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主分區,擴展分區,邏輯分區的聯系和區別


作者:zccst

     記得剛開始安裝Linux操作系統時,了解過一些Linux磁盤分區的知識,可是隨時光流逝,一段時間不用,基本全忘記了,依稀記得好像曾經知道有這么回事。人的記憶力就是這樣,所以一旦選擇了一個行業,最好不要輕易轉行,因為很多知識需要不斷的重復才能真正的掌握,而一個行業又需要很多真正掌握的知識,有人稱這是積累的過程。不管怎么說,不論哪個行業都不是熬幾個通宵就搞定的。而你的積累也就變成想轉此行別人的壁壘,你積累的越多,壁壘也就越高。所以一旦選擇,就要一直走下去,相信不久的將來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曙光,因為有很多人在路上半途而廢。我堅信這一點。

 

    言歸正傳,在安裝CentOS5.3的過程中,會遇到磁盤分區的界面,下拉式菜單中有4個選項,這時你不要選擇默認,打開下拉式菜單,選擇最后一項(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建立自定義的分割模式)。然后選擇右下角的確認,在下一個對話界面里依序建立/、/home 及 swap ,完成后如圖。確認設置后的分割區。

 

 

 

 

為強調重點,把圖中重要內容,再寫一遍。

 

/             根目錄         ext3        hda1    

/home    用戶目錄        ext3        hda2

Swap     交換分區        swap       hda3

 

對hda1的解釋:

hd:IDE硬盤。如果是SCSI硬盤,則為sd,這個只能記住,沒有更好的辦法。

a:: 第一塊硬盤。如果是第二塊硬盤,則為b,依此類推c,d……

1: 主分區。其中1,2,3,4都是主分區,從第5開始為邏輯分區,最大到16

 

磁盤容量與主分區、擴展分區、邏輯分區的關系:

硬盤的容量=主分區的容量+擴展分區的容量

擴展分區的容量=各個邏輯分區的容量之和

 

一塊物理硬盤只能有: 一到四個主分區(但其中只能有一個是活動的主分區),或一到三個主分區,和一個擴展分區。分別對應hda1,hda2,hda3,hda4.

 

Linux 中規定,每一個硬盤設備最多能有 4 個主分區(其中包含擴展分區)構成,任何一個擴展分區都要占用一個主分區號碼,也就是在一個硬盤中,主分區和擴展分區一共最多是 4 個。

 

我曾經的困惑點是:不知道擴展分區要占用主分區(最多可以有4個)一個分區號碼。

 

我的總結:一塊硬盤可以只設主分區,這時主分區可設置4個分區號。也可以設置成主分區+邏輯分區,這時也是最多4個分區號碼,但是變成了4 = 3 + 1.其中4是主分區和擴展分區加起來最多4個;  3是主分區,可以小於或等於3;  1是擴展分區號,占用了一個主分區號。從5開始到16,都是邏輯分區。如果只有一個5,則擴展分區不再進行分區了,那么擴展分區就是邏輯分區了(擴展分區的磁盤總量等於一個邏輯分區的磁盤總量)。常見的是擴展分區被分成幾個邏輯分區,用5,6,7,8等號碼標識。

 

 

再來理解上面的分區:

/            根目錄         ext3        hda1     活動主分區,啟動OS

/home    用戶目錄        ext3        hda2     主分區

swap     交換分區        swap       hda3     主分區

此處可能暗示有一個擴展分區,其應為hda4。因為這樣后面還可以設hda5,hda6,……

也可能就只有3個主分區(最多可以有4個)已占滿磁盤容量。

假設現在你的Linux操作系統磁盤空間只有16000M,又按照上面的設置分配磁盤空間。這樣就沒有擴展分區了。

 

 

一個硬盤的主分區也就是包含操作系統啟動所必需的文件和數據的硬盤分區,要在硬盤上安裝操作系統,則該硬盤必須得有一個主分區。
主分區,也稱為主磁盤分區,和擴展分區、邏輯分區一樣,是一種分區類型。
主分區中不能再划分其他類型的分區,因此每個主分區都相當於一個邏輯磁盤(在這一點上主分區和邏輯分區很相似,但主分區是直接在硬盤上划分的,邏輯分區則必須建立於擴展分區中)。

擴展分區也就是除主分區外的分區,但它不能直接使用,必須再將它划分為若干個邏輯分區才行。
邏輯分區也就是我們平常在操作系統中所看到的D、E、F等盤。

不管使用哪種分區軟件,我們在給新硬盤上建立分區時都要遵循以下的順序:
建立主分區→建立擴展分區→建立邏輯分區→激活主分區→格式化所有分區。

1. 一個硬盤可以有1到3個主分區和1個擴展分區,也可以只有主分區而沒有擴展分區,但主分區必須至少有1個,擴展分區則最多只有1個,且主分區+擴展分區總共不能超過4個。邏輯分區可以有若干個。

2. 分出主分區后,其余的部分可以分成擴展分區,一般是剩下的部分全部分成擴展分區,也可以不全分,剩下的部分就浪費了。 
3. 擴展分區不能直接使用,必須分成若干邏輯分區。所有的邏輯分區都是擴展分區的一部分。 
硬盤的容量=主分區的容量+擴展分區的容量; 
擴展分區的容量=各個邏輯分區的容量之和。

4. 由主分區和邏輯分區構成的邏輯磁盤稱為驅動器(Drive)或卷(Volume)。 
5. 激活的主分區會成為“引導分區”(或稱為“啟動分區”),引導分區會被操作系統和主板認定為第一個邏輯磁盤(在DOS/Windows中會被識別為“驅動器C:”或“本地磁盤C:”,即通稱的C盤)。
有關DOS/Windows啟動的重要文件,如引導記錄、boot.ini、ntldr、ntdetect.com等,必須放在引導分區中。 
6. DOS/Windows 中無法看到非激活的主分區和擴展分區,但Windows 2000/Vista等NT內核的版本可以在磁盤管理中查看所有的分區。

盤里多個回收站屬於正常,就比如你刪了E盤的東西,那你可以在回收站上拿回。
(當然,我指的不是那種用Shift+Delete這樣直接刪除)那個在你盤里面的回收站就是存放你刪掉的東西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