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貨-場”是零售業務中常用的分析模型之一,該模型也適用於零售之外的場景。
“賣貨”的邏輯可以簡化成如下3個步驟:
-
賣給誰(用戶)?選擇目標用戶,確定目標用戶的需求;
-
賣什么(商品)?確定提供什么商品以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
-
在哪賣(渠道)?確定交易的場景,以便讓用戶能注意到商品、方便用戶瀏覽商品的信息、商品可以順暢交付給用戶等。
人、貨、場分別對應用戶、商品、渠道這3個基本元素。
人(用戶)、貨(商品)、場(渠道)
-
用戶,有需求且能解決其需求的人群才是用戶,當用戶有需求時才會選擇能滿足其需求的產品。換句話說,用戶沒有需求的時候就不會有商業價值(如果對方有需求但是產品不能解決對方的需求,人家為啥要到你這里來交易?)。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參考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通常來說基本需求是穩定不變的,變化的是達成需求的形式,比如人與人之間有溝通的需求,最早可能是靠吆喝或者手勢,然后發展出文字、信件、電報、電話、郵件直到今天的即時溝通工具。
-
商品,也就是滿足用戶需求的形式。用戶來買錘子,不是因為需要錘子本身(錘子只是工具),錘子用來釘釘子,釘釘子是為了用來掛相框,掛相框是為了展示過往的記憶,展示過往的記憶是出於情感需求。商品可以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也可以是虛擬或者服務。
-
渠道,也就是用戶和商品的接觸通道。可以是線下的店鋪或者銷售人員或者親朋好友,可以是電商之類的app,也可能是社交網站上朋友的分享鏈接。渠道可以展示商品信息也可以提供商品功能。
關於用戶
可以關注的點:
-
需求,用戶為什么而來;
-
屬性,用戶具有什么特征,比如年齡、性別、地域、職業、行為偏好等;
-
分級,基於業務價值對用戶進行分層,可以參考28法則、金字塔層級、RFM模型等。用戶分級在於優化資源配置,對於高價值或者高潛力的用戶通常會傾斜更多的資源。
-
角色,用戶在產品中的角色。比如網約車平台上用戶分為司機(供應方)和乘客(需求方);信息流產品中有TOP級內容生產者(e.g.大V、知名自媒體、IP等),也有普通的內容消費者(通常只做4件事——瀏覽、點贊、評論、轉發)。
關於商品
可以關注的點:
-
售前,確定賣什么(功能定位或者品類規划等)、賣多少錢(定價)、怎么賣(銷售方式)等;
-
售中,商品的推薦、信息展示、優惠促銷、關聯銷售等;
-
售后,用戶對於商品的使用情況及反饋建議等;
此外,還可以關注商品其他方面:
-
導航分類,通常會出現在“導航欄”上的分類標簽。比如電商商品的品類,內容產品中的欄目,或者app中的某個關鍵功能;
-
商品屬性,比如商品的用途、產地、規格、品牌、價格、適用人群、適用季節等;
-
運營標簽,比如有的商品適合拉新,有的商品適合搭配銷售(單賣可能不好賣)等;
-
財務指標,不同商品的成本、利潤率、銷量不一樣。
當然,可能還要考慮到具體場景下,和業務KPI掛鈎的商品屬性。
關於渠道
渠道主要有3類: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信息流是指展示商品信息的通道。不管你是在app、網頁、電視等這些支持網絡信息分發的電子設備看到的在線信息,還是在購物廣場、實體店、廣告牌上看到的線下信息,都屬於信息流。
“廣告”是渠道展示商品信息的典型——眼所能及耳所能聞之處進行“狂轟濫炸”(90%以上的信息通過視覺和聽覺接收到人腦)。廣告的作用主要有兩點:告知用戶我家有這種產品,以及告知用戶我家的產品比別人家好(或者比別人家的產品更適合你)。用戶面向產品的時候就是一道道的“選擇題”,作為賣方,首先得讓你的商品出現在買家的選項中,其次則是要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物流是商品交付到用戶手中的渠道。物流可以通過線下實體渠道,比如電商平台買了東西要通過各種快遞送到用戶手中;也可以通過在線渠道交付商品,比如你在網易雲課堂上買了在線課程,通過網頁或者app就可以學習已購課程(商品),課程的交付是通過網絡通道來完成的,這種在線交付場景下,物流和信息流存在交集。
資金流是用戶付款購買商品或者退款給用戶的資金通道。現金、刷卡、點卡(或者預付卡)、支付寶、微信等都屬於資金通道。對於資金通道這塊通常關注安全性、便捷性、完成率(支付成功率)、通道使用費率等。業務層面則主要關注的是實際發生的交易,對應的KPI通常是交易額。
作為“人貨場”的應用舉例,簡單談下業務監控報表可以關注的方面:
-
用戶,e.g 划分新老客、高中低價值、不同會員等級等用戶分類,可以關注新客增長情況,老客的留存、交易、流失情況,以及不同時間段內用戶結構的變化情況。
-
商品,不僅可以做“用戶畫像”,也可以做“商品畫像”,e.g. 可以關注不同品類商品的瀏覽、銷售、使用情況;
-
渠道,e.g. 可以監控信息流上的轉化情況,比如電商平台下不同終端(app\wap\web等)“登陸->瀏覽->加購物車->付款”流程中的訪問人數、退出率、停留時間等指標。
-
用戶*商品,e.g. 用戶角度可以關注單個用戶或者某類用戶的商品消費偏好,商品角度可以關注某個品類的最大消費用戶群等;
-
商品*渠道,e.g. 不同渠道的商品交易分布情況,比如到線下店買家電,在app上買日用品等,也可以看不同品類的商品在不同渠道的交易分布如何;
-
用戶*渠道,e.g.新客導流哪個渠道流量大,哪個渠道的價值高,日常交易主要集中在哪個渠道(用戶數多),不同渠道的用戶結構分布情況如何,不同用戶在不同渠道的交易分布如何等;
-
用戶*商品*渠道,e.g. 不同用戶在不同渠道購買的品類分布情況,把用戶分類、商品品類、渠道類型當做維度,指標可以考慮訪問人數、購買人數、交易金額、訂單數等,整體指標發生波動時,可以參考此框架進行問題定位,以確定主要原因是哪類用戶(或者商品、渠道)的問題;
關於“人貨場”的理解不限於文中所述,本文權當是“拋磚引玉”,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