圖:

核心指標含義如圖:

三、DRGs核心指標計算公式

1、入組率

入組率:充分反映醫院的管理水平,入組率太低會明顯降低總權重。

排除病例數 = 住院天數大於60天 + 住院費用小於5元

未入組病歷數 = 未入MDC病例數 + QY病例數  

入組率計算公式如下:

入組率 = 入組病歷數/(病例總數-排除病例數)*100

2、診斷相關組數

診斷相關組數:某機構或區域,分到的DRG組個數,代表了醫院收治病例所覆蓋疾病類型的范圍。

3、DRG權重(RW)

        DRG權重(RW): 根據醫療費用越高消耗的資源越多,病情相對越嚴重的總體思路,計算每個DRGs組相對全省次均費用的權重,綜合反映各DRG組的疾病嚴重程度和資源消耗情況。

DRG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DRGs權重計算舉例如圖:

4、總權重

總權重:反映醫院服務總量,醫院服務能力的評價標准之一。

總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總權重=∑(某DRG費用權重×該醫院該DRG病例數)

5、CMI(病例組合指數)

CMI:是某個醫院的例均權重,跟醫院收治的病例類型有關,值高被認為醫院收治病例的評價難度較大。

CMI計算公式如下:

CMI計算舉例如圖:

6、 時間、費用消耗指數

        利用費用消耗指數和時間消耗指數評價醫院的績效,如果計算值在1左右表示接近平均水平;小於1,表示醫療費用較低或住院時間較短;大於1,表示醫療費用較高或住院時間較長。

計算步驟:

①計算區域各DRGs的平均費用、平均住院日

②計算醫院各DRGs的平均費用、平均住院日

③計算醫院與區域DRGs各組比

醫院DRGs各組費用比 = 醫院DRGs各組平均費用 / 區域DRGs各組平均費用

醫院DRGs各組平均住院日比=醫院DRGs各組平均住院日 / 區域DRGs各組平均住院日

7、中低風險死亡率

死亡風險評分如下:

①死亡風險評分為“1”分,屬於低風險組,表示該組 DRGs 的病例沒有出現死亡病例。

②死亡風險評分為“2”分,屬於中低風險組,表示住院死亡率在低於負一倍標准差。

③死亡風險評分為“3”分,屬於中高風險組,表示住院死亡率在平均水平與正一倍標准差之間。

④死亡風險評分為“4”分,屬於高風險組,表示住院死亡率高於正的一倍標准差。

死亡率計算公式如下表:

權重指標關系如圖:

四、湖北省DRGs平台創新應用

本文轉載於:https://blog.csdn.net/yelin042/article/details/103679741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