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希望的自由職業么


每到周末文章的打開率和閱讀量就變得慘淡的不行,索性就不分享干貨,閑聊一下九月份私活結束后的自由職業經歷。看看這是否是你向往的自由職業生活狀態么?

image

九月份,忙完了手頭的項目,也沒心思找工作,一心想着借着這個機會來進行職業轉型,終究加班加點的寫代碼也不是個事。於是就竭盡全力來運營這個“程序新視界”的公眾號。

另外還有兩件事:六月份簽約了一本技術書和八月份去了趟歐洲旅行。直接的結果就是耽擱的書要繼續寫和下決心要學的英語要開始。

於是,我的自由職業生活便圍繞着這三件事旋轉起來了。

自由自由者的心聲

下面這段話來自朋友圈另外一位自由職業者的心聲。

“自由職業者的世界就只有不停的工作、學習,每天如此。很想放松,玩,但是工作的量和生活本身並不允許。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只有每天不斷的工作,學習,也才剛剛應付過來……

一個人能做的事是有限的,什么是玩,在成年的世界里工作和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級的玩。單純的玩已經覺得沒什么意思了,相反把工作做的有美感才是比較難的。不斷反思,不斷進步,這種快樂才適合成年人的口味。”

這差不多也是我的真實感受,如果說比較抽象,那么繼續往下看。

黑馬的背后

都說公眾號的紅利期已過,現在做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但作為自媒體,公眾號還算是一片凈土,還有值得深挖的潛力。唯一的就是獲粉難度加倍。但最近技術類公眾號有一匹黑馬,一百多篇原創文章,獲得了幾十萬粉絲,現在每篇文章閱讀都是幾萬。

說這匹黑馬不是為了證明公眾號是否可以做,而是想說“黑馬”背后的故事。下面是該作者描述自己生活狀態的一段話。

“熟悉我的讀者應該知道,我的日常工作強度是10117,早上10點開始寫稿,晚上11點下班,一周工作7天。

如果遇到趕稿,通宵也是家常便飯,就那篇XXX文章,結果一查資料就查了通宵,第二天只睡了2個小時。”

當討論起這個公眾號的發展速度時,大家都唏噓不已,但作者背后的努力卻很少人知道。

每天都在突破舒適區

說完了別人,再說說自己。小孩是出於好奇來學習,但大多數成人是不願意學習,因為難,因為要突破舒適區。但開始運營公眾號這段時間,幾乎每天都在與這種人性做斗爭,每天都是在突破舒適區,每天都在吸收、轉化、輸出。自稱此為“嗜血的學習者”。

關注“程序新視界”一段時間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基本上都是每天中午發文,技術干貨與軟實力構建的文章隔天交替着發。而且目前所有的文章都是原創。這對學習能力、素材尋找能力、輸出能力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自由的每一天

每天的節奏基本上是這樣:早上七點多或八點多出門,在KFC吃個早餐就開始了一上午的寫作。每產出一篇文章基本上要2-5個小時,然后再花半個小時進行排版發布。

中午回去吃飯,休息2-3個小時,為什么休息這么長時間?因為一上午全神貫注四五個小時,腦體和體力都達到了極限,需要休息才能恢復。

下午三四點的時候會學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英語。然后就又開始學習、查閱資料、閱讀中英文文章、實踐,重復吸收、轉化、輸出這一過程。這又是為了什么?為了寫書。由於寫的是源碼解析的,難度更上升一個層級。

吃過晚飯,如果書的章節需要繼續趕,那么就繼續寫。如果不要趕或者沒辦法集中精力來寫那就看看書,找找明天或后天寫作的靈感。最近在讀吳軍的《浪潮之巔》,后面會有一篇書中獲得的靈感的文章。

這樣差不多忙到晚上十點左右,如果有時間或精力會再在Medium上找一篇英文文章讀讀,順便評論一下。為的就是培養對英語的語感及親切感,讓自己能夠靜下來看英文技術文章。

就這樣,早上七八點到晚上十來點,一周七天。

寫一篇文章的過程

寫一篇文章的過程並不是那么簡單,特別是技術干貨類的文章,首先是選題,然后才是查閱資料進行寫作。一篇文章出來要查幾十篇相關文章和核實十幾個知識點,同時還要檢查這些資料是否過時(技術版本升級導致)。而往往最新的知識都是英文的,這也是學習英語的目的之一。

查閱資料、學習資料、翻譯閱讀英文這還只是第一步,在系統的學習了解整個知識的脈絡之后,便是消化、吸收、再輸出。為了用更簡潔,更通俗易懂,還需要對內容進行提煉、簡化、配圖(自己畫)等操作。

所以,你看到的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異常辛苦的創作過程,還是值得給點個“在看”或轉發的。

嗜血的學習者

作為“嗜血的學習者”,不僅僅寫完文章就完事了,還要看別人怎么寫,怎么取得成績的。首先,不考慮那些因為起步早趕上紅利的因素,每個公眾號如果有大量的受眾,那必有過人之處。

關注了上百個公眾號,每天幾乎把他們發的文章都瀏覽一遍,不僅僅是從中獲取寫作的靈感,更多的在尋找為什么他們能獲得那么高的閱讀量。

從頁面的排版,文章如何寫具有傳播性,如何讓更多的人分享、在看、轉載等。大家看公眾號看得是興趣,運營者還要看到對方底層的實力和技巧。

但有些技巧是不太願意使用的,比如互推,雖然知道效果很好,但是感覺影響用戶體驗。而我更願意寫出優質文章來讓大家自發的轉發。這才是真正能幫助到大家的。

曾在技術博客中看到一篇文章,圖文並茂,還有動圖,乍一看效果不錯。后來就聯系到文章的作者,閑聊幾句之后咨詢動圖是怎么做的。對方是一在校大學生,可能覺得我是競爭者或什么原因,回復了“PPT”就再也沒說話了。

但就靠這三個單詞,馬上就學會了利用Keynote制作出來具有動畫效果的配圖,但后面覺得配置動圖雖然酷炫,但需要讓讀者停留在頁面幾秒鍾,太浪費時間,就沒再采用。但后面的文章引入了大量讓讀者一看便懂的圖片,這也是收獲之一。

就這樣,像黑洞一樣,每天吸收着能吸收到的一切,並萃取、提煉、轉化、輸出或實踐……

取得的成就

有人會問,你這么拼命是得掙了多少錢?說實話,現在根本沒掙錢,不然該在星巴克辦公了(玩笑了)。但我想,如果能夠持續的為讀者提供優質、有價值的內容,如果某一天我提供一套更優質更有質量保障的產品,讀者也一定會為我添磚加瓦的。

成就還是有的,那就是粉絲的增加和閱讀量。在此我重點關注了兩個平台的數據:微信公眾號和CSDN博客。經過這將近一個月的努力輸出,CSDN每天的PV基本上在1萬左右,每天粉絲增加二百到三百。

而微信公眾號就稍微慢一些,每天增粉一百左右。可能大家對這個概念不太了解,那就對比一下。通常像我目前公眾號的粉絲基數,不互推的情況下,平均增粉數量大概十多個。

也就說增粉速度是正常的10倍!每天看着這么多有眼光的有志之士關注我的公眾號,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了。最起碼證明一點,我寫的文章是有價值的,有用的,那努力就沒白費。

有沒有娛樂

娛樂還是有的,只是適應了這樣的節奏之后,看個電影都感覺浪費時間。在路上或不想干什么的時候會聽聽蔣勛講的《紅樓夢》,生活在社交之外,靠聽一個更復雜的世界來彌補。

偶爾也會玩上一把“吃雞”,偶爾還真能吃到。即便是玩吃雞游戲,也基本上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套路。很少團隊作戰,雖然有優勢,但是資源有限,得搶。我還是習慣在邊緣地帶慢慢“打野”發展。

遇到落單的就把他干掉,遇到團隊的就躲着。就這樣基本上都能混到前五名。當裝備都差不多了,繼續找個地方貓着。等第一名把第二名干掉之后,再把第一名干掉,那也就吃到雞了。

有時候也能遇到一些奇葩的事,比如曾經有一局團隊四個人,都是三級裝備、98k+8倍鏡、頂級醫葯包,就剩下十來個人,准備乘車去大干一場。結果其中一位在開車的過程中弄了個手榴彈炸出了四個盒子。

竟然還有這樣奇葩的操作,不過也好,提前結束了游戲,又可以節省點時間去學習、工作了。

這是你希望的自由職業么

聊了這么多,也只是自己和身邊自由職業的的經歷。或許,真的有更加精彩的自由職業者,但那大多都處於成功的階段或背后付出的努力你沒看到。這是你希望的自由職業狀態么?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指出:內向和外向的主要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他們的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和思考。

自由職業也分人,如果是這樣的自由職業者,你還會向往么?或許這樣的節奏更適合內向者吧。

用周國平的話收個尾:“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原文鏈接:《這是你希望的自由職業么


程序新視界:精彩和成長都不容錯過
![程序新視界-微信公眾號](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742867/201910/1742867-20191013111755842-2090947098.png)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