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本書是[金伯莉·布雷恩]所著,她是一個兒童教育專家,她在書中記錄了自己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並且向讀者展示了育兒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我們遇到的問,並且對很多爸爸媽媽詮釋了育兒過程中的誤區。作者倡導的教育方式是:情感引導。
2.思維導圖
3.讀后感
之所以會讀本書,最主要的原因是樊登老師在樊登讀書會上推薦此書,並且剛好我兒子也是剛出生,為人父母,在沒有育兒經驗的前提下,我覺得我應該為兒子的教育做點什么,於是我果斷買了本書。讀了開篇我就感覺這本書對我真的很有用,開篇講述了控制型媽媽和放任型媽媽對於自己在打電話的時候,孩子在樓道上吵鬧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接着又引出了情感引導型媽媽是怎么做的。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的媽媽,在孩子吵鬧的時候,並對他大聲吼叫,孩子被吼的戰戰兢兢,這對孩子心靈上的傷害是永遠的。我還記得我孩子一個月的時候,應該是患了濕疹,然后一直哭一直哭,我抱着他也哭,哄着他也哭,於是我心情越來越煩躁,本來抱着他的,我直接就把他丟在一邊,然后對他說,哭,使勁哭,哭個夠!我愛人看見了后說:孩子這么小,你對他發什么脾氣!他肯定是癢了難受才哭的嘛,小孩子這么小她懂什么!針對這件事情我覺很內疚,為人父母,竟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直到我讀了本書的時候,看到【第三章】“該讓孩子一直哭下去嗎?”,我才豁然開朗,自己以前是多么的無知,書中提到:嬰兒一直哭其實對服務的折磨要遠大於寶寶的,在農村或者乃至城市也是如此,很多人聽到嬰兒哭了就說,先別抱他,讓他哭會,一哭就去抱他,孩子會被寵壞的,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這只是無知者的一些謬論。孩子還小,他還不會通過語言來傳遞他自己的想法,他只能通過哭泣來傳遞。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是否能使用安撫奶嘴"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讓我跟我愛人糾結了很久,因為親戚是牙科醫生,說好多小孩子去矯牙齒,詢問后發現很多都是有使用安撫奶嘴的歷史。為了孩子以后的健康,我還是堅持不用安撫奶嘴,但是后來發現,不給兒子使用安撫奶嘴,每次一洗完澡,他哭的更凶了,有時候哭得太厲害,它的頭都紅了,嘴唇發紫,看着都把我嚇壞了,最終我還是給兒子使用了安撫奶嘴。本書中也提到這個問題,作者還是支持使用安撫奶嘴,只要不過度使用即可。后來我慢慢的發現,其實兒子並不是喜歡安撫奶嘴,只要他吃飽了,你給他他都不要。還有就是書中提到父母要正視自己的過去,不要將自己受過的委屈或痛苦轉嫁給孩子,比如,自己小時候要買東西,父母不想買,自己就吵鬧,然后被父母揍了一頓,然后當現在自己的孩子要買東西的時候,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這並不是可取的。本書真的顛覆了我自己的認知,讓我對教育孩子有了新的認識,以前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說:孩子是不打不行的。希望在以后的育兒過程中,我能控制住我自己的情緒,讓我孩子在情感引導方法下健康的成長。
4.內容摘要
情感引導和設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兩個關鍵的環節——一個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另一個則是指定簡單明了的規則。
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情感引導的核心就是由父母來幫助孩子認識情感、人際關系、社會行為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