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陽光透過了樹陰,灑下了一地斑駁。斑駁之中的我,迎着拂面而來的溫熱的風,像是坐在一列奔馳的火車上,看着窗外許多光陰撲面而來,又倏然而逝。正在這個普通的初夏午后,我回過頭,看到那四年來走過的腳印,深深淺淺。
一
我的交大四年,自參加“致遠工科榮譽計划”的招生面試拉開序幕。2016年9月初,樹上的蟬鳴還在宣泄着盛夏的余威。我頂着驕陽,憑着一股“初生牛犢”的沖勁,精心准備了這次面試,並在教授們和善的笑容前侃侃而談。當時的我,只把這次面試當作一次挑戰。而我並沒有料想到,此次面試,竟已為我在交大的四年定下了基調。
幾天后,我接到了被榮譽計划錄取的喜訊。而挑戰亦接踵而至:課表上傳說掛滿了人的“高樹”,晉升為高級強化版——“數學分析(榮譽)”課程。於是,和“上了大學就享受生活”的同學不同,我絲毫不敢懈怠。授課的是陳克應教授,他一絲不苟的板書,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在數學分析領域登堂入室。有時他一時興起,會與我們講講數學家的奇聞異事。那時,我們便停下寫得酸痛的手,饒有興趣地聽着。他呆萌的表情、濃重的口音,常常引起陣陣爆笑。課后,我常常留到最后一個走,和老師交流近日里習題的疑惑。他的回答往往一語道破,接下來卻又循循善誘,一臉神秘,引得我百爪撓心,非一探究竟不可。不知不覺,我在第一學期從頭到尾刷完三本輔導書,積累了數十頁的典型例題,對分析領域有了一點自己的理解。期末,我考到94的成績,在幾百人的班級里位列前十。那天,我查完分數,終於松了一口氣。我漸漸明白,即使在高手如雲的交大,我的認真勁兒,亦能為我爭得一席之地。而我,作為榮譽計划的學生,更應該把優秀當作一種習慣。那么一件事,既然要做,就應該做到完美。哪怕不能完美,也要全力以赴,問心無愧。
在交大的第一年過得很快。雖然學習辛苦,但有良師益友為伴,也算是樂在其中。一年來,我延續着當時“初生牛犢”的沖勁,也踐行着對自己追求完美的承諾。清晨的思源湖上,往往籠罩着一層霧靄。我在湖邊早讀,風雨不輟。我的成績從top10%穩步上升,讓我入選了機動學院的榮譽班級——錢學森班。我進入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了科研的系統訓練。我加入致遠學生會鍛煉自我,參加了領導力培訓計划。一向內向的我,竟在學院迎新晚會上導演、出演了“影子燈光秀”。我加入了機器人世界杯小型組校隊,淺嘗科創的喜悅。榮譽計划的起點很高,舞台很大。我如同一顆扎根於肥沃土壤的種子,貪婪地汲取着養分,探索着大學生活的精彩。
二
大二上學期期末,我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完全超乎預料的優異成績。校園司令上一個個綠色的數字,讓我所見的一切變得明晃晃、亮晶晶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滿分,數理方法等5門必修課滿績,使我的成績一躍到班級第一。
恰巧致遠學院推廣了一個MIT Media Lab的暑期項目。意氣風發的我,打印了十張MIT的校徽,並把它們如同符咒一般貼在寢室的各個角落,希望電話面試中能助我“一臂之力”。然而,面試后,一切都沒了下文。我看着自己單薄的簡歷,陷入沉思。
誠然,再亮眼的成績,在簡歷里也不過一行數字而已。寥寥數行,又如何撐得起一個強大的競爭者的形象呢?對沒有航向的船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而我如同一葉迷失了航向的扁舟,竟不知努力的方向在何方。
我以后要去哪里?我以后要做些什么?什么才是我的興趣所在呢?
我喜歡我的專業——機械工程嗎?我不知道。當年交大招生的時候,我本着對機械玩具的喜愛,把機械系列為了第一志願。而這個理由,實在不夠說服力。入學一年后,許多機動學院的優秀同學轉專業到了電院,開始研究最近正熱門而蓬勃發展的計算機科學。許多人說,學計算機科學,畢業后薪資高。那我是不是也該轉專業呢?
三
一切的問題,似乎在RoboCup的賽場上有了線索。
我還記得在賽隊的第一次培訓時,隊長捧起一個足球機器人,旋開了它的頂蓋。我驚呆了。四個麥克納姆輪閃着金屬的光澤,輕巧的踢球機構,錯落有致的主控板,讓我愛不釋手。它是如此地精巧,簡直是一件藝術品。幾周來,我為一個仿真成功的戰術腳本而歡欣雀躍,也為球場上機器人流暢的陣型、漂亮的傳射而心潮澎湃。
2018年4月,我伙伴們去參加了RoboCup中國公開賽。那幾天,每天晚上都到兩三點才回賓館,早上六七點去賽場。偌大體育場里看不到太陽,昏黃的長明燈讓我失去了時間概念,失去了飢餓的感覺,可我絲毫不覺疲憊。奪冠后,我捧着機器人,在綠色的賽場上和昏黃的燈光下合影。一種美妙而刺激的感覺涌上心頭,夾雜着令人眩暈的愉悅。我意識到,機器人就是我的熱愛。我的興趣,便是成為一位機器人工程師。剎那間,我的心中似乎有一盆聖火,被火星引燃,開始熊熊燃燒。
2018年8月,在致遠學院的資助下,我爭取到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參加國際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IDC-ROBOCON2018)的機會。在兩周的時間里,我要用給定的材料,完成兩台機器人的設計與制造,並在比賽日完成指定的任務。白天,我和來自MIT,韓國,日本,以及清華的老哥們,在workshop里設計、爭論,在各種機床間穿梭。晚上,和三五摯友,在日本的街道上徘徊,在居酒屋里觥籌交錯,舉杯對酌。記憶里東京的藍天白雲,如同漫畫一般澄澈。在蒼穹之下,我度過了極其享受的十五天。最后的比賽中,我們一路跌跌撞撞地沖進了決賽,並奪取了亞軍。頒獎典禮上,我聽着主持人報出我的名字,盯着賽場上的五星紅旗看了一分鍾。當時我想着兩件事,一是我沒給你丟臉,我也沒有給學校丟臉,二是我終於用自己的雙手掙到了我的榮譽。
四
雖說是載譽而歸,但我始終記得一位指導老師的評價:“你們的機器人搖搖晃晃,步履蹣跚,毫無機械設計可言!”。當時的我很不服氣。然而,等大三上學期,我學習了機械原理,學習了系統模型分析與控制的基礎知識,才明白當時引以為豪的機器人,在專家的眼中卻不能登大雅之堂。誠然,對於機器人結構設計,我沒有細致地去做建模和受力分析,而是哪里不穩就補哪里;對於控制,調PID參數就是生調亂改,而不是基於機器人的動力學模型去估測參數的大概范圍。我一遍遍提醒自己,在機器人理論知識方面,我還有很多不足。如果凡事都希望用一些糙、快、猛的辦法來解決,那么也許賽場上我打的贏,但學術上我卻走不遠。
我制訂了機器人工程師的學習計划,從四個大核心領域:感知,認知,移動和行為,慢慢收集着知識大廈的一磚一瓦。我脫離了學生思維的窠臼,不再滿足於完成課表上的學習任務,不再過分追求高分,而開始主動學習,着手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018年10月,憑借着大二的成績和科創競賽,我獲評了國家獎學金與唐立新獎學金。我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條狀態:“極限尤可突破,至臻亦不可止”。那時候的我,意氣風發,驕傲而充滿銳氣。趁着這股銳氣,我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保研,出國深造。我要去世界一流的機器人實驗室,我要探索機器人領域的邊界,我要成為一位很酷的機器人工程師。一年來縈繞心頭的疑問,終於有了滿意的回答。
五
我早有預料,出國申請之路必是一盤難走的棋。我沉靜地坐下,想好了開局,想好了棋路,想好了應變之法——我准備用一年的時間,好好下這盤棋。
但我卻未料到,它竟然掀了棋盤向我砸來,劈頭蓋臉。
申請的寒假出國交流項目因與期末考試沖突而被拒,而與教務處溝通緩考事宜卻遲遲無果,無奈放棄了這個絕佳的機會;大三上學期二專差點掛科,一專專業課成績也很不理想;實驗室做了一學期的科研方案無法應用於實踐,被迫放棄,進度歸零;寒假二戰托福失敗,成績尚未達到申請標准,頓感語言考試的壓力;因暑期研修時間無法與中介老師達成共識,與中介老師鬧掰,合同終止;最后好不容易協調了國外實驗室與學院教務處,確定了暑研時間,在老師的幫助下辦好了請假手續,可簽證卻面臨行政審查,結束之日未定,我陷入了一天天的漫長等待;三戰托福失敗;GRE考試臨近,我卻尚未准備迎戰……
我自以為竭盡全力,卻再也拿不到高高的分,大大的獎。冷不丁地看到同學們取得的新成就,誰又得了什么比賽的冠軍,誰又寫出了高水平的論文,大佬一張照片,底下一呼百應,滿屏的溢美之詞。我看看自己亂糟糟的書桌,很想由衷地恭喜他們,但心里卻不知為什么有種奇怪的感覺,最后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贊。我聽到別人以欣羡的口吻談論着身邊可望而不可即的“大神”,我附和着說對呀對呀好厲害,內心卻有一絲隱痛,因為那些大神的名字里,不再有我自己。要知道,那些誇獎,那些稱贊,還有那些被誇獎和稱贊時表面的雲淡風輕與內心的沾沾自喜,也曾經,是屬於我的呀。
我開始懷疑,自己曾經的那些“好”,不過都是一時的好運,和狹隘的幻覺。其實我根本就很差勁。
其實現在的我已經明白,榜樣必然會隨時間而“腐朽”。今天在頒獎晚會上獲了表彰,我感到非常開心,但這種幸福感不久就會消失。也許明天早上一起床,這種幸福感就沒了,只剩下空空落落。為了讓這種幸福感持續,我便要加倍努力,爭取更多的榮譽,不再滿足於榜樣交大,更要榜樣中國,榜樣世界,不斷追求榮譽的高峰。但若是才疏學淺,力有未逮,我便必然承受那理想和現實間剝離的痛楚。
六
2019年7月,我終於站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大樓的門前。CMU不愧為機器人研究的聖地。在這里,我見到了自動駕駛的開山鼻祖Automotive Autonomy,也見到了兩層樓高的“Transformer”。見到了最著名的蛇形機器人,也見到了通過美國FDA審批的醫療機器人系統。從7月到9月,我的課題是: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蜘蛛機器人腿部的設計與制造。每天的科研任務不重,壓力也不算大。周末,我便在行走在校園的長廊樓宇之間,或是在圖書館里靜靜看書,等陽光從書頁的一面翻到另一面。
這次暑期研修,我受益匪淺。我看到了那么多聰明而又勤奮的人,他們做着自己熱愛的研究,心里有火,眼中有光。我學着像他們一樣,驕傲地在組會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我學到了如何細心地完成工作,用足夠的時間細細打磨自己的項目,讓每一個決定都有依據,每一步步驟都有邏輯。我摒棄了“拿來主義”,一遍遍告訴自己,“要多想,我只能告訴你那以前要多想”。我找到了機械這門學科的魅力,終於可以對自己的專業道一聲遲到三年的喜歡。暑研幫我拿到了推薦信,還有校團委和致遠學院的A類資助。在CMU的九十個日夜,成為我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
七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在時光的裹挾下,我最終還是成長和成熟起來。我錘煉着自己的內心,使它寧靜、單純、自信而又堅韌。我擦亮自己的眼睛,磨礪自己的自控力和執行力。我將以感恩而謙卑的心,接受眼前的一切成功與失敗。
申請季告終,我選擇到蘇黎世聯邦理工攻讀機器人、系統與控制碩士學位。在這個朴實而低調、嚴謹而精美、渾然天成、旖旎如畫的學術聖地,我願做個出世的隱士。庄子在逍遙游里道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我亦願如此,克服浮躁與焦慮,勇敢而坦然地活着,並且熱愛着生活。
那便是一年前我想要的,穩穩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