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百度劉超目前怎么樣?


名企大咖積極參與劉超HCI講堂大學生公益課

前百度總監劉超2016年堅持做互聯網大學生公益課,截止2020年課程體系培養了300名大學生走入名企。最近一些知名設計高管也加入劉超的周末公益課為大學生授業解惑。2020年1月12日,應劉超老師邀請前印象筆記中國區設計負責人葛少晨來到天津藝術設計類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HCI講堂,為同學們的workshop匯報進行細致的點評和精彩的分享。

 

劉超老師和前印象筆記中國區設計負責人葛少晨”與同學們合影

 

 

小組匯報展示

首先同學們將自己的workshop作品進行了匯報。通過葛少晨老師的點評同學們了解到自己作品中可進步的空間,明白APP中體驗設計的點線面,以及設計過程要以用戶體驗為線索,從產品、流程、業務等角度進行切入,理解了邏輯思考的重要性,設計不是追求純粹的美。

 

其實針對互聯網全鏈路設計師的討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不同的人,對其理解也不太一樣。劉超和葛少晨老師從不同的視角,系統化講述作為設計師應當多掌握哪些能力及思維,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去鍛煉自己。

關於全鏈路設計師的思考

劉超老師告訴同學們:了解到互聯網全鏈路設計理念,實際上是為了幫助設計師更好的解決設計價值的問題,讓設計為商業賦能。畢竟在商業模式中,某個單一的層面帶來的價值非常有限,所以要想提升設計的高度,並給用戶帶來一致性的體驗認知。這也要求同學們成為全鏈路設計師,不能像過去的視覺設計師或者交互設計師,單點視角的看待業務需求,因此我們看問題的深度跟廣度范圍需要更大。也就是在做好設計本職工作的前提上,各條鏈路去打通打透,拓展更為寬闊的視野,制定更廣闊的設計策略,拿到更高的設計高度。但這里有點需要注意的是, 全鏈路 ≠ 全能 。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個技能,精通多少軟件,就能稱之為全鏈路設計師。所謂的全鏈路設計,是能在用研、產品、運營、市場幾個領域分別建立認知,結合不同領域的訴求全盤推進設計策略,來促進商業目標更好的落地,完善更全面的用戶認知。這樣輸出的體驗策略,才更能影響最終結果。

這也意味着全鏈路設計師的定位,是產品與業務的全鏈路體驗架構搭建及執行者,在整條業務線,全鏈路設計師不但是業務的最前驅,還是最了解用戶、最知道用戶需要什么的那個人。

 

目標需求的因果洞察

葛少晨老師表示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也都有自己的獨特定位,面向的人群也都不同。比如“小紅書”面向的是追求品質,向往精致生活的都市女性;而學霸君,則是面向想要學習知識,提高成績的中小學生;印象筆記,則是面向喜好讀書,樂於學習的大學生、白領。每類產品,都有着不同的高活躍目標用戶,哪怕產品類型一樣,所面向的用戶心智也會有較大的差異。

 

在產品的每一個新需求,實際上都是為了解決某一類問題,無論是為用戶而解還是為業務而解。理解這個需求背后的成因,這個需求能解決什么問題,全鏈路設計師應該是最清楚的。假如連需求重點服務的對象是誰,需求背景都不弄清晰,那么又怎么能挖掘到需求中設計的核心差異點在哪、評判一個需求做好的標准在哪?這樣產出的設計又怎么能證明到自己的價值呢?

另外體驗鏈路跟產品模式,其實也是強相關的。體驗鏈路中的點擊率、轉化率、漏損跳出率,本身就是產品模式所帶來的映射。任何設計方案,沒有建立在有效的產品模式之上,那么數據上也都不會帶來較為滿意的效果;用戶不會因為你做的精美界面而買單,只有創造成熟的模式,為用戶帶來價值跟服務的提升,市場才會買帳。 所以脫離產品的設計規划價值有限,脫離設計規划的產品,同樣難以打動人心。產品經理更多的會從商業決策上來提供策略及執行方向,而全鏈路設計師則是在商業產品及用戶認知方面是先驅者,更多的是關注讓用戶如何使用好產品,怎么讓用戶更加快速便捷的理解產品,並在使用過程中擁有一個愉快的體驗。

 

最后,感謝劉超和葛少晨老師不辭辛苦前來為同學們帶來精彩的分享和點評。希望同學們在日后的學習中始終要相信一點:最終不能被取代的,是人的思維。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