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的區別,系統分區、引導分區和啟動分區的區別


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的區別,系統分區、引導分區和啟動分區的區別

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這三個術語是針對操作系統而言,主要是從功能上划分的概念;

系統分區、引導分區和啟動分區這三個術語則是針對磁盤分區類型划分的。

一、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
1、概念
MBR下的硬盤分區有三種,主磁盤分區、擴展磁盤分區、邏輯分區。(ps:現在的GPT分區至少可以划分128個主分區,未來很有可能將不存在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的概念。)

本段摘自http://www.pc6.com/infoview/Article_53651.html

主分區:也叫引導分區,最多可能創建4個,當創建四個主分區時候,就無法再創建擴展分區了,當然也就沒有邏輯分區了。主分區是獨立的,對應磁盤上的第一個分區,“一般”就是C盤。在Windows系統把所有的主分區和邏輯分區都叫做“盤”或者“驅動器”,並且把所有的可存儲介質都顯示為操作系統的“盤”。因此,從“盤”的概念上無法區分主分區和邏輯分區。並且盤符可以在操作系統中修改,這就是要加上“一般”二字的原因。

擴展分區:除了主分區外,剩余的磁盤空間就是擴展分區了,擴展分區可以沒有,最多1個。嚴格地講它不是一個實際意義的分區,它僅僅是一個指向下一個分區的指針,這種指針結構將形成一個單向鏈表。這樣在主引導扇區中除了主分區外,僅需要存儲一個被稱為擴展分區的分區數據,通過這個擴展分區的數據可以找到下一個分區(實際上也就是下一個邏輯磁盤)的起始位置,以此起始位置類推可以找到所有的分區。無論系統中建立多少個邏輯磁盤,在主引導扇區中通過一個擴展分區的參數就可以逐個找到每一個邏輯磁盤。

邏輯分區:在擴展分區上面,可以創建多個邏輯分區。邏輯分區相當於一塊存儲截止,和操作系統還有別的邏輯分區、主分區沒有什么關系,是“獨立的”。

2、
給新硬盤上建立分區時都要遵循以下的順序:建立主分區→建立擴展分區→建立邏輯分區→激活主分區→格式化所有分區。

分區從實質上說就是對硬盤的一種格式化。當我們創建分區時,就已經設置好了硬盤的各項物理參數,指定了BIOS系統下硬盤主引導記錄(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簡稱為MBR)和引導記錄備份的存放位置。
而對於文件系統以及其他操作系統管理硬盤所需要的信息則是通過之后的高級格式化,即Format命令來實現。

主分區+擴展分區總共不能超過4個,(擴展分區也可以看成是主分區)其個數是由硬盤的主引導記錄MBR(Master Boot Recorder)決定的,MBR存放啟動管理程序(如GRUB)和分區表記錄。擴展分區下又可以包含多個邏輯分區.

(hd0,0)表示第一塊硬盤第一個主分區,(hd1,4)表示第2塊硬盤第一個邏輯分區。

在linux中第一塊硬盤分區為hda分區,主分區編號為hda1-4,邏輯分區從5開始。

3、關於MBR與GPT
MBR,全稱為Master Boot Record,即硬盤的主引導記錄。

一般把它和分區聯系起來的時候,就會代表一種分區的制式。

由於硬盤的主引導記錄中僅僅為分區表保留了64個字節的存儲空間,而每個分區的參數占據16個字節,故主引導扇區中總計只能存儲4個分區的數據。也就是說,一塊物理硬盤只能划分為4個主分區磁盤。並且MBR最大僅支持2TB的硬盤,在現在這個連4T都不稀奇的時代,MBR出場的機會恐怕會越來越少。

GPT,即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 Partition Table Format,全局唯一標識符的分區表的格式。

這種分區模式相比MBR有着非常多的優勢。

首先,它至少可以分出128個分區,完全不需要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來幫忙就可以分出任何想要的分區來。其次,GPT最大支持18EB的硬盤,幾乎就相當於沒有限制。

二、系統分區、引導分區和啟動分區
簡單地把別人C盤中的所有文件復制到自己的C盤,雖然包括Windows文件夾,但並不能成功啟動這個系統。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系統分區和啟動分區存在區別的原因。(系統分區也叫引導分區)

1、概念
根據微軟幫助文檔的解釋:

  系統分區是指導包含加載Windows(比如Ntldr、Boot.ini、Ntdetect.com)所需的硬件特定文件的分區,系統分區可以(但不是必須)與啟動分區相同。

  啟動分區則是指包含操作系統及其支持文件的分區。

通俗理解,系統分區就是保存各種引導文件的分區(也叫引導分區),啟動分區則是指保存Windows目錄的分區。比如對於Windows 7系統,保存Bootmgr文件和boot目錄的分區就是系統分區,啟動分區則是保存Windows目錄的分區。

2、系統分區和引導分區的聯系與區別
情況1:系統分區就是啟動分區

對於系統用戶,系統分區一般就是啟動分區,因為引導文件和Windows目錄都存在於同一位置。比如XP安裝在C盤單系統用戶,ntldr、boot.ini、Ntdetect.com引導文件和Windows目錄都在C盤,所以這兩個分區是一致的。

情況2:系統分區不是啟動分區

對於c:Windows XP+d:Windows 7雙系統用戶,此時系統分區就不一定是啟動分區了。比如當你通過Bootmgr多重啟動菜單進入Windows 7,此時對於Windows 7而言,系統分區就是C盤(因為其中包含c:\bootmgr引導文件和c:\boot引導目錄),啟動分區則是D盤(因為該分區保存着d:\windows系統目錄)。進入Windows 7后打開磁盤管理組件,可以非常清楚看到兩者的不同,這也就是解釋文檔中但不是必須的實例解讀。

對於一些品牌機或者使用Windows 7安裝光盤全新安裝系統的用戶,由於這此電腦的C盤前還存在隱藏分區,隱藏分區負責保存系統引導文件,因此系統分區也不是啟動分區。別輕易碰系統分區。

3、應用
清楚了系統分區,啟動分區的聯系與區別,就很容易對付一些常見啟動故障了。比如,對於c:Windows XP+D:Windows 7雙系統用戶,如果對C盤進行格式化重裝XP后就無法進入Windows 7.因為對於Windows 7來說,格式化C盤后就破壞了其系統分區,自然無法進行成功地引導。

系統分區擔負系統引導功能,如果該分區文件丟失就會告成系統無法引導。比如對於XP用戶,如果丟失ntldr引導文件,開機就會出現ntldr is missing(ntldr文件丟失)提示。常規修復方法是添加啟動文件,或對啟動配置(比如Windows 7下BCD文件)進行重新編輯。可以通過一些啟動U盤的PE系統的引導修復軟件NTBOOTautofix進行修復。啟動分區則是系統核心文件、系統初始化、核心加載、驅動配置、系統服務管理都是基於該分區文件的存在。

(題外話:

NT5.x=2000/XP/2003 這些操作系統的啟動文件和啟動菜單配置文件,存放在c:\boot.ini文件里;

  NT5.0=Win2000;NT5.1=XP;NT5.2=WIN2003;

NT6.x=Vista/2008/Win7/2008r2 這些操作系統的啟動文件和啟動菜單配置文件,存放在c:\boot\bcd文件里;
NT6.0=Vista/2008;NT6.1=Win7/2008r2;)

如果先安裝了XP,然后想在另外一個分區安裝win7或以上,有時安裝完會找不到啟動項,則可以通過修改boot.ini文件來增加引動啟動菜單項。

在下圖所示的文件末尾增加一行"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2)\windows="Microsoft Windows 7 x86 " /NOEXECUTE=OPTIN /FASTDETECT"

注意partion后面括號的數字表示分區的序號,可以參考上一篇文章里的CMD命令diskpatition。其他參數的含義請搜索關鍵字"boot.ini"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卡卡羅特1991」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buzaikoulan/article/details/44405915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