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雲平台發展現狀


0.前言

轉向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業界將要面臨的一個重大改變。各種雲平台(cloud platforms)的出現是該轉變的最重要環節之一。
顧名思義,這種平台允許開發者們或是將寫好的程序放在 “雲” 里運行,或是使用 “雲” 里提供的服務,或二者皆是。
至於這種平台的名稱,現在我們可以聽到不止一種稱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m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
但無論稱呼它什么,這種新的支持應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潛力。 應用平台(application platforms)是如何被使用的。
開發團隊在創建一個戶內應用(on-premises application,即在機構內運行的應用)時,該應用所需的許多基礎都已經事先存在了:操作系統為執行應用和訪問存儲等提供了基礎支持;
機構里的其他計算機提供了諸如遠程存儲之類的服務。倘若每創建一個戶內應用都得首先構建所有這些基礎的話,那么恐怕我們今天看到的應用會少很多。

在雲平台的競爭,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表現優異,本文選取這三個雲平台進行分析。

在行業內,大家對三家有些比較常見的看法:
阿里雲在網絡應用綜合處理方面非常出色。
騰訊雲擅長網絡游戲和即時通訊。
而華為雲在雲計算底層基礎設施方面功力深厚。

1.服務器准備

阿里雲

阿里雲有雲翼計划,對學生比較友好。

24 歲以下自動獲得學生身份 || CPU 性能不限

可以低價購買學習技術課程和服務器。

相對優勢:
  • 安全穩定性較強,布局全球,行業內規模最大,針對高並發、高流量數據處理上有獨特優勢
  • 針對各行業業務特性,打造個性化行業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產品與服務
  • 阿里雲 CDN 覆蓋全球 六大洲 ,30 多個國家,1000+ 全球節點,覆蓋面廣,產品知名度高
  • 針對高並發、高流量數據處理能力非常強,用戶對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網站的使用感受一定程度影響對阿里雲服務的信賴
  • 發展早,技術領先,安全穩定性較強,布局全球,行業內規模最大

騰訊雲

騰訊雲也有學生相關活動,但有限量,且限制較多。

https://cloud.tencent.com/act/campus/

官網活動多樣,有各種免費體驗產品及特惠域名等活動

相對優勢:
  • 在游戲、視頻、移動應用等行業有 “持續在線,非常穩定” 的優勢
  • 在國內率先使用英特爾下一代至強 ® 處理器 Skylake,推出國內最新一代雲服務器
  • 騰訊雲針對微信小程序接口使用專屬 BGP 鏈路,通過騰訊內網進行通信,實現雲端與微信平台的無縫對接,保證了用戶雲端數據與接口數據的高速互聯,為客戶提供運營支持
  • 游戲、視頻、移動應用等行業有最好的穩定性保障

華為雲

華為雲致力於為企業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創新的雲服務,暫無學生專屬優惠,但有個人免費試用:

https://activity.huaweicloud.com/free_test/index.html

專注於雲計算底層基礎設施甚至有企業免費服務器

相對優勢:
  • 30 多年在 ICT 基礎設施領域的技術積累
  • 全球基礎設施,華為雲全球數據中心和產品服務部署
  • 全球安全認證,穩定可靠的基礎設施
  • 領先全棧全場景 AI 10 + 行業 / 300+AI 項目實踐
  • 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華為雲助力客戶實現業務創新

2.雲計算

本次測試選用的是可以跨平台使用的 Geekbench 測試工具。
在測試中選用的均是 Intel 全新一代 Xeon SkyLake CPU。阿里雲的 CPU 型號為 8163、華為雲為 6151、騰訊雲的 6133(均為 Intel 的定制型號)。
在雲主機配置上,一致選用的是 4 核 16G 內存。

Geekbench 測試結果

Geekbench 是通過一系列數據加密、數據壓縮、圖像壓縮、圖形計算、腳本處理和路徑計算的方式,對 CPU 的整數類型計算能力進行測試,並通過期權價格模似、圖像的生成、銳化和模糊以及物理仿真、3D 幾何場景描述類的浮點計算功能對 CPU 的浮點計算能力進行測試。並將各個測試結果綜合后,統一對 CPU 的整數計算和浮點計算能力進行打分。通過 CPU 綜合性能對比,在單核 CPU 的整數和浮點計算能力對比中,阿里雲和騰訊雲的 CPU 計算能力相差不大,華為雲 CPU 在整數和浮點計算能力上明顯比阿里雲和騰訊高出 17% 和 14.8%。而在多核 CPU 整數和浮點計算能力中,阿里雲的計算能力差距與華為雲和騰訊雲明顯加大。華為雲四核整數和浮點計算性能綜合打分成績分別為 14618 和 13717,基本上接近其單核 CPU 整數和浮點計算能力的四倍,騰訊雲四核計算性能其次為 12357 和 11898 基本上也接其單核 CPU 整數和浮點計算能力的四倍。但是阿里雲四核的整數和浮點性能僅為 7672 和 7405,僅比單核 CPU 整數和浮點計算能力的兩倍略多一些。

3.內存

總的來說,內存性能方面華為雲雲主機的存儲帶寬性能最好,騰訊雲的雲主機為次,雙方有大約 5% 左右的性能差距。
但是阿里雲的內存帶寬性能就與其它兩個雲主機有着很大差距,與成績最好的華為雲相比,有着接近一倍的性能差距。
內存的調用和數據處理性能,是雲計算處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測試指標。我選用了 Stream 工具,並利用 64M 的大頁面來對這三個公有雲平台(依然是四核 16G 雲主機的內存帶寬)進行了測試。
Stream 在對內存帶寬進行測試的時候會進行四種操作:Copy、Scale、Add、Triad。
Copy,先訪問一個內存單元讀出其中的值,再將值寫入到另一個內存單元。
Scale,從內存單元讀出其中的值,作一個乘法運算,再將結果寫入到另一個內存單元。
Add,從內存單元讀出兩個值,做加法運算,再將結果寫入到另一個內存單元。
Triad,是將上面三個操作組合起來。

從理論上講,Add 操作簡單且訪問內存次數多,帶寬測試成績應最好,華為雲和騰訊雲的帶寬性能也和理論比較符合,但是阿里雲的雲主機反而是運算需求最少的 Copy 操作時成績最好,而一但有計算操作介入后的內存帶寬均有顯著下降。
是計算處理能力問題影響了內存的帶寬性能還是存在着其它源因,現在還無法更多的去進行分析。
只能懷疑內存帶寬性能偏低與多核 CPU 運算性能不足有一定相關性存在。

4.網絡

網絡性能方面,本項測試的頭籌依然被華為雲所奪取。

從網絡性能的測試成績來看,華為雲充分繼承了其網絡技術起家的優良傳統,但是正如上次網絡和網絡應用測試中所分析的一樣,在正常網絡應用中很少會出現如此高的網絡應用需求,
如此高的網絡性能配置是否會帶來雲計算系統資源的浪費還有待去更深入的進行了解。通常網絡應用中的數據包轉發速率在每 10Mbps 帶寬下提供 2KPPS 左右的數據包轉發速率基本上就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應用需求了。
因此阿里雲和騰訊雲在網絡層的轉發性能目前是完全可以滿足正常網絡的應用,並留有了一定的轉發性能余量了。
當然對於雲主機的用戶而言,同樣的價格區間內,更高更好的網絡性能也完全是喜聞樂見的一個事情,同時隨着高並發應用的增加,對網絡層的轉發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
通過這次雲主機基礎性能測試,我們可以看到華為雲可謂 “后來者居上”。但是在網絡性能方面,過高的性能配置是否會造成整體資源的浪費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