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感覺自己的工作成了一場疲勞的拉鋸戰......
每天時間在工作,感覺很忙,很累,自我感覺每天也很努力,但是感覺卻越努力越迷茫!越來越找不准前進的方向!
用大量時間的投入去掩蓋我的“懶”,是真的懶得去改變自己。
機械式的重復工作,無價值的重復和低效率的無目的的工作,是不動腦的表現。
引用了雷軍的一句話就是:“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上學時無休止得熬夜學習,工作后不經常熬夜加班,美名其曰:奮斗努力,然而卻白白消耗了自己,既沒考上名牌大學,也沒進入大企業工作,到現在依然一無所成。
前段時間聽一個做銷售的朋友說,平時工作很努力,每天積極的打電話給潛在的客戶,每天加班到很晚,一個季度的銷售記錄本都好幾個,但是實際的客戶數量和銷量卻總上不去;而他的同事,平時並沒怎么聯系客戶,每天下班都逍遙快活,卻依然開發了很多新客戶。這就是所謂的人和人之間的差距?
所以,他很困惑:自己努力工作,別人貌似不用很努力的工作,卻獲得了更多的客戶。
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地加班工作,卻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回答,有的鞭策,有的雞湯,有的循循善誘,有的冷嘲熱諷。
其實還是雷軍的那句話:“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確實,我們可以把天天努力工作可以先暫定為“戰術上的勤奮”,這種勤奮只不過是營造了一個“苦苦努力”的幻象;天天加班的結果可能依舊缺乏明確的目標,只是用勤奮工作來掩飾自己不思考的懶惰,這就是“戰略上的懶惰”。
打個比方,你每天7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除開正常的吃飯坐車社交活動陪家人的5小時外,每天工作12個小時,這就是戰術上的勤奮。
你這12個小時在干什么呢?在非常認真的寫一個錯字,不休息、不停歇的寫同一個錯字,連續寫了10年,這就是戰略上的懶惰:你都懶得停下來想想,為什么我要寫這個字,寫了有什么用?
“工作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完成后得到老板的肯定和鼓勵,以此作為下一份工作任務的源動力”,在《奇葩說》的一期節目中,老羅道出了許多員工的通病。”從小嘗着的是獎勵機制的甜果子,他們這種渴望“被獎勵”的心理忽視了對自我意識探索。這會進一步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只需悶頭做事,喜歡“被包辦”。
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漸漸地不知自己想干什么,即使新生些許想法后,又希望他人幫忙代勞,好似飯要喂到嘴邊,嚼碎了,嚼爛了才能消化。這不應該是一個個真正成年人的認知與行為水平,仍是襁褓下的“巨嬰”。
努力的人不在少數,最重要的一點是弄清楚大方向,這個大方向來源於內心深處的欲望。所以說,如果方向上錯了,你走的越勤奮,離目標越遠。
類似上述例子的事情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着,這些例子啟示我們:
如果不在開始努力之前就設定一個目標,你的努力就很容易陷入“我這么努力有什么用”的自怨自艾中。
如果你的努力不和結果掛鈎,那么你就只能沉浸在“我已經很努力了”的幻想當中,並錯把受苦的體驗當成努力的過程。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你自以為“已經很努力了”,卻“沒有任何實質的進展”,導致你反過頭來質疑“應不應該努力”這件事,甚至把問題引向了拷問社會的公平性問題,這對你的人生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努力的幻象對已經進入社會的人而言,遠比還處於校園中的學生們要大得多。
因為成年人要用更加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去應付更為復雜熙攘的世界,而努力的幻象,會長時間地消磨我們的時間、精力,以換取少得可憐的結果。
因此在努力之前,每個人都應該先問問自己:
我努力的目標是什么?
我現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我的目標有因果關系嗎?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真的需要我埋頭工作15小時嗎?
這15小時里我已經全力以赴了嗎?
所以時常得提醒自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