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效應管種類-場效應管N、P溝道與增強、耗盡型工作原理等知識詳解 如何選用晶體三極管與場效應管的技巧


http://www.kiaic.com/article/detail/1308.html

場效應管種類
場效應管

場效應晶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縮寫(FET))簡稱場效應管。主要有兩種類型(junction FET—JFET)和金屬 - 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ET,簡稱MOS-FET)。由多數載流子參與導電,也稱為單極型晶體管。它屬於電壓控制型半導體器件。具有輸入電阻高(107~1015Ω)、噪聲小、功耗低、動態范圍大、易於集成、沒有二次擊穿現象、安全工作區域寬等優點,現已成為雙極型晶體管和功率晶體管的強大競爭者。

場效應管(FET)是利用控制輸入回路的電場效應來控制輸出回路電流的一種半導體器件,並以此命名。由於它僅靠半導體中的多數載流子導電,又稱單場極型晶體管。

 

場效應管種類

場效應管分為兩種類別:結型場效應管(JFET)和絕緣柵場效應管(MOS管)。下文會着重介紹場效應管種類的具體知識與區別。

場效應管種類

 

結型場效應管(JFET)
結型場效應管結構與符號

結型場效應管的結構如下圖所示,在一塊N型半導體材料的兩邊各擴散一個高雜質濃度的P+區,就形成兩個不對稱的P+N結,即耗盡層。把兩 個P+區並聯在一起,引出一個電極g,稱為柵極,在N型半導體的兩端各引出一個電極,分別稱為源極s和漏極d。它們分別與三極管的基極b、發射極e和集電極c相對應。夾在兩個P+N結中間的N區是電流的通道,稱為導電溝道(簡稱溝道)。

 

這種結構的管子稱為N溝道和P溝道結型場效應管,它在電路中用下圖所示的符號表示,柵極上的箭頭表示柵-源極間的P+N結正向偏置時,柵極電流的方向(由P區指向N區)。

場效應管種類

 

N溝道和P溝道結型場效應管的工作原理

N溝道和P溝道結型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完全相同,現以N溝道結型場效應管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N溝道結型場效應管工作時,需要外加如圖1所示的偏置電壓(鼠標單擊圖1中“結型場效應管的工作原理”),即在柵-源極間加一負電壓(vGS<0),使柵-源極間的P+N結反偏,柵極電流iG≈0,場效應管呈現很高的輸入電阻(高達108W左右)。在漏-源極間加一正電壓 (vDS>0),使N溝道中的多數載流子電子在電場作用下由源極向漏極作漂移運動,形成漏極電流iD。iD的大小主要受柵-源電壓vGS控制,同時也受漏 -源電壓vDS的影響。因此,討論場效應管的工作原理就是討論柵-源電壓vGS對溝道電阻及漏極電流iD的控制作用,以及漏-源電壓vDS對漏極電流iD 的影響。

場效應管種類

 

(1)柵極電壓VGS對iD的控制作用

為便於討論,先假設漏-源極間所加的電壓vDS=0。當柵-源電壓vGS=0時,溝道較寬,其電阻較小,如圖1(a)所示。當vGS<0,且其大小增加時,在這個反偏電壓的作用下,兩個P+N結耗盡層將加寬。由於N區摻雜濃度小於P+區,因此,隨着|vGS| 的增加,耗盡層將主要向N溝道中擴展,使溝道變窄,溝道電阻增大,如圖1(b)所示。當|vGS|進一步增大到一定值|VP| 時,兩側的耗盡層將在溝道中央合攏,溝道全部被夾斷,如圖1(c)所示。

 

由於耗盡層中沒有載流子,因此這時漏-源極間的電阻將趨於無窮大,即使加上一定的 電壓vDS,漏極電流iD也將為零。這時的柵-源電壓稱為夾斷電壓,用VP表示。上述分析表明,改變柵源電壓vGS的大小,可以有效地控制溝道電阻的大小。若同時在漏源-極間加上固定的正向電壓vDS,則漏極電流iD將受vGS的控制,|vGS|增大時,溝道電阻增大,iD減小。上述效應也可以看作是柵 -源極間的偏置電壓在溝道兩邊建立了電場,電場強度的大小控制了溝道的寬度,即控制了溝道電阻的大小,從而控制了漏極電流iD的大小。

場效應管種類

 

(2)漏電電壓VDS對iD的影響

設vGS值固定,且VP隨着vDS的進一步增加,靠近漏極一端的P+N結上承受的反向電壓增大,這里的耗盡層相應變寬,溝道電阻相應增加,iD隨vDS上升的速度趨緩。當vDS增加到vDS=vGS-VP,即vGD=vGS -vDS=VP(夾斷電壓)時,漏極附近的耗盡層即在A點處合攏,如圖2(b)所示,這種狀態稱為預夾斷。與前面講過的整個溝道全被夾斷不同,預夾斷后,漏極電流iD≠0。

 

因為這時溝道仍然存在,溝道內的電場仍能使多數載流子(電子)作漂移運動,並被強電場拉向漏極。若vDS繼續增加,使 vDS>vGS-VP,即vGD<VP時,耗盡層合攏部分會有增加,即自A點向源極方向延伸,如圖2(c),夾斷區的電阻越來越大,但漏極電流iD卻基本 上趨於飽和,iD不隨vDS的增加而增加。因為這時夾斷區電阻很大,vDS的增加量主要降落在夾斷區電阻上,溝道電場強度增加不多,因而iD基本不變。但 當vDS增加到大於某一極限值(用V(BR)DS表示)后,漏極一端P+N結上反向電壓將使P+N結發生雪崩擊穿,iD會急劇增加,正常工作時vDS不能超過V(BR)DS。

場效應管種類

 

(3)從結型場效應管正常工作時的原理可知:

 

① 結型場效應管柵極與溝道之間的P+N結是反向偏置的,因此,柵極電流iG≈0,輸入阻抗很高。

 

② 漏極電流受柵-源電壓vGS控制,所以場效應管是電壓控制電流器件。

 

③ 預夾斷前,即vDS較小時,iD與vDS間基本呈線性關系;預夾斷后,iD趨於飽和。P溝道結型場效應管工作時,電源的極性與N溝道結型場效應管的電源極性相反。

 

絕緣柵場效應管(MOS管)

絕緣柵場效應管絕緣柵場效應管的種類較多,有PMOS、NMOS和VMOS功率管等,但目前應用最多的是MOS管。MOS絕緣柵場效應管也即金屬一氧化物一半導體場效應管,通常用MOS表示,簡稱作MOS管。它具有比結型場效應管更高的輸入阻抗(可達1012Ω以上),並且制造工藝比較簡單,使用靈活方便,非常有利於高度集成化。

 

絕緣柵場效應管(MOS管)結構與符號

MOS場效應三極管分為:增強型(又有N溝道、P溝道之分)及耗盡型(分有N溝道、P溝道)。N溝道增強型MOSFET的結構示意圖和符號見圖1。其中:電極 D(Drain) 稱為漏極,相當雙極型三極管的集電極;

 

電極 G(Gate) 稱為柵極,相當於的基極;

 

電極 S(Source)稱為源極,相當於發射極。

場效應管種類

 

MOS管N溝道增強型與耗盡型
增強型MOS管

所謂增強型是指:當VGS=0時管子是呈截止狀態,加上正確的VGS后,多數載流子被吸引到柵極,從而“增強”了該區域的載流子,形成導電溝道。當柵極加有電壓時,若0<VGS<VGS(th)時,通過柵極和襯底間形成的電容電場作用,將靠近柵極下方的P型半導體中的多子空穴向下方排斥,出現了一薄層負離子的耗盡層;同時將吸引其中的少子向表層運動,但數量有限,不足以形成導電溝道,將漏極和源極溝通,所以仍然不足以形成漏極電流ID。

 

進一步增加VGS,當VGS>VGS(th)時( VGS(th)稱為開啟電壓),由於此時的柵極電壓已經比較強,在靠近柵極下方的P型半導體表層中聚集較多的電子,可以形成溝道,將漏極和源極溝通。如果此時加有漏源電壓,就可以形成漏極電流ID。在柵極下方形成的導電溝道中的電子,因與P型半導體的載流子空穴極性相反,故稱為反型層。隨着VGS的繼續增加,ID將不斷增加。在VGS=0V時ID=0,只有當VGS>VGS(th)后才會出現漏極電流,所以,這種MOS管稱為增強型MOS管。VGS對漏極電流的控制關系可用iD=f(VGS(th))|VDS=const這一曲線描述,稱為轉移特性曲線,如下圖

場效應管種類

 

增強型場效應管工作原理

N溝道增強型場效應管

N溝道增強型MOSFET基本上是一種左右對稱的拓撲結構,它是在P型半導體上生成一層SiO2 薄膜絕緣層,然后用光刻工藝擴散兩個高摻雜的N型區,從N型區引出電極(漏極D、源極S)。在源極和漏極之間的絕緣層上鍍一層金屬鋁作為柵極G。P型半導體稱為襯底,用符號B表示。柵源電壓VGS的控制作用:當VGS=0 V時,漏源之間相當兩個背靠背的二極管,在D、S之間加上電壓不會在D、S間形成電流。

 

N溝道增強型MOSFET的結構示意圖,如下圖所示。它是用一塊摻雜濃度較低的P型硅片作為襯底,利用擴散工藝在襯底上擴散兩個高摻雜濃度的N型區(用N+表示),並在此N型區上引出兩個歐姆接觸電極,分別稱為源極(用S表示)和漏極(用D表示)。在源區、漏區之間的襯底表面覆蓋一層二氧化硅(SiO2)絕緣層,在此絕緣層上沉積出金屬鋁層並引出電極作為柵極(用G表示)。從襯底引出一個歐姆接觸電極稱為襯底電極(用B表示)。由於柵極與其它電極之間是相互絕緣的,所以稱它為絕緣柵型場效應管。

當柵極G和源極S之間不加任何電壓,即UGS=0時,由於漏極和源極兩個N+型區之間隔有P型襯底,相當於兩個背靠背連接的PN結,它們之間的電阻高達1012W的數量級,也就是說D、S之間不具備導電的溝道,所以無論漏、源極之間加何種極性的電壓,都不會產生漏極電流ID。

場效應管種類

 

當將襯底B與源極S短接,在柵極G和源極S之間加正電壓,即UGS﹥0時,如下圖(a)所示,則在柵極與襯底之間產生一個由柵極指向襯底的電場。在這個電場的作用下,P襯底表面附近的空穴受到排斥將向下方運動,電子受電場的吸引向襯底表面運動,與襯底表面的空穴復合,形成了一層耗盡層。如果進一步提高UGS電壓,使UGS達到某一電壓UT時,P襯底表面層中空穴全部被排斥和耗盡,而自由電子大量地被吸引到表面層,由量變到質變,使表面層變成了自由電子為多子的N型層,稱為“反型層”,如下圖(b)所示。反型層將漏極D和源極S兩個N+型區相連通,構成了漏、源極之間的N型導電溝道。把開始形成導電溝道所需的UGS值稱為閾值電壓或開啟電壓,用UT表示。顯然,只有UGS﹥UT時才有溝道,而且UGS越大,溝道越厚,溝道的導通電阻越小,導電能力越強。這就是為什么把它稱為增強型的緣故。

 

在UGS﹥UT的條件下,如果在漏極D和源極S之間加上正電壓UDS,導電溝道就會有電流流通。漏極電流由漏區流向源區,因為溝道有一定的電阻,所以沿着溝道產生電壓降,使溝道各點的電位沿溝道由漏區到源區逐漸減小,靠近漏區一端的電壓UGD最小,其值為UGD=UGS-UDS,相應的溝道最薄;靠近源區一端的電壓最大,等於UGS,相應的溝道最厚。這樣就使得溝道厚度不再是均勻的,整個溝道呈傾斜狀。隨着UDS的增大,靠近漏區一端的溝道越來越薄。

場效應管種類

 

當UDS增大到某一臨界值,使UGD≤UT時,漏端的溝道消失,只剩下耗盡層,把這種情況稱為溝道“預夾斷”,如下圖(a)所示。繼續增大UDS(即UDS>UGS-UT),夾斷點向源極方向移動,如下圖(b)所示。盡管夾斷點在移動,但溝道區(源極S到夾斷點)的電壓降保持不變,仍等於UGS-UT。因此,UDS多余部分電壓[UDS-(UGS-UT)]全部降到夾斷區上,在夾斷區內形成較強的電場。這時電子沿溝道從源極流向夾斷區,當電子到達夾斷區邊緣時,受夾斷區強電場的作用,會很快的漂移到漏極.(插圖對電導的影響)。

場效應管種類

 

MOS管P溝道增強型與耗盡型

P溝道增強型MOS管的結構示意圖,通過光刻、擴散的方法或其他手段,在N型襯底(基片)上制作出兩個摻雜的P區,分別引出電極(源極S和漏極D),同時在漏極與源極之間的SO絕緣層上制作金屬,稱為柵極G。

在正常工作時,P溝道增強型MOS管的襯底必須與源極相連,而漏心極對源極的電壓Vds應為負值,以保證兩個P區與襯底之間的PN結均為反偏。

場效應管種類

 

P溝道耗盡型場效應管

耗盡型MOS場效應管,是在制造過程中,預先在SiO2絕緣層中摻入大量的正離子,因此,在UGS=0時,這些正離子產生的電場也能在P型襯底中“感應”出足夠的電子,形成N型導電溝道。當UDS>0時,將產生較大的漏極電流ID。如果使UGS<0,則它將削弱正離子所形成的電場,使N溝道變窄,從而使ID減小。當UGS更負,達到某一數值時溝道消失,ID=0。使ID=0的UGS我們也稱為夾斷電壓,仍用UP表示。

 

耗盡型場效應管工作原理

(1)N溝道耗盡型場效應管

溝道耗盡型MOSFET的結構與增強型MOSFET結構類似,只有一點不同,就是N溝道耗盡型MOSFET在柵極電壓uGS=0時,溝道已經存在。該N溝道是在制造過程中應用離子注入法預先在襯底的表面,在D、S之間制造的,稱之為初始溝道。N溝道耗盡型MOSFET的結構和符號如圖1.(a)所示,它是在柵極下方的SiO2絕緣層中摻入了大量的金屬正離子。

 

所以當VGS=0時,這些正離子已經感應出反型層,形成了溝道。於是,只要有漏源電壓,就有漏極電流存在。當VGS>0時,將使ID進一步增加。VGS<0時,隨着VGS的減小漏極電流逐漸減小,直至ID=0。對應ID=0的VGS稱為夾斷電壓,用符號VGS(off)表示,有時也用VP表示。

 

由於耗盡型MOSFET在uGS=0時,漏源之間的溝道已經存在,所以只要加上uDS,就有iD流通。如果增加正向柵壓uGS,柵極與襯底之間的電場將使溝道中感應更多的電子,溝道變厚,溝道的電導增大。

如果在柵極加負電壓(即uGS<0=,就會在相對應的襯底表面感應出正電荷,這些正電荷抵消N溝道中的電子,從而在襯底表面產生一個耗盡層,使溝道變窄,溝道電導減小。

 

當負柵壓增大到某一電壓Up時,耗盡區擴展到整個溝道,溝道完全被夾斷(耗盡),這時即使uDS仍存在,也不會產生漏極電流,即iD=0。UP稱為夾斷電壓或閾值電壓,其值通常在–1V–10V之間N溝道耗盡型MOSFET的結構圖和轉移特性曲線分別如圖所示。

場效應管種類

N溝道耗盡型MOSFET的轉移特性曲線

 

(2)P溝道耗盡型場效應管

P溝道MOSFET的工作原理與N溝道MOSFET完全相同,只不過導電的載流子不同,供電電壓極性不同而已。這如同雙極型三極管有NPN型和PNP型一樣。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MOS場效應管也被稱為MOSFET,既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的縮寫。它一般有耗盡型和增強型兩種。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本文使用的為增強型MOS場效應管,其內部結構見圖5。它可分為NPN型PNP型。NPN型通常稱為N溝道型,PNP型也叫P溝道型。由圖可看出,對於N溝道的場效應管其源極和漏極接在N型半導體上,同樣對於P溝道的場效應管其源極和漏極則接在P型半導體上。我們知道一般三極管是由輸入的電流控制輸出的電流。但對於場效應管,其輸出電流是由輸入的電壓(或稱電場)控制,可以認為輸入電流極小或沒有輸入電流,這使得該器件有很高的輸入阻抗,同時這也是我們稱之為場效應管的原因。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場效應管的工作原理

場效應管的工作原理,我們先了解一下僅含有一個P—N結的二極管的工作過程。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如圖6所示,我們知道在二極管加上正向電壓(P端接正極,N端接負極)時,二極管導通,其PN結有電流通過。這是因為在P型半導體端為正電壓時,N型半導體內的負電子被吸引而涌向加有正電壓的P型半導體端,而P型半導體端內的正電子則朝N型半導體端運動,從而形成導通電流。同理,當二極管加上反向電壓(P端接負極,N端接正極)時,這時在P型半導體端為負電壓,正電子被聚集在P型半導體端,負電子則聚集在N型半導體端,電子不移動,其PN結沒有電流通過,二極管截止。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對於場效應管(見圖7),在柵極沒有電壓時,由前面分析可知,在源極與漏極之間不會有電流流過,此時場效應管處與截止狀態(圖7a)。當有一個正電壓加在N溝道的MOS場效應管柵極上時,由於電場的作用,此時N型半導體的源極和漏極的負電子被吸引出來而涌向柵極,但由於氧化膜的阻擋,使得電子聚集在兩個N溝道之間的P型半導體中(見圖7b),從而形成電流,使源極和漏極之間導通。我們也可以想像為兩個N型半導體之間為一條溝,柵極電壓的建立相當於為它們之間搭了一座橋梁,該橋的大小由柵壓的大小決定。圖8給出了P溝道的MOS場效應管的工作過程,其工作原理類似這里不再重復。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下面簡述一下用C-MOS場效應管(增強型MOS場效應管)組成的應用電路的工作過程(見圖9)。電路將一個增強型P溝道MOS場效應管和一個增強型N溝道MOS場效應管組合在一起使用。當輸入端為低電平時,P溝道MOS場效應管導通,輸出端與電源正極接通。當輸入端為高電平時,N溝道MOS場效應管導通,輸出端與電源地接通。在該電路中,P溝道MOS場效應管和N溝道MOS場效應管總是在相反的狀態下工作,其相位輸入端和輸出端相反。通過這種工作方式我們可以獲得較大的電流輸出。同時由於漏電流的影響,使得柵壓在還沒有到0V,通常在柵極電壓小於1到2V時,MOS場效應管既被關斷。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不同場效應管其關斷電壓略有不同。也正因為如此,使得該電路不會因為兩管同時導通而造成電源短路。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畫出原理圖中MOS場效應管電路部分的工作過程(見圖10)。工作原理同前所述。

 

場效應晶體管(FieldEffectTransistor縮寫(FET))簡稱場效應管。一般的晶體管是由兩種極性的載流子,即多數載流子和反極性的少數載流子參與導電,因此稱為雙極型晶體管,而FET僅是由多數載流子參與導電,它與雙極型相反,也稱為單極型晶體管。它屬於電壓控制型半導體器件,具有輸入電阻高(108~109Ω)、噪聲小、功耗低、動態范圍大、易於集成、沒有二次擊穿現象、安全工作區域寬等優點,現已成為雙極型晶體管和功率晶體管的強大競爭者。

 

一、場效應管的分類

場效應管分結型、絕緣柵型兩大類。結型場效應管(JFET)因有兩個PN結而得名,絕緣柵型場效應管(JGFET)則因柵極與其它電極完全絕緣而得名。目前在絕緣柵型場效應管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MOS場效應管,簡稱MOS管(即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此外還有PMOS、NMOS和VMOS功率場效應管,以及最近剛問世的πMOS場效應管、VMOS功率模塊等。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按溝道半導體材料的不同,結型和絕緣柵型各分溝道和P溝道兩種。若按導電方式來划分,場效應管又可分成耗盡型與增強型。結型場效應管均為耗盡型,絕緣柵型場效應管既有耗盡型的,也有增強型的。

 

場效應晶體管可分為結場效應晶體管和MOS場效應晶體管。而MOS場效應晶體管又分為N溝耗盡型和增強型;P溝耗盡型和增強型四大類。見下圖。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二、場效應三極管的型號命名方法

現行有兩種命名方法。第一種命名方法與雙極型三極管相同,第三位字母J代表結型場效應管,O代表絕緣柵場效應管。第二位字母代表材料,D是P型硅,反型層是N溝道;C是N型硅P溝道。例如,3DJ6D是結型N溝道場效應三極管,3DO6C是絕緣柵型N溝道場效應三極管。

 

第二種命名方法是CS××#,CS代表場效應管,××以數字代表型號的序號,#用字母代表同一型號中的不同規格。例如CS14A、CS45G等。

 

三、場效應管的參數

場效應管的參數很多,包括直流參數、交流參數和極限參數,但一般使用時關注

以下主要參數:.

1、I DSS-飽和漏近電流。是指結型或耗盡型絕緣柵場效應管中,柵極電壓U GS=O時的漏源電流。.

2、UP一夾斷電壓。是指結型或耗盡型絕緣柵場效應管中,使漏源間剛截止時的柵極電壓。.

3、UT一開啟電壓。是指增強型絕緣柵場效管中,使漏源間剛導通時的柵極電 壓。

4、GM一跨導。是表示柵源申壓UGS-對漏極電流ID的控制能力,即漏極電流ID變化量與柵源電壓U證變化量的比值。GM-是衡量場效應管放大能力的重要參數。

5、BUDS-漏源擊穿電壓。是指柵源電壓UGS一定時,場效應管正常工作所能承受的最大漏近電壓。這是一項極限參數,加在場效應管上的工作電壓必須小於 BUDS。‘

6、PDSM-最大耗散功率。也是一項極限參數,是指場效應管性能不變壞時所允許的最大漏源耗散功率。使用時,場效應管實際功耗應小於PDSM並留有一定余量。.

7、IDSM一最大漏源電流。是一項極限參數,是指場效應管正常工作時,漏源間

所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場效應管的工作電流不應超過IDSM

 

四、場效應管的作用

1、場效應管可應用於放大。由於場效應管放大器的輸入阻抗很高,因此耦合電容可以容量較小,不必使用電解電容器。

 

2、場效應管很高的輸入阻抗非常適合作阻抗變換。常用於多級放大器的輸入級作阻抗變換。

 

3、場效應管可以用作可變電阻。

 

4、場效應管可以方便地用作恆流源。

 

5、場效應管可以用作電子開關。

 

五、場效應管的測試

1、結型場效應管的管腳識別

場效應管的柵極相當於晶體管的基極,源極和漏極分別對應於晶體管的發射極和集電極。將萬用表置於R×1k檔,用兩表筆分別測量每兩個管腳間的正、反向電阻。當某兩個管腳間的正、反向電阻相等,均為數KΩ時,則這兩個管腳為漏極D和源極S(可互換),余下的一個管腳即為柵極G。對於有4個管腳的結型場效應管,另外一極是屏蔽極(使用中接地)。

 

2、判定柵極

用萬用表黑表筆碰觸管子的一個電極,紅表筆分別碰觸另外兩個電極。若兩次測出的阻值都很小,說明均是正向電阻,該管屬於N溝道場效應管,黑表筆接的也是柵極。

制造工藝決定了場效應管的源極和漏極是對稱的,可以互換使用,並不影響電路的正常工作,所以不必加以區分。源極與漏極間的電阻約為幾千歐。

注意不能用此法判定絕緣柵型場效應管的柵極。因為這種管子的輸入電阻極高,柵源間的極間電容又很小,測量時只要有少量的電荷,就可在極間電容上形成很高的電壓,容易將管子損壞。

 

3、估測場效應管的放大能力

將萬用表撥到R×100檔,紅表筆接源極S,黑表筆接漏極D,相當於給場效應管加上1.5V的電源電壓。這時表針指示出的是D-S極間電阻值。然后用手指捏柵極G,將人體的感應電壓作為輸入信號加到柵極上。由於管子的放大作用,UDS和ID都將發生變化,也相當於D-S極間電阻發生變化,可觀察到表針有較大幅度的擺動。如果手捏柵極時表針擺動很小,說明管子的放大能力較弱;若表針不動,說明管子已經損壞。

 

由於人體感應的50Hz交流電壓較高,而不同的場效應管用電阻檔測量時的工作點可能不同,因此用手捏柵極時表針可能向右擺動,也可能向左擺動。少數的管子RDS減小,使表針向右擺動,多數管子的RDS增大,表針向左擺動。無論表針的擺動方向如何,只要能有明顯地擺動,就說明管子具有放大能力。

 

本方法也適用於測MOS管。為了保護MOS場效應管,必須用手握住螺釘旋具絕緣柄,用金屬桿去碰柵極,以防止人體感應電荷直接加到柵極上,將管子損壞。

 

MOS管每次測量完畢,G-S結電容上會充有少量電荷,建立起電壓UGS,再接着測時表針可能不動,此時將G-S極間短路一下即可。

目前常用的結型場效應管和MOS型絕緣柵場效應管的管腳順序如下圖所示。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六、常用場效用管

1、MOS場效應管

即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型場效應管,英文縮寫為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屬於絕緣柵型。其主要特點是在金屬柵極與溝道之間有一層二氧化硅絕緣層,因此具有很高的輸入電阻(最高可達1015Ω)。它也分N溝道管和P溝道管,符號如圖1所示。通常是將襯底(基板)與源極S接在一起。根據導電方式的不同,MOSFET又分增強型、耗盡型。所謂增強型是指:當VGS=0時管子是呈截止狀態,加上正確的VGS后,多數載流子被吸引到柵極,從而“增強”了該區域的載流子,形成導電溝道。耗盡型則是指,當VGS=0時即形成溝道,加上正確的VGS時,能使多數載流子流出溝道,因而“耗盡”了載流子,使管子轉向截止。

 

以N溝道為例,它是在P型硅襯底上制成兩個高摻雜濃度的源擴散區N+和漏擴散區N+,再分別引出源極S和漏極D。源極與襯底在內部連通,二者總保持等電位。圖1(a)符號中的前頭方向是從外向里,表示從P型材料(襯底)指身N型溝道。當漏接電源正極,源極接電源負極並使VGS=0時,溝道電流(即漏極電流)ID=0。隨着VGS逐漸升高,受柵極正電壓的吸引,在兩個擴散區之間就感應出帶負電的少數載流子,形成從漏極到源極的N型溝道,當VGS大於管子的開啟電壓VTN(一般約為+2V)時,N溝道管開始導通,形成漏極電流ID。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國產N溝道MOSFET的典型產品有3DO1、3DO2、3DO4(以上均為單柵管),4DO1(雙柵管)。它們的管腳排列(底視圖)見圖2。

MOS場效應管比較“嬌氣”。這是由於它的輸入電阻很高,而柵-源極間電容又非常小,極易受外界電磁場或靜電的感應而帶電,而少量電荷就可在極間電容上形成相當高的電壓(U=Q/C),將管子損壞。因此了廠時各管腳都絞合在一起,或裝在金屬箔內,使G極與S極呈等電位,防止積累靜電荷。管子不用時,全部引線也應短接。在測量時應格外小心,並采取相應的防靜電感措施。

 

MOS場效應管的檢測方法

(1).准備工作

測量之前,先把人體對地短路后,才能摸觸MOSFET的管腳。最好在手腕上接一條導線與大地連通,使人體與大地保持等電位。再把管腳分開,然后拆掉導線。

(2).判定電極

將萬用表撥於R×100檔,首先確定柵極。若某腳與其它腳的電阻都是無窮大,證明此腳就是柵極G。交換表筆重測量,S-D之間的電阻值應為幾百歐至幾千歐,其中阻值較小的那一次,黑表筆接的為D極,紅表筆接的是S極。日本生產的3SK系列產品,S極與管殼接通,據此很容易確定S極。

(3).檢查放大能力(跨導)

將G極懸空,黑表筆接D極,紅表筆接S極,然后用手指觸摸G極,表針應有較大的偏轉。雙柵MOS場效應管有兩個柵極G1、G2。為區分之,可用手分別觸摸G1、G2極,其中表針向左側偏轉幅度較大的為G2極。

目前有的MOSFET管在G-S極間增加了保護二極管,平時就不需要把各管腳短路了。

 

MOS場效應晶體管使用注意事項

MOS場效應晶體管在使用時應注意分類,不能隨意互換。MOS場效應晶體管由於輸入阻抗高(包括MOS集成電路)極易被靜電擊穿,使用時應注意以下規則:

(1).MOS器件出廠時通常裝在黑色的導電泡沫塑料袋中,切勿自行隨便拿個塑料袋裝。也可用細銅線把各個引腳連接在一起,或用錫紙包裝

(2).取出的MOS器件不能在塑料板上滑動,應用金屬盤來盛放待用器件。

(3).焊接用的電烙鐵必須良好接地。

(4).在焊接前應把電路板的電源線與地線短接,再MOS器件焊接完成后在分開。

(5).MOS器件各引腳的焊接順序是漏極、源極、柵極。拆機時順序相反。

(6).電路板在裝機之前,要用接地的線夾子去碰一下機器的各接線端子,再把電路板接上去。

(7).MOS場效應晶體管的柵極在允許條件下,最好接入保護二極管。在檢修電路時應注意查證原有的保護二極管是否損壞。

 

2、VMOS場效應管

VMOS場效應管(VMOSFET)簡稱VMOS管或功率場效應管,其全稱為V型槽MOS場效應管。它是繼MOSFET之后新發展起來的高效、功率開關器件。它不僅繼承了MOS場效應管輸入阻抗高(≥108W)、驅動電流小(左右0.1μA左右),還具有耐壓高(最高可耐壓1200V)、工作電流大(1.5A~100A)、輸出功率高(1~250W)、跨導的線性好、開關速度快等優良特性。正是由於它將電子管與功率晶體管之優點集於一身,因此在電壓放大器(電壓放大倍數可達數千倍)、功率放大器、開關電源和逆變器中正獲得廣泛應用。

 

眾所周知,傳統的MOS場效應管的柵極、源極和漏極大大致處於同一水平面的芯片上,其工作電流基本上是沿水平方向流動。VMOS管則不同,從左下圖上可以看出其兩大結構特點:第一,金屬柵極采用V型槽結構;第二,具有垂直導電性。由於漏極是從芯片的背面引出,所以ID不是沿芯片水平流動,而是自重摻雜N+區(源極S)出發,經過P溝道流入輕摻雜N-漂移區,最后垂直向下到達漏極D。電流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因為流通截面積增大,所以能通過大電流。由於在柵極與芯片之間有二氧化硅絕緣層,因此它仍屬於絕緣柵型MOS場效應管。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國內生產VMOS場效應管的主要廠家有877廠、天津半導體器件四廠、杭州電子管廠等,典型產品有VN401、VN672、VMPT2等。表1列出六種VMOS管的主要參數。其中,IRFPC50的外型如右上圖所示。

 

VMOS場效應管的檢測方法

(1).判定柵極G

將萬用表撥至R×1k檔分別測量三個管腳之間的電阻。若發現某腳與其字兩腳的電阻均呈無窮大,並且交換表筆后仍為無窮大,則證明此腳為G極,因為它和另外兩個管腳是絕緣的。

(2).判定源極S、漏極D

由圖1可見,在源-漏之間有一個PN結,因此根據PN結正、反向電阻存在差異,可識別S極與D極。用交換表筆法測兩次電阻,其中電阻值較低(一般為幾千歐至十幾千歐)的一次為正向電阻,此時黑表筆的是S極,紅表筆接D極。

(3).測量漏-源通態電阻RDS(on)

將G-S極短路,選擇萬用表的R×1檔,黑表筆接S極,紅表筆接D極,阻值應為幾歐至十幾歐。

由於測試條件不同,測出的RDS(on)值比手冊中給出的典型值要高一些。例如用500型萬用表R×1檔實測一只IRFPC50型VMOS管,RDS(on)=3.2W,大於0.58W(典型值)。

(4).檢查跨導

將萬用表置於R×1k(或R×100)檔,紅表筆接S極,黑表筆接D極,手持螺絲刀去碰觸柵極,表針應有明顯偏轉,偏轉愈大,管子的跨導愈高。

 

注意事項:

(1)VMOS管亦分N溝道管與P溝道管,但絕大多數產品屬於N溝道管。對於P溝道管,測量時應交換表筆的位置。

(2)有少數VMOS管在G-S之間並有保護二極管,本檢測方法中的1、2項不再適用。

(3)目前市場上還有一種VMOS管功率模塊,專供交流電機調速器、逆變器使用。例如美國IR公司生產的IRFT001型模塊,內部有N溝道、P溝道管各三只,構成三相橋式結構。

(4)現在市售VNF系列(N溝道)產品,是美國Supertex公司生產的超高頻功率場效應管,其最高工作頻率fp=120MHz,IDSM=1A,PDM=30W,共源小信號低頻跨導gm=2000μS。適用於高速開關電路和廣播、通信設備中。

(5)使用VMOS管時必須加合適的散熱器后。以VNF306為例,該管子加裝140×140×4(mm)的散熱器后,最大功率才能達到30W

 

七、場效應管與晶體管的比較

(1)場效應管是電壓控制元件,而晶體管是電流控制元件。在只允許從信號源取較少電流的情況下,應選用場效應管;而在信號電壓較低,又允許從信號源取較多電流的條件下,應選用晶體管。

(2)場效應管是利用多數載流子導電,所以稱之為單極型器件,而晶體管是即有多數載流子,也利用少數載流子導電。被稱之為雙極型器件。

(3)有些場效應管的源極和漏極可以互換使用,柵壓也可正可負,靈活性比晶體管好。

(4)場效應管能在很小電流和很低電壓的條件下工作,而且它的制造工藝可以很方便地把很多場效應管集成在一塊硅片上,因此場效應管在大規模集成電路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八、如何區分選用晶體管和場效應管

晶體三極管簡稱三極管,和場效應管一樣,具有放大作用和開關特性的,是電子設備中的核心器件之一,應用十分廣泛。三極管和場效應管雖然特性,外形相同,但是工作原理卻大不一樣,普通三極管是電流控制器件,二場效應管是電壓控制器件。

 

晶體三極管:

用於電壓放大或者電路放大的控制器件。可以把基極和集電極的間的電壓Vbc放大到幾十到幾百倍以上,在發射集和集電極之間以Vce的方式輸出;還可以把基極電流Ib放大β倍,然后在集電極以Ic形式輸出。

 

場效應管:

原件要比晶體管小得多.晶體管就是一個小硅片.但是場效應管的結構要比晶體管的要復雜.場效應管的溝道一般是幾個納米,也就是說場效應管的“硅片”的制作更加復雜而且體積要比晶體管小的多.但是話又說回來.工業制造場效應管的集成電路要比晶體管的要簡單得多.而且集成密度要比晶體管的要大得多.場效應管是電壓控制電流的晶體管是電流控制電流型的.一般不可以直接代換的.除非稍微改變一下電路結構。

 

晶體三極管原理圖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場效應管原理圖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圖

晶體三極管和場效應管選用技巧

晶體三極管選用技巧

必須了解晶體管的類型和材料,常用的有NPN和PNP兩種,這兩種管工作時對電壓的極性要求不同,所以是這兩種晶體管是不能互相替換的。三極管額材料有鍺材料和硅材料,它們之前最大的差異就是其實電壓不一樣。在放大電路中,假如使用同類型的鍺管代替同類型的硅管,反之替換,一般都是可以的,但都要在基極偏置電壓上進行必要的調整。因為他們的起始電壓不一樣,但是在脈沖電路和開關電路中不同材料的三極管是否能互換必須進行具體的分析,切不可盲目代換。

 

場效應管選用技巧

選取場效應管只要三步:

1.選擇須合適的勾道(N溝道還是P溝道)

2.確定場效應管的額定電流,選好額定電流以后,還需計算導通損耗。

3.確定熱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時必須考慮到最壞和真實兩種情況。一般建議采用針對最壞的結果計算,因為這個結果提供更大的安全余量,能夠確保系統不會失效。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