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山東·C 類
“給定資料 3”中畫線句子提到,“這些大學是在追求失去靈魂的卓越”。請談談你對這
句話的理解。(20 分)
要求:理解准確,分析透徹,條理清晰,不超過 250 字。
分析題目:大學追求卓越。但是為什么說失去靈魂了。
資料 3:
美國一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幾十年來,在服務社會的
過程中,這些研究型大學一直是發明和創造的源泉。能夠到這些知名的大學讀書,被視為無
上榮幸的事情。大學里研究與教學的結合,讓那些最傑出的專家與最有前途的學生面對面接
觸,教師與學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一年比一年突出。無數家長認為,被這些知名學校錄取,
就是對孩子成就的認可;進入這樣的學府,未來美好的前程就有了保證。
資料 3 第一段:“美國一些知名„„一年比一年突出”:出現“卓越”,但追求的卓越比
較好、沒有失去靈魂,說明其追求的卓越的確是非常好的。
這些名校的許多老校友經常感嘆,如今大學發生了滄桑巨變——與當年他們就讀大學時
相比,學校規模更大了,有更多的女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進入了大學課堂;大學生的社交變
得更加隨意了;有更多新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但大學的學術水平卻下降了。事實
上這些古老學院確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舊的學校機構保留下來了,但其內涵已經發生了
變化:課程改革不斷適應學術發展和社會需要,內容比以前更豐富了,但課程已不再圍繞那
些普遍認同的理念來設計;教授們依舊給學生們打分,但這些分數已演變為學生進入研究生
院的資格,而不是教師向學生提供的教學反饋;紀律制度已變為可以辯論的“小小法庭”,
而不再是進行道德教育、幫助年輕人成長、培養具有責任感公民的途徑;就連校際體育比賽
似乎也違背了原先鍛煉學生心智的初衷,都由專業運動員參加,沒有趣味可言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劉易斯教授認為,作為知識的創造者和存貯地,這
些美國名校是成功的,但它們忘記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幫助人成長,讓學生了解自我、
探索自己生活的遠大目標,畢業時成為一個富有學識、智慧,能為自己的生活和社會承擔責
任的成年人。現在學術追求競爭替代了大學的教育任務,殊不知這兩者不應該厚此薄彼。在
這些大學領導的演講稿中,不乏關於“世界問題”、“知識探索”、“勤勉工作”與“成功”之
類的詞句,卻鮮有看到個人力量、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同情、如何把眼前的世界建設
得更美好等言辭。學校越出名,就越強調在教師、學生和經費市場上的競爭力。學生與學校
的關系,正逐漸演變為消費者與出售昂貴商品和服務的賣主之間的關系。
18 歲到 22 歲是年輕人在人生發展道路上的特殊階段,這個年齡正好是培養責任感的階
段,他們已經能夠成熟地從獨立的生活、新的知識和富有挑戰性的觀念中獲取力量和靈感。
大學正是他們開始認識自我,發現生活意義和目標的關鍵場所。大學教育不僅僅是數據、公
式、法則、名字和地點的傳授,教育也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教育學家說,通識教育就是當你
接受了教育,又把當初學到的內容忘記后,最后還剩下的東西。如果以此為標准,我們應該
如何評價如今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呢?哈瑞·劉易斯教授說:“這些大學是在追求失去靈魂
的卓越。”
【參考答案】
“卓越”是指大學外在成就突出。表現在:學校規模大,學生種類多;社交自由;硬件
設施完善,課程豐富;注重發明創造,師生競爭力強。
“失去靈魂”是指大學學術水平下降、教學內涵缺失,具體有:1.課程設置不合理,設
計理念偏差;2.學生評價過分注重分數;3.紀律松散,缺少道德教育,忽視成長、責任感的
培養。4.體育教育忽視心智鍛煉,喪失趣味性。這些遺忘了教育本質和基本任務。
我們要注重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學識、智慧、善良、合作、同情、個人力量,完善人
格;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將世界建設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