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知識:
(1)什么是JCR?
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JCR),是對世界權威期刊進行系統客觀評價的有效工具,通過對來源於ISI的科學引文索引(SCI)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的數據進行分析,JCR Web版收錄了世界上各學科最具影響的7600多種期刊,這些期刊涵蓋了200多門學科。
(2)JCR如何分區?
關於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期刊引用報告)期刊分區影響廣泛的有兩種:一種是Thomson Reuters公司制定的分區(中文一般翻譯為湯森路透分區);第二種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這兩種分區均對基於SCI收錄期刊影響因子基礎之上進行分區的。
中科院分區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影響因子,有點是減少了有些期刊影響因子逐年波動較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中科院分區根據13個大類學科,分別將各大類的SCI期刊由3年平均影響因子划分為1區(最高區)、2區、3區和4區四個等級。中科院分區的1區到4區的期刊數量不等,呈金子塔狀分布。前5%為該類1區、6%~20%為2區、21%~50%為3區,其余為4區。
中科院分區表的大類中還會遴選出一些優秀的Top期刊:1區期刊直接划入Top范圍內;2區中2年被總引頻次指標位於前10%的期刊也歸入Top期刊集合。
二、期刊影響排名分析
1.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縮寫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使其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創始人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創立,其后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
影響因子並非一個最客觀的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標准。一般來說影響因子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對於一些綜合類,或者大項的研究領域來說,因為研究的領域廣所以引用率也比較高。比如,生物,和化學類的期刊,這類期刊一般情況下就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影響力。影響因子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學術質量的優勢,但影響因子與學術質量間並非呈線性正比關系,比如不能說影響因子5.0的期刊一定由於影響因子2.0的期刊,影響因子不具有這種對學術質量進行精確定量評價的功能。
2.Cited Half-Life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顯示一份期刊從當前年度向前推算引用數占截止當前年度被引用期刊的總引用數的總引用數50%的年數,是測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種指標。半衰期通常不是針對個別文獻或某一組文獻,而是指某一學科或專業領域的文獻綜合而言的。被引用的年限越長,該文獻的價值越高。所以Cited Half-life的值越高越好。
3.Eigenfactor Score
與影響因子不同的是,Eigenfactor的基本假設是:期刊越多的被高影響的期刊所引用則期影響力也越高。與影響因子比較,期刊特征因子分支的優點主要有:(1)特征因子考慮了期刊論文的引用發表后5年的引用時段,而影響因子對期刊引證只統計了2年的引文時段,后者不能客觀地反映期刊論文的引用高峰年份;(2)特征因子對期刊引證的統計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更為全面、完整;(3)特征因子的計算扣除了期刊的自引;(4)特征因子的計算基於隨機的引文鏈接,通過特征因子分值可以較為合理地測度科研人員用於閱讀不同期刊的時間。
SCI、EI、核心期刊 這些東西等級是怎么區分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58495/answer/13962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