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MAC協議–CSMA/CD協議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u011240016/article/details/53200258

以太網MAC協議–CSMA/CD協議

@(計算機網絡)

為了通信的方便,以太網采用了兩種重要的措施:

CSMA/CD協議

-采用無連接的工作方式:傳輸數據之前不用建立連接
-對發送的幀不進行編號,也不要求接收方發回確認幀。這樣做的理由:局域網的信道質量非常好,因為信道質量產生的錯誤的概率非常小。區別於數據鏈路層協議。
所以,以太網提供的是無連接不可靠的服務。盡最大努力交付即可。

關於CSMA/CD協議,我只是單純的學習了這些協議的特點,沒有看到它們就是以太網的具體采用的協議。

中文名稱是: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協議

所以有必要解釋一下中文的含義:

載波監聽:站點發送數據前,先檢查總線上是不是已經有數據在傳輸,如果有就暫緩發送,避免沖突。實質是:沖突發生前盡量避免。
多路訪問:即總線型網絡。以太網就是總線型網路。
沖突檢測:邊發送邊對介質上電壓信號進行檢測,當電壓擺動值超過一定門限時就認為發生了沖突。一旦發生沖突就停止發送數據,然后根據協議進行重傳。
退避算法總結:以太網采用截斷二進制指數回退算法解決沖突后重發問題。核心思想是:發生沖突后的站點在停止發送數據后,不是立即重發而是推遲一個隨機的時間。

具體做法是:

確定單位回退時間。通常取沖突窗口的值,即傳輸512bit數據用時,叫作時槽。
定義參數k,等於重傳次數,不能超過10,即k = min(n,10)
取r,0≤r<2kr,0≤r<2k,重傳的時延就是r倍的單位回退時間。
重傳達到16次仍然不成功,表示當前同時發送數據的站點過多,連續發生沖突,丟棄該幀,向上層報告,任務完不成。。
這里看出來,重傳次數越多,等待時間越長。動態退避,利於系統穩定。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DrCrypto」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u011240016/article/details/53200258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