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原文《樊登讀書思維導圖》
一,大腦中的兩個系統
大腦中存在着兩個思維系統,丹尼爾.卡尼曼命名它們為系統1(快思考)和系統2(慢思考)
系統1
- 無意識的自動反應模式,即直覺思維
- 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無數下意識反應的套路,是生活簡化,從而不用每天起床思考如何刷牙、如何鎖門。。。
- 聯想激活功能強大,喜歡根據有限的線索自動編圓一個故事,也不驗證真假,直接當成真相來看——並且這些都在瞬間考直覺反應完成
- 全天候24小時開啟,無法關閉
- 能察覺簡單關系,比如“他們長得一模一樣”“這個矩形比那個高一點”,但無法快速處理多個獨立話題
- 偏愛甜食
- 沖動、憑直覺行事
系統2
- 控制、轉移注意力去有意識地操作一件事
- 所有運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注意力分散,運作也會隨之中斷
- 懶惰,常常將系統1提供的解決方案直接拿過來使用——即很容易就信了系統1編的故事
- 當事件令系統1吃驚,違反了系統1熟悉的模式,系統2會被激活
- 具備推理能力,謹慎
- 系統2在忙碌時,系統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為——放縱、屈從與誘惑都在此時發生。
- 系統2通常會忙於認知活動,當系統2產生認知負擔,就形成了自我損耗,即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當自我的一部分集中攻克A事,就無法分撥精力再去抵擋B誘惑,系統1就在此時鑽空子,放棄自律行為了。比如工作十分疲憊的時候你會很想來一塊巧克力蛋糕
二,大腦思考機制引發的心理學效應
曝光效應
系統1對出現過的人事物會產生熟悉感,系統2就會根據這種熟悉感做出判斷。因系統1的熟悉感,我們所產生的放松的感覺就是認知放松。曝光效應指的是,當某個人、某句話頻繁出現,反復曝光自己,就會引發認知放松,進而更容易被系統2判定為可信的。
啟動效應
比如當你用嘴咬着一支鉛筆,你並不覺得自己面部呈微笑狀,但這種微笑的狀態,就會啟動你“高興”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為笑了所以才開心。
這種對行為和情感不知不覺間被甚至你完全沒有意識到的事情啟動了的現象,就是啟動效應
常態理論
當你坐在餐廳觀察別人,服務員向每桌贈送一碗湯,客人1喝后表現出痛苦的感覺,你的系統1表示震驚,聯想判斷可能湯有問題,客人2差點吐了,這明明也不是常規事件,但你不在驚訝,因為客人2 的行為驗證了你的猜測——湯有問題,所以他這么表現才是正常的。
就如卡尼曼夫婦外出度假巧遇老友喬恩,他們回家兩周后在影院又一次碰到了喬恩則不再驚訝,因為喬恩在他們心中的印象已變為“只要我們外出就會愚見的心理學家”。
常態理論指的就是當我們已遭遇過某種小概率事件,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時,我們就會不以為意。而這就可能引起面對危險缺乏防備、無所警覺等問題。
因果關系錯覺
我們常習慣將接續發生的事件聯想解釋為因果關系,比如因為蘋果熟了,所以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而實際上蘋果為什么從書上掉下來?牛頓的解釋更為靠譜。
確認偏誤
當有人問你“山姆好嗎?”你會想起山姆的各種行為,而當問題變成“山姆是不是不友好?”你就會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為,進而得出“山姆的確不友好”的結論。
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會覺得TA什么都好,后續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的預期值的,則會加固TA在你心中的印象,如果相反,則很大程度上其負面意義會被消解掉。
框架效應
“手術后一個月內的存活率為90%”與“手術后一個月內的死亡率為10%”描述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讓人更覺得安心。
象這樣本質含義一致,但因為描述着含義的語言框架不同,就會導致人們的感受不同,進而影響決策判斷的現象,就是框架效應。
三,大腦思考機制帶來的直覺缺陷
啟發法
1 啟發性問題
用簡單的啟發性問題,代替復雜問題,然后以便輕而易舉地得到答案。但明顯,這答案是不確切的。
2 典型性啟發
用典型性判斷代替概率評估,例如“他的學習成績肯定好不了,瞧那一身紋身”
合取謬誤
例如對小明的描述如下:小明熱愛小動物,看到動物死去都會傷心流淚,請問小明長大后更可能成為:
A 牙醫
B 素食主義的牙醫
很多人會選擇B,但實際上B發生的條件“素食主義”、“牙醫”涵蓋了A發生的條件,可能性更低。但人們往往會受到啟發聯想的影響,認為B更可能發生,這種認為多重條件“甲且乙”比單一條件“甲”更可能發生的認知錯誤,就是合取謬誤。
忽視回歸均值現象
回歸均值指的是某項指標的表現過高或過低后會自然回歸到平均水平,無視這種自然的回歸現象會導致我們歸因錯誤,認為是自己的某些行為影響了該數值的表現。
錨定效應
例如當問眾人“你是否願意花費5美元為環保事業捐款”時,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20美元,當把問題換作“你是否願意花費400美元。。。”時,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錨定值更改了一下,獲得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的后續決策作出暗示的現象,就是錨定效應。在日常購物、商業談判中,大腦的直覺思維就很容易受此影響,因為被錨定而接受不合理的價格。
效用層疊
關於某一風險或公共事件的報道,媒體為博眼球采用盡可能引起公眾注意的視角,放大了某些極端可能,或強調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從而使公眾對該事件的討論引發更大的集體關注,而這部分注意力會變成激憤和焦慮。例如藍可兒事件,拉夫運河災難事件等。
結果偏見
事實會讓記憶朝已發生的結果修正。例如辛普森謀殺案發生時,部分人持觀望的觀點,真相大白時,這些人卻認為自己當時所持的觀點是與真相相匹配的。而且往往結果越糟糕,后見之明的偏見就越厲害。
有效性錯覺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通過簡單的測試、對過去的分析去預測未來,並以為有效。事實上,影響長期未來的因素十分復雜,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過度信賴直覺
專家型直覺:這類直覺來源於長期練習,在專業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練習使某些人對某個領域存在一種綜合經驗直覺,是他們得以在面對事件時憑借“第六感”迅速而正確地處理它。
其他直覺(天馬行空的聯想):系統1編個故事,系統2信了
規划謬論
過於樂觀,不切實際地制定接近理想目標的計划和預測或參考類似案例的數據而提高計划或預測數據的行為
樂觀偏差
人們樂意冒險是因為覺得勝算大。也即人們常樂意承擔風險,並非因為他們的承受風險能力強,而是高估了收益,且低估了風險發生的可能。
沉沒成本悖論
已經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繼續投入更多想要達成預期的收益,被已沉沒的成本羈絆,而無法及時止損。
前景理論
確定效應
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確定的收益。
反射效應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賭一把“
損失厭惡
人們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
稟賦效應
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們經常對於已得到的東西有迷之執着而無法客觀判斷交換物可獲得的利益,從而損失好機會。
可能性效應與確定性效應
當一件事發生的概率為0~5%(小概率),我們常常會過度重視這個不大可能發生的風險,發生低概率結果的可能被過度權衡,這就是可能性效應。當一件事發生的概率為95%-100%(大概率),我們則會無限放大它實現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義——有5%的可能會發生,這就是確定性效應。
聯合評估與偏好逆轉
現實生活中,影響我們對單一實物的判斷的,可能不僅僅是該事物的本身,還有可能與它和其他實物的比較有關,聯合評估一方面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讓我們陷入錨定效應等心理缺陷。
偏好逆轉的意思,就是當我們手頭上只有單一事物的信息時做出的選擇,可能在獲得多個事物的信息,進行聯合評估后發生逆轉。
系統1很善於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在熟悉的情景中采用的套路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准確的,遇到挑戰時做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但是它也因經驗而存在成見,因此經常犯錯。
系統2的工作則是寬松地監督着系統1,它經常不加驗證地同意系統1的解決方案。它也負責抑制系統1因直覺反應產生的沖動,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個人應該都有過強忍着不詛咒別人去死的經歷。
系統1和系統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能花最少力氣解決問題的絕不多費一分腦力。這就決定了總是系統1先出面,而懶惰的系統2常常不假思索就贊同了系統1 的做法。
影響決策的心理學效應
四,應對直覺缺陷的一些方法
- 利用曝光效應常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露面以引發認知放松。
- 可以假設任一重要談判中的數字都對自己有錨定效應,從而有意識地調動系統2去分析、辨別,得出真正合適的數字。
- 有意識地排除無效信息(干擾性暗示信息),采用回歸均值的眼光進行預測,以防止盲目冒險。
- 善用框架效應,營造更容易獲得肯定的情景。
- 努力養成采納外部意見的決策習慣。
- 事前驗屍:預先設想慘敗結果,並分析可能的原因,來部分抑制樂觀偏見。
五,兩個自我
即便體會過了,人依然未必能分清什么事情對自己有益,什么事情有害,這體現在某事的體驗用不同於其決策效用上。即某事帶來的實時感受可能很強烈,但做決策時,它的影響卻未必強烈。(案例::峰終效應——峰值與終點時刻的感受會影響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這可能導致我們做出不利自己的判斷)
我們體內也存在着一個呈現客觀生活經驗的經驗自我,和產生於主觀記憶的記憶自我,以經驗自我為基准,記憶自我常伴有更多主觀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