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jackielong
公眾號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發布新文章了,很多粉絲詢問今后是否會繼續更新,這個問題幾乎不需要回復,因為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本人正在全力撰寫《三極管應用分析精粹》(以下簡稱“三極管”),這可以說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系統工程,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所以沒有太多剩余的精力弄一些小文章,在此表示抱歉(畢竟來這就是為了學習,好吧,假定是這樣)。
不少熱心的粉絲也非常關心圖書的撰寫進度,在此表示感謝,這里發布一下目前狀態:《三極管》基本上已經定稿了,相關例程(仿真電路)也已經准備妥當,插圖也基本都繪制完畢,眼下正忙於后續的進一步完善中,包括對相關參考文獻的最后一次細讀(以避免遺漏重要的知識點,到目前為止,寫作時雖然零散地參考了一些文獻,但主要還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遣詞造句的優化,理論計算方面的內容進行再次梳理驗算,繪圖或標記風格的統一化等等。另外,還要請朋友幫助核一下,避免出現別字、語病以及一些低級錯誤,這些錯誤在《電容應用分析精粹》(以下簡稱“電容”)中是存在的,在此表示非常抱歉,也正因為如此,我才對《三極管》進行了更為嚴謹的處理。
也有不少粉絲在催,說等不及了,這我能理解,經典圖書任誰都會爭先恐后地去拜讀(哈哈,沒錯,經典,我不是開玩笑!!!),但還是那句話:寫書真的不能急!我要為我寫的書負責!我寧願粉絲保持焦急的心情在無止境地期待着,也不願看到讀者拿到新書后腦門透出哪怕一絲的涼意,然后受了刺激后發瘋似的逢人便宣傳:寫這么爛的書也好意思出版,堅決不要買,誰買我就代表月亮揍誰。要知道,曾幾何時,我也在心中無數次地吶喊着:我要寫好書、經典書,black magic book,我要為科學技術普及到千家萬戶的光輝事業添磚加瓦,我要為全人類謀求福祉……STOP!簡單的說,面子問題!
撰寫圖書絕對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三極管》約20萬字,基本上囊括了《模擬電子技術》中與三極管有關的內容,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閱讀起來真的不會太難,甚至會很輕松,這還真應了一句話:看的人很爽,做的人可不一定(嚴肅表情)。我不敢保證《電容》能成為諸位心目中的經典,但《三極管》確實很有潛力可以做到,它的主要特色如下:
1、以主題為單位:購買過《電容》的讀者都會知道,我寫的書只有章而沒有下一級分節(用章節目這種方式寫書實在是太沒格調了,不要說出去),並且習慣使用“第一人稱”着手行文,這非常有利於對主題進行更為深入淺出地系統探討。很明顯,寫作難度方面也會上一個台階,因為我得通過提出一系列巧妙的問題承上啟下貫穿始終才能形成完整的一章,然而帶來的好處是,盡管有些章節的字數甚至逾萬(像寫論文一樣),但是思路的獨特會讓你發現一切都很自然,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對主題的切入角度、敘述方式以及反復對某些內容講解次序的調整,不要小看這些能起到畫龍點睛效果的小技巧。雖然埋頭苦思地探索最合理的教學過程未免會有些副作用(例如失眠),然而這樣做是值得的。
另外,在講解主題時始終遵循的原則是:如果講不清楚,寧可不寫也不要湊數!在我閱讀過的技術類圖書中,很多圖書有這樣一個毛病:什么都講,但都是淺嘗輒止,你會發現好像知道了點什么,但好像又無法真正理解它在講什么,至少你沒有辦法應用起來!簡單的說,你沒有頓悟到源頭上的“為什么”。或許你還在想:我恐怕得再找幾本書對照着閱讀才能看得明白。恭喜你!中獎了。
我寫的書雖然也有點什么都講的感覺,但經過主題划分后會非常條理,在力求把知識講透徹的同時更講求書意的順暢(沒錯,得像寫小說一樣,必須的呀),例如,有源負載、功放、頻率響應、高頻傳輸線、噪聲、非線性失真、史密斯圓圖、高頻放大電路中的阻抗匹配,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如果要了解三極管某方面的知識點,通過《三極管》就基本上能夠掌握源頭層面的內容,不需要去參考其它圖書(當然,這可能也是我從數本書中總結過來的),而你再去閱讀其它圖書對應的內容也不會吃力,或者反過來,你要是想不跳着閱讀其它經典書,參考一下《三極管》吧,是不是難以置信?我可以回答你:這絕對不會是錯覺。
2、它也是一本關於Multisim仿真分析的不完全手冊。很多人對仿真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不少“膚淺”的教程只是這樣一個思路:把仿真對話框中的參數挨個機械地介紹一下(其實就是Multisim幫助文檔翻譯過來的),然后告訴這里或那里設置一下(卻不告訴你為什么要這樣,可是這一點卻最關鍵)。雖然結果是出來了,但是卻並不是很了解這樣做的目的,一旦出了問題(有時候你照着做都會出錯),根本就找不出原因在哪里,正應了那句話:不以原理為基礎的仿真都是耍流氓。
不管你信或不信,有時候,哪怕仿真分析中某個小小的選項,它的背后可能就隱藏着很多你並不了解但卻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我們不討論怎么樣去調元器件或拉線什么的,這樣的書可以說是爛大街了,而是更多的結合相關主題將仿真融入進去,使用仿真分析方法來應證理論分析結果的同時也會引出一些與三極管相關的重要概念,這對於深入理解與應用三極管具有很大的價值,而不是簡單地去闡述怎么樣去仿真。
3、深度挖掘概念、數據、方法之間的關聯。雖然本書的內容很系統,該講的基本都涉及了,但重點還在於關注很多同類圖書中敘述不詳或一筆帶過的問題。傳統教材最大的問題在於脫離實踐,很多概念表達相當晦澀,對於初次接觸三極管的讀者可以說非常不友好,(對於懂的人來說)表達無疑是正確的,但由於缺少諸多關鍵背景知識(或知識點之間的關鍵樞紐)導致讀者獲益並不多,甚至引發“教材無用”的負面評價。
例如,為什么教材上有時用gm有時用hfe呢?使用gm的必要性在哪里呢?為什么較大的集電極電流能使三極管的頻率特性變好呢?為什么說共基放大電路適合於高頻寬帶放大電路呢?為什么說有源負載能夠提升放大電路的性能?對於單端輸入單端出的差分放大電路,共模信號是什么?差模信號又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樣抑制共模信號的呢? 等等等等
4、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學習三極管的目的在於應用,所以本書始終把重點放在對工程師進行放大電路設計有着非凡意義的數據手冊,但為了使三極管的整個講解過程不那么枯燥,我們把相關的參數合理地分散在了全書,在適當的時候也會結合仿真模型來應證理論分析的結果,這非常有助於讀者透徹理解三極管各種參數及其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
例如,為什么三極管的發射結反向擊穿電壓那么小?為什么通常VCBO總是會大於VCEO呢?怎么樣通過數據手冊為功率器件選擇散熱片呢?你可以從數據手冊中推斷出廠家測試耗散功率的環境嗎?什么是三極管的噪聲系數?如何根據數據手冊設計低噪聲放大電路呢?Cob是怎么樣影響高頻特性的呢?哪些參數會影響三極管電流源電路的恆流特性呢?td,tr,ts,tf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影響電路哪方面的性能呢?rbb.Cbc又是什么東東?
5、獨特的行文思路:我很早就已經提過,獨特的思路不僅僅體現在某段或某章節,還有整本書的講解思路,當我在講三國演義,或在打籃球,或在賣場對客戶進行技術支持,或不自量力跟鈴木雅臣比較寫作水平等等時候,請務必相信,我真的是一個對寫作非常認真的人。
實際上,寫一本好書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力求使用區別於傳統教材的全新思路時,靈感非常重要,這個東西可不是你整天坐在電腦前打字就能出來的,所以我經常在整理一半沒思路之后就出去走走……所以說,寫書真的不能急。
例如,我們在談到非線性失真時,首先會非常巧妙地引導出傅立葉變換,使用手工對某些波形的諧波進行分析后,再利用傅立葉分析的仿真結果對照手工計算的數據,這樣我們很明確也很直觀地明白傅立葉分析的數據到底是什么,最后還會使用另一種諧波仿真分析,並探討兩種分析方式之間的數據對應關系。這樣的行文思路充斥着整本圖書,對於簡單的靜態工作點或交流參數(電壓放大倍數與輸入輸出電阻)分析是這樣,對於各種電路的頻率響應、溫度特性、諧波、噪聲也是如此,你一定會有“原來是這樣”的感覺,而且絕對不止一個。
6、圖文並茂:這也許不算是特點,卻是我個人對寫作的要求。我絕不希望撰寫的圖書出現連續數頁都只有文字的現象,因為我不願意看到讀者掉入枯燥的陷阱(盡管無圖並不代表枯燥)。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肯定是寫作方法有待改進。對於寫作,我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圖當然要畫,而且要畫得漂亮;仿真電路要整理得很干凈,在占用較小篇幅的前提下盡量美觀;網絡節點盡量統一(例如5表示輸出信號節點,3表示信號源節點);仿真波形也要統一標記風格;輸出波形寬度會設置為2像素(默認為1像素)等等,或許你會認為這是強迫症,但一個人理應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極致,不是嗎?
說實話,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哪怕一本令我感到驚艷的圖書,我指的是那種以獨特思路撰寫且形象易懂的技術類圖書(不是說圖越多越好,這樣理解就太膚淺了),但不是說好書沒有,只不過更多所謂的經典書籍閱讀起來可能會很枯燥,經典雖然可期,上乘之作卻未必(至少我以為),我可能啃得下,但很多讀者卻不一定熬得下去,真的是相當無聊。例如,霍羅威茨的《電子學》(The art of electronics)被譽為哈佛大學經典教材,但我卻並不認為是優秀的,尤其當你想系統學習某一方面知識時(例如三極管),它甚至都不能算是合格的(請原諒我這么說,不信你可以去啃啃看),畢竟《電子學》是作者根據講稿改編的,課堂與圖書的表現手法會有很大的不一樣,然而如果只是參考或查閱一些知識點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涉及的知識面很寬,而且有些內容也講到了點子上。
總之,我覺得驚艷的圖書應該是大眾都看得懂,看得輕松,且內容並不膚淺的。如果一本書只是寫給懂的人去看的,那就沒有出版的必要。有位購買過《電容》的讀者是這么評價的(好像是某寶上):寫得太簡單了。如果我把看似復雜的內容寫得太簡單也是一種錯的話,那就讓我錯到底吧!《三極管》越到后面內容會越深。例如,我們會詳細討論史密斯圓圖的來源,並使用它為高頻放大電路設計匹配網絡;我們會詳細討論非線性失真相關的傅里葉變換理論及諧波分析,並通過仿真結果闡述兩者的關系;我們會對各種噪聲進行詳細闡述,並使用仿真驗證手工計算結果;我們還會討論高頻應用中的傳輸線理論,並涉及一些高速高頻PCB設計方面的知識;書中雖然也有一些數學理論知識,但這只是一種巧妙的過渡,並且以一種令你驚艷的方式登場的。簡單的說,你不必有任何負擔!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