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爸媽的天使,孩子從胚胎里慢慢長大,再大點去照四維彩超,看他模糊的小臉,再到后來感受孩子在媽媽肚子里左上右下的翻動着,幸福得不得了,盼望着他早日出生。
孩子第一個月的時候,家長總發問“怎么還在睡,什么時候醒?”(盼望着孩子能和他玩會)
孩子6個月的時候,今天怎么睡這么少?(缺乏耐心了,覺得太耗費精力了)
孩子一歲的時候,你怎么還不睡?(有點嫌棄了,覺得太折騰了)
孩子三歲的時候,你最好聽話,不聽話我就生氣了啊?(開始命令威脅了)
這時一個孩子成長的軌跡,也是一個家長的心路歷程。
直到有一天,孩子長大到會和你唱反調,和你對着干,你吵他,他不聽,甚至他還會沖你大聲孔叫,最近我們的鄰居就有這樣的困擾,鄰居有個4歲的男孩,孩子爸爸平時上班,是媽媽在家帶孩子,每天下午和晚上都可以聽到孩子和媽媽此起彼伏的“干仗”,無非就是一些“趕緊把電視給我關了,你不能再看電視了”“你怎么又在偷吃零食”“你怎么把牆上搞成這樣”等等。
這時候除了媽媽的管教聲,孩子有時候着急了會對媽媽“啊~”反抗,再或者是反抗式的,“我就是要看電視,不要管我”,甚至他在和別的小朋友進行玩耍時如果出現協調不一致的問題,孩子也是采用大聲呵斥對方的方式來應對。當孩子“啊”的一聲時,可想而知他內心是多么的無助和恐懼,接下來要不就是會聽到一陣孩子的哭叫聲,要不就是聽媽媽繼續數落孩子的不是。而這個情況幾乎每天都在重復着。孩子媽媽跟我說,每當這個時候,其實吵完孩子內心又很后悔又心疼。
每到這個時候,最可憐的是孩子,最可悲是媽媽的“良苦用心”。殊不知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是多么的大,對孩子后期性格的影響是多么大。孩子在小時候人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於家庭,我們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所以正確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長遠來講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命運。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經常忍不住孔叫孩子,孔完之后又很后悔,怎么辦?
在《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就提到像這樣孔叫的方式,媽媽就是觸犯“控制性父母”這一誤區,其典型表現是:命令和威脅。而這樣會導致孩子不再有責任感,孩子長大后會更容易放縱自己。甚至被控制的孩子長大后為人父母,他們也會成為控制型的父母,你看這不就是惡性循環嘛!
一.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來看下面這個案例:一位女性來到心理咨詢室咨詢,我今年26歲,我性格很不成熟,自卑,感覺自己懦弱,消極,看待事物總是很悲觀,喜歡多想,做事總是猶豫不決,在人眾多的時候不敢與人溝通,總想倉皇而逃,人機交往有很大問題,也不想跟父母交流,我媽媽總是嘮叨和指責我,一直以控制,溺愛,貶低方式的對待我,我不想活成這個樣子。
看完這些表述是不是覺得內心也很沉重,來訪者內心深深的無助和痛苦,父母有時候不是不愛我們,只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內心深處。
包括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孫楊禁賽事宜,孫楊媽媽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聽聞孫楊在一次接受魯豫采訪時,魯豫問到:你身高這么高,你對女朋友有要求嗎?聽到這個問題時,孫楊還在一旁思考,孫楊媽媽快人快語說到:這個還沒考慮過。孫楊明顯沒有適應母親的插話,他對此甚至毫無知覺,繼續慢吞吞的答道:這個我覺得要考慮下,跟父母商量一下,但我覺得母親。。。“孫楊話還沒說完,魯豫很驚訝問到:跟父母商量。
孫楊的媽媽對孫楊”過分的關愛“,讓孫楊成為了典型的”媽寶男“,孫楊事件的背后,反映在大眾面前的是孫楊與媽媽日常交流相處的方式,是真正值得平常人去思考的。
二.當你想對孩子發脾氣時,可以嘗試情感引導的方法
什么是情感引導呢?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情感認知並加以運用。那么情感引導它的重要性也是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的親密關系。
情感引導有以下幾點好處:
1.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知道我現在是生氣還是后悔,知道發脾氣的后果是什么?
舉個例子,樊登在他的讀書會就分享了他和他兒子的案例,他的兒子嘟嘟在二歲的時候,每次一到喝牛奶的時間就大哭,我要喝牛奶,我要喝牛奶,直到媽媽把牛奶沖好送到他手里,才停止哭。有一天到喝牛奶的時間,兒子還是哭。這時候樊登走過去對兒子說:”嘟嘟,你知道什么是忍耐嗎?忍耐是在牛奶還沒來的時候我們先不哭,記住了沒?“
第二天又到喝牛奶的時候,孩子又在那,哇哇哭,我要喝牛奶,我要喝牛奶,樊登走過去對孩子說:“嘟嘟,還記不記得昨天爸爸對你說的什么叫忍耐?”他兒子用斷斷續續的話說“牛奶...還...沒來的時候先不...哭”,樊登這時和媽媽說。“你看我們嘟嘟學會了忍耐,真棒!”
2.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通過情感引導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特別是不怎么愛表達和說話的孩子,我們都知道表達能力對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起着很關鍵的作用,兒童在小的時候也有很多學習機構提供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叫語言課,有叫朗讀表達課,不外乎都是在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我們小區劉奶奶家和小孫子在我們小區可是個名人,小家伙3歲經常把大人說得啞口無言,並且他的演講表達能力遠超同齡小朋友,但也和同齡小朋友一樣調皮搗蛋。奶奶把小家伙從小帶大,聽聞有一次小家伙把奶奶惹生氣了,奶奶這次像往常一樣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家伙看着奶奶一言不發覺得情形不對,以前發脾氣奶奶會立馬過來哄他,這次不一樣,居然不理小家伙。他跑到奶奶身邊,一臉無辜的樣子試探和奶奶說話,“奶奶你是不是生我的氣了,奶奶你不要生我氣好不好,我再也不這樣做了,奶奶知道錯了,奶奶你原諒我好嗎?”
奶奶見此狀,真是哭笑不得,你看劉奶奶的孫子多會表達,原因在於劉奶奶曾經也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從業者,她對於孩子的管教有着科學的方式方法,孔叫從來不在劉奶奶的方法之內,並且她也通過語言訓練來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在這里劉奶奶和我們分享到,除了她經常會給孩子聲情並茂地講解童話故事外,像平時孩子看動畫片,劉奶奶也會和孩子探討劇情中“光頭強是不是很生氣,熊二為什么很開心,熊大為什么幫助別人”等等。其實這樣的溝通方式就很使用也很簡單,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又可以和孩子增進親密關系。
接下來我們繼續給大家分享下情感引導的其他好處
3.因為表達順暢,所以減少發脾氣的現象
4.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加深感情
5.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感受,也可以成為更好父母
情感引導由以上幾種好處,在這里我們不再給大家敘述。
好了,我們知道情感引導的好處之后,就是要好好地去執行,去行動,有以下5個部分:
三.情感引導關鍵的步驟
1.種下種子,提前學習
比如,我們一般帶孩子去看電影,大家都知道讓孩子要在長時間里老老實實呆在一個地方是很考驗他們耐性的。要不就是坐一會堅持不住了,要不就是東倒西歪,哼哼唧唧要出去,這個時候有些孩子可能會忍耐一會,有些孩子可能就會折騰的大人也很尷尬,孩子又很委屈。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采用播下種子,提前學習,方法就是在我們准備出門前告訴孩子,今天我們要去看電影,電影院不能大聲喧嘩,也不可以提前出去哦,要等電影結束才可以出去。在到達電影點時候再跟孩子叮囑一遍,在電影開始之前跟孩子載重復一遍。這就是播下種子,提前學習的方式,是不是很簡單吶!
2.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目的是查看孩子的真實需求,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我相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有時候哭鬧的真正原因不是他故意哭鬧,而是為了尋求你的關注,特別是有二胎的家庭,可能會更有感觸。
3.聆聽
蹲下來看着孩子的眼睛聆聽,這樣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在關注着他,孩子也會覺得他是被尊重的,父母做出這樣的動作,此刻孩子是有安全感的。人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才能情緒穩定和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試想一下我們大人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是不是也希望和那些願意傾聽我們和尊重我們的人講述,那對孩子來講也可以提高孩子表達能力,順便還可以增進和父母之間的感情。
4.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准確說出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而不是發泄在別人身上。例如:“媽媽知道你此時很生氣,你需要媽媽的幫助嗎?”你看很好地說出孩子此刻的感受,讓孩子覺得他是被關心的,增加孩子內心的安全感,順便可以平復孩子的情緒,並且引導他做下一步動作。
5.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孩子的情商以及與人協作的能力,人在社會上生存其實就是處理各種各樣的關系並使之平衡,怎么和家人相處,怎么和同事相處,怎么和朋友相處,怎么和生意伙伴相處都是在處理關系。其實在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方面我們就可以參照下面做法,例如:那你看咱們怎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注意:不是簡單的告訴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導孩子怎么做,這樣更會激發孩子自主能動性和內外協調的能力。
小結: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僅僅是開始,養育孩子重要的是育,有一首詩叫做《挑媽媽》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了你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里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菩提種子,孩子養育過程也是完善父母自身最好的過程,所以自我成長也是我們家長一輩子的課題,孩子來到世界上,也是幫助父母完善忽略的人生課題。從自身做起,就是把以上幾種方法運用到我們日程和孩子相處的生活中去,不做那個急躁不安,思維混亂的父母。做個善於接納,學會觀察的父母,做個善於聆聽,學會引導的父母。
作者:
豆瓣:蛋殼沒有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