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之IP地址與MAC地址


IP地址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縮寫為IP Adress,是一種在Internet上的給主機統一編址的地址格式,也稱為網絡協議(IP協議)地址。
	它為互聯網上的每一個網絡和每一台主機分配一個邏輯地址。


常見的IP地址,分為IPv4與IPv6兩大類,當前廣泛應用的是IPv4。
目前IPv4幾乎耗盡,下一階段必然會進行版本升級到IPv6。


IP地址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網絡層,工作在網絡層的路由器根據目標IP和源IP來判斷是否屬於同一網段。
如果是不同網段,則轉發數據包。


IP地址的組成:
	IP地址=網絡地址+主機地址。

計算機的IP地址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網絡標識,一部分為主機標識,同一網段內的計算機網絡部分相同,主機部分不能同時重復出現。

	路由器連接不同網段(網絡標識),負責不同網段之間的數據轉發。
	交換機連接的是同一網段的計算機(主機標識)。

	通過設置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在互相連接的整個網絡中保證每台主機的IP地址不會互相重疊,即IP地址具有了唯一性。

IP數據包首部

IP數據包首部:

	版本(4位):ipv4或者ipv6

	首部長度(4位):最大值60字節(4位表示0-15,一個單位位4個字節)

	區分服務(8位):數據包傳輸着急還是不着急

	總長度(16位):首部+數據部分

	標識(16位):在數據報長度過長從而發生分片的情況下,相同數據報的不同分片具有相同的標識符。

	標志(3位):是否允許分片,后面是否還有分片。

	片偏移(13位):某片在原片中的相對位置

	生存時間(8位):數據在網絡中可通過路由器的最大值

	協議(8位)

	首部校驗和(16位):校驗IP數據包首部是否錯誤

IP地址的分類

MAC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質訪問控制)地址,或稱為物理地址,也叫硬件地址:
	用來定義網絡設備的位置,MAC地址是網卡出廠時設定的,是固定的。
	但可以通過在設備管理器或注冊表等方式修改,同一網段內的MAC地址必須唯一。

	MAC地址采用十六進制數表示,長度是6個字節(48位),分為前24位和后24位:

		前24位叫做組織唯一標志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即OUI),
		是由IEEE的注冊管理機構給不同廠家分配的代碼,區分了不同的廠家。

		后24位是由廠家自己分配的,稱為擴展標識符。同一個廠家生產的網卡中MAC地址后24位是不同的。

MAC地址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交換機維護着計算機MAC地址和自身端口的數據庫,
	交換機根據收到的數據幀中的“目的MAC地址”字段來轉發數據幀。

MAC幀格式

IP地址與MAC地址區別

長度不同:
	IP地址為32位(二進制),MAC地址為48位(十六進制)。

分配依據不同:
	IP地址的分配是基於網絡拓撲,MAC地址的分配是基於制造商。

尋址協議層不同:
	IP地址應用於OSI第三層(網絡層),而MAC地址應用在OSI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IP地址與MAC地址的作用和關系:
	IP和MAC兩者之間分工明確,默契合作,完成通信過程。

	在數據通信時,IP地址專注於網絡層,網絡層設備(如路由器)根據IP地址,將數據包從一個網絡傳遞轉發到另外一個網絡上。

	而MAC地址專注於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設備(如交換機)根據MAC地址,將一個數據幀從一個節點傳送到相同鏈路的另一個節點上。

	網絡層實現主機之間的通信,而鏈路層實現具體每段鏈路之間的通信。
	因此在通信過程中,IP 數據報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始終不變,而 MAC 地址隨着鏈路的改變而改變。


IP和MAC地址這種映射關系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協議完成:
	ARP根據目的IP地址,找到中間節點的MAC地址,通過中間節點傳送,從而最終到達目的網絡。

IP地址與MAC地址位置

IP地址決定最終地址,MAC地址決定下一跳給誰

划分子網

將A,B,C類IP地址分割成多個較小的地址塊。

IP地址 = <網絡號><子網號><主機號>

子網允許網絡管理者對地址空間分級管理。

將一個網段划分為多個網段

合並網段

從層次上看數據的流動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