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1:簡單來說,純策略就是參與人始終堅持一個對其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論對手采取何種策略;而混合策略就是參與人為了不讓對手明白他的行動原則以及選擇偏好從而加以利用,而不斷選擇對其最有利(或相對有利)的策略,這些策略往往是隨談判階段或環境(或其他因素)而不斷變化的。舉個例子,比如在菜場買菜,買方想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大量白菜,而賣方知道買方迫切需要白菜這一情況,因此會開出較高價格,並擺出“不買請便”的臉色,此時若買方堅持純策略,則要么按賣方價格買,要么直接走人;若賣方采用混合策略,會先對白菜的質量(比如有無爛菜葉)做出評價、其他人賣的白菜的價格以及質量等以聊天的方式告訴賣方,從心理上擊潰其高預期的心理防線,接着以購買大批量作為條件進行談判,並以去購買其他人的白菜進行威脅,從而最終達到以較低價格買下大量白菜的最終目的。這么說,樓主可明白了?
回答2:
以玩“石頭、剪子、布”游戲為例。
設你與對手只出一次手,游戲便結束。
你確定地出“石頭”(或“剪子”、或“布”),這是你的一個純策略。
你以20%的可能出“石頭”,30%的可能出“剪子”,40%的可能出“布”,這是你的(一個)混合策略。
也許你會說,只要游戲進行,這三種出法只能實現一種,混合策略有什么意義呢?不妨這樣理解:這種策略分析是“事前的”。
出手前:
如果你確信對手將以100%的可能出手其中一種(即你知道了對手執行的純策略),你自然知道該如何應對。
如果你不確信對手一定出手哪種,但確信對手將以20%的可能出“石頭”,30%的可能出“剪子”,40%的可能出“布”(即你知道了對手執行的混和策略),那么,你該如何出手呢?這是基於“混合策略”要進行的分析。
知乎靠譜回答1:
如何理解經濟學中的混合策略 (Mixed Strategy) ?
混合策略的定義是純策略上的一個概率分布,數學上來看很簡單,但如何解釋的確不像看起來的那么容易。我覺得如果不是專門做純博弈論的,學習過程中采用其中一種對你來說最自然的解釋就行。我在這里列出兩種解釋,因為手機答題,所有例子我都用“石頭剪刀布”這個游戲,兩位參與者就叫A和B。先說一個比較基本的解釋,也是一本標准的高微書上會給出的解釋。混合策略就是隨機化自己的純策略,令自己的純策略依賴於一個隨機的信號。比如玩石頭剪刀布的時候我事先給自己約定:我先扔一枚骰子,點數是1或2我就出石頭;點數是3或4我就出剪刀;點數是5或6我就出布。這樣就實現了(1/3,1/3,1/3)這個隨機策略。(要生成別的分布,你可以利用電腦依[0,1]上均勻分布取一個數。)上述解釋的一個缺點是:現實中沒人玩游戲前還會擲個骰子啊。於是出現第二種解釋,最早由Aumann提出。第二種解釋是說:A的一個混合策略並不是描述A的行為,而是B對A的行為的一個信念。舉個例子來說,A用(1/3,1/3,1/3)這個策略其實是B猜測A會以1/3概率出石頭,1/3概率出剪刀,1/3概率出布。這樣的話,石頭剪刀布這個游戲的納什均衡就可以解釋為B認為A出石頭剪刀布的概率各為1/3。A認為B也是這樣。這種框架下納什均衡的解釋也並非采用“No profitable deviation”了,而是變成了以下兩個條件:1.所有參與者給定自己對他人的信念選擇對自己最優的純策略。2.所有參與者的信念是正確的。參考《A Course in Game theory》Chapter3。我自己的情況是:做題的時候(有計算的時候)會采用第一種解釋,而理解理論的時候會采用第二種解釋。就好比概率論里計算時用Riemann積分,開發理論時用Lebesgue積分。其余的解釋還有許多。比如Myerson在《Game Theory》Chapter3里引入一個Game Theorist的角色,說所以參與者的混合策略是這個Game Theorist的一個信念(和上述第二種解釋並無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