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SI、SCI、EI、IEEE、Elsevier、Springer的理解
1、關於會議組織者、出版商、科研工作者的關系
會議組織者:可能是某個學校;也可能是某個組織;他們為學術/經濟利益舉辦會議,從科研工作者處收文章,收注冊費;然后將論文集扔給出版商;
出版商:具備一定聲望,比如Elsevier/IEEE/Springer,他們旗下有一些會議論文的項目,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新推出的),IEEE的Conference Program,Springer的Lecture Notes系列;
這些會議項目的共同特點是:
1.拿論文的版權;
2.向會議組織者收取出版費用(比如每100篇多少錢);
3.會把論文放在自己的數據庫里面,比如ScienceDirect,IEEExplorer等等;
收錄:比如我建立起來了一個數據庫叫 RabbitPaper,我可以自己抓取一些公開的數據,比如 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上面能找到的所有關於Rabbit的文章,我把所有的題目+摘要+參考文獻,全扣下來放在我的數據庫里面,那么我可以宣傳說:我這個 Rabbit數據庫里面收錄了重要關於Rabbit的文獻;
我不持有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的全文內容,只是抓取了公開的信息而已;
檢索:“檢索”本身的意思是“在某個數據庫里面發現某種內容”;
檢索工具有很多,Google/Google Scholar/Scirus/ScienceDirect/IEEExplorer/ISI這些都是檢索工具;
1. 檢索工具可能能幫你拿到論文的全文(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的全文就是免費公開的,很方便下載); 2. 也可能不能幫你拿到全文(比如IEEExplorer是收費的,LNCS也是收費的),需要有權限才能下載全文;
SCI到底是什么: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ISI(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做的數據庫,其特點為:
1.SCI不是出版商,只是數據庫,不是具體某篇文章內容版權的擁有者;所以在SCI里面,能看到只是題目+摘要+參考文獻;
2.SCI自己有一個自己確定的期刊列表,SCI只是從出版商處抓取某些期刊的 論文里面的信息(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然后可能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類號一類的東西;
3.SCI的內容不是原始文獻全文,賣點是每年推出JCR,里面給出影響因子。
4.“SCI全文收錄”這個短語就是扯淡。。。因為SCI里面哪有全文啊。
EI到底是什么: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現在隸屬於Elsevier旗下;
大家常說的EI Compendex 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並加個主題詞、分類號什么的。
1.EI只是從 出版商處抓取某些期刊的論文里面的 信息(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
2.“EI全文收錄”這個短語就是扯淡。。。因為EI里面哪有全文啊。
EI-SCI-收錄-檢索-出版商-會議組織者關系
那EI-SCI-收錄-檢索-出版商-會議組織者幾個概念之間到底什么關系?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1.會議組織者決定舉辦一個會議,並打算將論文集出版,他們會聯系出版商,比如IEEE/ Springer/ Elsevier,報出自己要接受的文章篇數和會議主題; 2. 出版商給他們一個報價,每篇文章多少錢;兩者敲定,簽訂合同;
3. 作者發現這個會議,寫作;投稿並被接受;交了注冊費;提交了最終稿;
4. 會議組織者和出版商把最終稿整理成論文集;會議組織者和交易結束;
5. 組織者把論文集扔給作者/開會;出版商(IEEE/ Springer/ Elsevier)更新自己的數據庫,把文章放在IEEExplorer /Lecture Notes/ ScienceDirect里面;這時候大家就能從出版商的數據庫里面找到這些新發出的文章;
6. 其他數據庫自己(比如EI, EBSCOhost等等) 抓取 出版商數據庫里面的文章,比如EngineeringVillage (EI)在IEEExplorer抓取文章的內容;這時候作者的文章就能在EI里面查到了;
7. 第5步/第6步/第7步,當然不能同時進行,所以在會議召開的時候,文章可能在出版商的數據庫里面都查不到;過一段時間能查到了;再過一段時間被其他數據庫(比如EI, EBSCOhost等等)抓取了,這時這時候就是所謂的“文章被某些數據庫”收錄。
誰最后拿到了作者的注冊費??拿到了錢?通過前面的分析,
1. 最賺的還是洋人:比如,IEEE既豐富了自己的數據庫(免費拿到了那么多新的論文),增強了自己聲望,又收取了會議組織者出版費用,又能打包把自己的數據庫賣給世界各地的高校;這真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2.會議組織者:雖然給了出版商一些錢,但他們還能在每篇文章上面賺至少1500塊錢。所以大家就知道為什么近幾年在國內辦會議的不是高校;而是一些注冊在香港/新加坡的“研究協會”。他們的任務就是聯系出版商,然后組織會議;每次會議如果能拿到400篇文章的注冊費,那么就是大約是 400×1500=600000的收入;每年辦10次會議,夠賺了;
3.學校的組織者:他們賺了“名聲”,也可能是會議組織者中的一員,分到了一些錢;
最虧的是誰呢?
1.作者個人:做了研究,出了成果,還要交注冊費+把文章送給洋人;
2.協助組織會議的學校的同學們:他們跑前跑后,為了某個學術會議白干活兒;最后一分錢拿不到;
3.我們國家/納稅人:其實這個流程就相當於把科研經費/學校的補助變相的扔給了”洋人”和“會議組織者”;即便您不寫論文,您納的稅,最后都有一部分這樣白白的交給了洋人;
所以解決這個方法其實挺簡單的, 1.國家改評價科研工作者的政策;
2.如果1不行,科研工作者只要拼命鑽空子好了,只到引起國家的注意;
2、關於ISI、SCI 、湯森路透、路透社的關系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盤版及聯機數據庫,現在還發行了互聯網上Web版數據庫。
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准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40多年來,SCI數據庫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最為重要的大型數據庫,被列在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SCI,EI,CA,SA,AJ/РЖ,JST)和三大檢索工具(SCI,EI,ISTP)之首。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檢索工具書,而且也是科學研究成果評價一項重要依據。在我國,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有關部門和領導研究,決定從2000年的統計工作起,SCI論文統計用檢索系統改為用SCIE。也就是說:如果某位作者的論文被2000年版以后的SCIE收錄,就算是被SCI收錄了。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於1960年由Eugene Garfield創立。1992被加拿大湯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的分公司Thomson Scientific & Healthcare收購,於是就成了現在有名的Thomson ISI。后來這個分公司在2006年又分為Thomson Scientific and Thomson Healthcare兩個子公司。
至於現在的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網址http://thomsonreuters.com/,成立於2008年4月17日,是由Thomson公司與英國路透集團(Reuters Group PLC)合並組成的商務和專業智能信息提供商。現在的路透社只是其新聞業務的一部分。以下就介紹一下Thomson Scientific的SCI相關的產品。
(1) ISI web of knowledge
Thomson Scientific網絡平台。收費的,通過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登錄進入,或通過你所在學校圖書館或機構網站提供的入口進入。該產品是湯森路透公司的online學術服務產品,它包含了子產品 “web of science”數據庫以及其他資源。Web of science數據庫就是我們平時檢索SCI數據時所使用的網頁,除SCI數據庫外,Web of science數據庫還包含另外的6個數據庫:SSCI,AHCI,IC,CCR,CPCI:Science和CPCI: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2)Master Journal List
是免費的,湯森路透公司提供的ISI收錄的期刊總列表。包括SCI,SCI-E,AHCI,SSCI,CC等眾多索引數據庫收錄的期刊的信息。現在ISI收錄的期刊總數是16415個。其中SCI 3772個,SCI-E 8198個。
SCI從來源期刊數量來看可分為SCI和SCI-E。
SCI是指來源期刊為3772種左右的SCI核心區期刊,
SCI-E的全稱是SCI-Expanded,是SCI擴展版,其來源期刊8198種左右。
SCI-E包括SCI中的期刊。
(3)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大概每年6月份公布上一年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on the Web, JCR Web),JCR對包括SCI收錄的SCI-Expanded(包括SCI核心區期刊)的期刊之間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道。
JCR可以告知用戶的信息包括:每種期刊在當前年被引用的總次數(Total Cites)、每種期刊的影響因子(即該刊前兩年發表的文章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次數(Impact Factor))、每種期刊當前年發表的文章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次數(Immediacy Index)、每種期刊當前年的文章總數(Articles)、每種期刊論文研究課題的延續時間(Cited Half-life)、每種期刊的引用期刊列表(Citing Journal)、每種期刊的被引用期刊列表(Cited Journal)、每種期刊的影響因子在近幾年的變化情況(Trends)、每種期刊的來源數據情況(Source Data)等。
Thomson Scientific 還有許多著名的產品。如EndNote 和 Science Watc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