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證法與歸謬法極其相似,但是卻有本質區別,下面以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區別
反證法的例子:
楚庄王養的一匹愛馬死了,他十分痛心,命令群臣用大夫等級的禮節來埋葬這匹馬。大臣們說不能這樣做。楚庄王非常生氣,下令:“有敢以馬諫者,罪致死。”優孟聽說此事后,去見楚庄王。要求以君王之禮來葬這匹馬,並叫上各諸侯國,以便好讓各諸侯都知道大王賤人而貴馬的事。楚庄王聽了,羞愧滿面,如夢初醒。
優孟諫楚庄王所用的就是反證法。他意欲向楚庄王論證論題:“不該用重禮葬馬”。為了論證這個論題,他先提出一個反論題:“該用重禮葬馬”。從這一反論題引出的判斷是:各諸侯都知道“大王賤人而貴馬”。而這種結果對楚庄王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所以這個反論題為假。既然“該用重禮葬馬為假”,那么“不該用重禮葬馬”就為真的了。
反證法步驟:要證明P是真的
首先假設P是假的,也即非P,推導出了Q,然而事實是非Q,根據矛盾律,Q和非Q不能同時成立,因此假言推理的后件為假,而假言推理又是真的,所以前件就是假的,也就是說非P是假的,因此P就是真的(注意到這里用到了雙重否定律,事實上只有承認了排中律之后才能有反證法,也就是說P和非P一定有一個是真的)
在進行反證中,只有與論題相矛盾的命題才能作為反論題,論題的反對命題是不能作為反論題的。(事實上這里說的就是排中律)為了使論題的真實性得到論證,重要的一環是確定反論題的虛假。為此通常采用歸謬法。
歸謬法的例子:
據馮夢龍《古今笑史·塞語部》記載:東漢南昌人徐孺子十一歲的時候,有一次同太原人郭林宗出游,游畢回到郭家時,因郭宅庭中有一樹,郭欲將樹伐去。郭伐樹的理由是:“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詳。”徐孺子對此進行了反駁。如果宅中有樹,有不詳的“困”字,就要把樹砍去的話,那么“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 意思是:如果因“困”字不祥要砍樹,豈不是要因為“囚”字不祥而把家中人殺掉嗎?
徐孺子對郭林宗砍樹理由的反駁不是通過正面說理來進行,也不是以事實來說服郭林宗,而是順着郭林宗的思路,以郭林宗的邏輯引出荒謬,說服郭林宗不要砍樹。這個反駁就是一個歸謬反駁的過程,運用的是邏輯上的歸謬反駁法。
歸謬法步驟:要證明P是假的
首先假設P是真的,因此推導出了Q,然而事實卻是非Q,根據矛盾律,Q和非Q不能同時成立,因此假言推理的后件為假,而假言推理又是真的,所以前件就是假的,也就是說P是假的。(注意到這里並不需要用到排中律)
從上面的論證中可以看到,反證法和歸謬法是不一樣的論證方法,反證法是用來證明一個結論的,而歸謬法是用來反駁一個結論的。這兩種方法都用到了矛盾律,但是反證法還用到了排中律。
參考文獻:王世東, 楊畢康. 淺析反證法和歸謬法的區別[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