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模型
當你感覺不喜歡正在從事的工作或感到厭倦時,可用冰山模型來分析自己所處的狀態,從而進行調整。不僅可用於工作,也可遷移到學習和生活,甚至社交。
冰山模型描述一個人的個體素質要素,即你與一個崗位是不是匹配、匹配程度、市場薪資等,都可用這個模型解釋,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會用它進行人才招聘和培養。
知識和技能
知識:學習和時間中獲得的認知和經驗,與所學專業、常看的書、從事的工作、甚至業余愛好都有關系。
技能:具備的某項專門技術,比如騎自行車、編程、Excel等
知識和技能可以是后天習的。
知識技能和工作的關系舉例:如果你的工作中有很多陌生的內容,覺得每天都信息量很大,來不及接受,感到慌亂和焦慮,很可能是你的知識技能和崗位不匹配。這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這些比較容易補齊,多上課,多看書,跟自身同事學習,一段時間后就能提升。
能力
也叫通用能力,比如學習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能力是一眼看不出來的。一個人的能力很難用一個證書、幾道題考察出來,而需要看他在處理很多問題時的行為。
能力 vs 知識技能:知識技能屬於特定領域,而能力則更多是通用領域的。比如創新能力,是適用於任何領域的,一旦掌握,就能夠遷移。
如果能力不匹配,工作效率、溝通效率較低,面對復雜問題無從下手,缺乏成就感,力不從心。能力的培養周期相對長一些,一般要幾個月時間。
價值觀、性格、冬季
這些因素在成年后很難改變,受基因(可能類似中醫中說的三魂七魄)、家庭教育、童年經歷等的影響。
價值觀:判斷事物的標准。比如在擇業的時候,自由和穩定產生了沖突,你選擇哪個、放棄哪個;在事業和家庭產生沖突的時候你怎么處理等等。如果工作中常陷入矛盾和糾結,對所做的事很難發自內心地認同,很可能是價值觀上不匹配。比如公司為了形象或者為了賺錢,讓你做一些虛偽或者違心的事情,但你覺得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性格特質:個人的行為偏好,比如是外向還是內向,關注宏觀還是細節等等。如果在工作中發現,自己好像工作量沒有很大,但卻覺得心累,很可能是性格不匹配。比如內向性格的人,是從獨處中獲得能量,但你的工作卻是要不斷的與陌生人溝通的工作。
動機:按照麥克利蘭理論,分為成就動機、權利動機和親和動機。成就動機的人喜歡挑戰;權利動機的人希望影響他人;親和動機的人,希望維持更好的團隊關系。如果你感覺自己沒有動力,做事提不起勁來,可能是現在的工作與你的動機不匹配。比如明明是成就動機,喜歡一些挑戰,但你的工作卻高度重復。
工作的匹配比優秀更重要。
在所有匹配要素里,冰山底層的隱性要素起到了更大作用。就像找對象,盡管表面看起來條件差不多,但你就是對一個人有感覺而對另一個人沒有,就是冰山底層的隱性要素發揮作用。所以用這個模型可以找出對目前工作不喜歡的根本原因。
分析目標崗位
在選擇行業或者選擇崗位前,判斷自己與目標崗位是否匹配,則必須要分析。
確定崗位
有個技巧,可以去領英一類的招聘平台搜索這個行業的技術服務崗位,然后會出來一堆人,看這些人的建立,看看他們后來都去了哪里,就知道潛在的方向了。而且這個方法也能幫你判斷未來你要去的這個行業和崗位到底有沒有前途,這些崗位的人后面的出路是什么。
在招聘網站上,搜索這個崗位的招聘要求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需求,為了提取出共性,盡量多看幾份,找到共性。
按照冰山模型,綜合分析這些招聘需求
其實需求也基本上按照冰山模型來寫。先是對知識的需求(專業),然后是對技能的要求,比如精通那些技術;然后是能力的要求,比如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最后還有對性格特質、動機等的要求,比如細心、熱愛挑戰、抗壓等。
將需求模型與自己進行對比
對照,然后看自己是否符合,是否應該換工作或入行。當然,很難找到完美匹配的工作。如果冰山底層的因素不匹配,那么不太建議選擇這個職業,因為這些因素后天很難改變,但是如果僅知識技能不匹配,也未必不能選,因為這些都可以后天學習,只看你是否願意投入時間罷了。
從自己的角度找工作,而不是找一份別人認為好的工作
冰山模型還有很多作用,除了幫助自己找到匹配的工作,它還可以用來衡量你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