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最后一月頻繁出差講課,搞了兩次培訓班,辦了兩場講座。對我個人而言,效果不太好,自己也有點挫敗感,在這方面確實還需要加強,不過也有了一點認識。
我工作來一直在后端從事研發工作,包括科研項目的數據分析和流程的開發。和前端銷售沒什么交集,所了解的需求也是來自於產品經理。實際上,我們的流程開發分析點完全來自於文獻調研,以及競爭對手的交付報告和宣傳文稿。我之前也完全沒有參與過這種商業性質的宣講,所以這幾次出去交流,倍感不適。
關於課件我精心准備了很久,並且根據不同場次需求也准備了不同背景的案例,但效果不佳。我甚至把個人經驗毫無保留地全盤托出,在我眼里全都是干貨,比如說數據分析的要點和細節,流程開發的分析點歸類以及如何實現,如何把它們整到文章中去等等,這些東西可以說是我這幾年來全部的心血了,可是,學員和老師們完全get不到。
為什么我每次都抓不到他們的需求?研究者們關注的到底是什么?有次課堂上,一個老師直接提出,他們不想了解這么多內容,這么多細節,他們只關注這些東西怎么能應用到自己的課題中。后來我回來想了想,確實是這樣。數據分析或流程搭建不是他們的事,我講再多也枉然,我完全是站在我的角度來分享我的干貨,但是對他們而言,這些大部分都用不上。因為既然他們是客戶,這些事情自然全部交給公司做了。
那么,他們到底關注個錘子?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取樣,價格幾何,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套用思路,如何發文等等。比如我講多組學,有個老師根本不care哪兩個組學能做啥。他需要我直接告訴他,做癌症研究,根據我們已有的經驗哪個組學更好更穩定?有些更極端的老師,直接要你給他設計整套研究方案,從實驗設計到取樣到測序到分析甚至到發文,都給他一一說明。顯然,我無能為力,因為我自己就沒接觸過幾個科研項目,壓根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既然都是這樣的情況,那為什么要請我去講,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我肯定還不如產品經理、項目管理、技術支持甚至是銷售,畢竟我只是搞信息研發的啊。
科技服務到底是個啥?服務的是技術?服務的是整個科學問題的解決方案?若是后者,那么老師們自己干嘛呢?我當初不讀博就是不想做科研,不想去探究一個個不確定的生物學問題。但今天我一個小碩,反倒回過頭去要去給教授們設計實驗方案,我覺得這荒唐之極。但是生物信息不就是這么一門為生物學服務的學科或技術嗎?脫離了生物學本身問題,它啥也不是。悶着頭關起門來搞生信研發,顯然不助於科學問題的解決。
科服的市場越來越難,生信的前途越來越渺茫。預測一下,未來對生信工程師的需求會出現兩極分化,一是編程能力很牛逼,有一定生物學背景,會開發軟件、算法、數據庫和雲交付系統等;二是科研能力很強,項目設計和管理很在行,有系統的科研思維,至少是博士出身,編程略懂即可,能實實在在為科研人員出謀划策。總之,只有能高效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是合格的生信工程師。
而現在的我,兩邊都是半桶水,既躲避不了搬運代碼,也逃離不了具體生物學問題的解決。前路漫漫,2020年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