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臨近期末,課程接近尾聲,通過助教的總結,發現有部分同學出現了懈怠的情緒,我想這有可能是想要改變自己學習狀態的張力變小了,人們通常很難有持久改變的動力。大家基本上都還記得自己的學習目標,但這個目標為什么沒能給自己帶來持續行動的動力呢?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想下在學期初我們制定的目標,看看是否能夠找到答案。
陳海賢老師的《了不起的我》這本書提到一位作曲家—羅伯特.菲利茨,他在《最小阻力之路》中區分了兩種產生張力的思維結構:創造的思維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他說,只有創造的思維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而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是沒有持續的張力的。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具體體現在問題出現,張力增加,問題得到解決,張力減少,直到問題重新讓人變得焦慮,這種張力才再次聚集起來,所以會出現從打雞血到頹廢的不斷循環。而創造的思維結構具體體現在有一個確切的、想要做出來的東西,想把它從一個理念變成現實的沖動,變成一種持續激發行動的張力,這里面包含着愛。
所以,我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到底采用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還是創造的思維結構呢?
比如,當我們寫出“我要學好C語言”時,我認為采用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當老師的作業難度較大,時間較緊,壓力較大時,焦慮比較明顯,因此張力變大,直到提交完作業,焦慮就消失了,隨之張力也減少了。有時候當作業難度越來越大,已經超過自己的能力范圍,而自己又沒有辦法解決時,通常會選擇忘記自己最初設定的目標,此時張力干脆崩掉了。
而當我們寫出“我要使用C語言開發‘掃雷’游戲”這樣的目標時,掃雷’游戲”是一個具體的、確切的、想要做出來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創造的思維結構,不管老師的作業如何,我是希望能夠通過作業讓自己獲得達到目標的能力,同時,我還會思考並不斷找尋資料,幫助自己拉近與目標的距離,這其中包含有對想要達到的目標的愛,只要這個目標還沒有達到,張力就會持續在,我越愛它,越希望它制作出來,張力就越大,就越會推動持續行動。
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不需要解決問題,但是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行動的動力,我們熱愛的、想要實現的東西才是。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為了評價大家制定的目標而聊這個話題,只是因為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目前的狀態出現偏差時,是不是能夠找到一種方式讓自己能慢慢找到方向呢。作為老師,我也有義務幫助大家采用創造性的思維結構制定目標,這也是我應該思考的。
《了不起的我》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期待大家與我分享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