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同理心:人欲即天理——看懂情緒、找到天分
一、專業化的觀察和判斷
1.存在感是觸發情緒和行動的開關。為了強化存在感,人們會去擴充能力圈,一旦存在感滿足,能力圈也不會繼續擴充了
2.人在不同的資源推動下,會去到不同的地方,還要看到觸發情緒和推進行動的開關,要看到持續變化的內在動力
二、讀懂用戶的底層情緒
1.理性的調用需要時間和思考,驅動一個人的,可能只是一瞬間的情緒。用戶往往無法准確說出體驗,只能展現情緒
做產品,是通過產品建立關系服務用戶,本質即用戶是否通過你的服務得到了滿足——什么是好的產品?
2.“愉悅”(被滿足)+“爽”(綳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確定性滿足(成癮)
3.做讓人愉悅到爽或者幫人抵御恐懼的產品,恐懼即痛點,是用戶花錢的動力。幫用戶抵御恐懼,讓用戶感受到愉悅
三、順應用戶的潛意識
1.一個產品需要迎合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思考會讓人產生顧慮和戒備,不能讓用戶思考
2.善於溝通的人,擅長打破防御、說服用戶;但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則根本不會觸發用戶的防御意識。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
四、認清角色化生存本質
1.張小龍“好的用戶體驗,目標就是做到自然。”自然——“去角色化”
2.為“個體”設計產品,要把對方當成鮮活的人,拋開刻板想象,不去假設他“應該”處在哪個角色。
五、總結
首先,用專業化視角對人和產品做出判斷,思考在哪個層面下功夫。
然后,回到內心,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戶的情緒,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不要觸發防御意識。
這是我們做好一個產品的起點。
個人感悟:①做產品之前要充分分析目標用戶,知道他們的痛點即恐懼在哪里,知道怎么樣能幫他們克服恐懼,實現“爽”。第一次令用戶獲得滿足之后,讓他們持續獲得滿足,持續保持愉悅感,是用戶粘性的關鍵。②要做成一個好產品,需要讓用戶在不加思考、不被個人定位限制的情況下使用,讓產品變成他的一種輕松習慣。
第二部分 機會判斷: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從一個“點”,看到一個“體”
一、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
1.從一個點開始着手做產品,這個點附着在哪個面上?這個面如何展開?面在哪個經濟體上?這個經濟體是在崛起還是沉淪?選擇能做到的、能穩定提供的那個點時眼光要放在線、面、經濟體上
二、產品機會:找到痛點、癢點、爽點
1.痛點:人的恐懼
2.爽點:需求被即時滿足
3.癢點:虛擬自我,如網紅經濟:讓用戶成為理想的自己
三、為用戶繪制“用戶畫像”——按照一定的動機和行為方式,抽象出的用戶標簽和模型
1.需求明確型(百度)、需求不明確型(淘寶)、無需求打發時間型(騰訊)
2.種子用戶、KOL、利潤貢獻者
兩套畫像互為補充,想服務2中的那一個,按照1三種不同的需求,來設計產品。即先確定自己的用戶處於什么地位,再確定用戶的需求是否明確
四、總結
1.在萬物互聯的未來,到處都是屏幕,到處都是網絡連接的入口。但入口不是場景,只有能觸發用戶情緒的場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2.做好一個產品,要對這些機會做判斷
個人感悟:①做決定之前一定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自己能控制的那個着力點上,要放在這個點所在的大環境下,要學會抓住大環境的優勢②要確定好目標用戶的地位及對需求的明確程度③比商品更重要的是打造出能讓用戶願意消費的場景,使用戶一進到該場景就想消費
第三部分 系統能力:持續提供可依賴的確定性——組件系統,制造確定和依賴
一、整體流程和確定性
ATM 機要想提供完整的系統能力,需要七個崗位:戰略、運營、現金、密碼、硬件、客服、技術。如果你把過多熱情花在了諸如 ATM 機應該什么形狀、是紅的還是藍的、可不可以再精美一點……這些對於整體的業務效率和結果並沒什么影響。
二、小米的效率革命
三、微信迭代的刻意與驚喜
1.迭代規划是產品經理的重要能力:①第一個版本要簡單直接,直指人心;②迭代次序很重要,前面動作是后面的鋪墊;③沒必要憋大招,附加功能沒那么重要
四、領導力:帶領團隊穿越生死
1.能夠支撐你的,是你對關鍵任務的甄別,內心的確認感,和你真正的兄弟。
個人總結:①要把握住產品能夠滿足需求所需要的核心要素,把核心能力解決后再去關注表現層②效率是第一生產力③產品的迭代有一些技巧,先將基礎功能夯實(系統能力),再去優化體驗。其中優化迭代的次序在於前者要給后者做鋪墊④產品經理要懂得做出正確的選擇,即明確目標
第四部分 用戶體驗——讓產品擁有效率、進行演化
一、用戶體驗層次
1.存在——戰略層:要做哪些事?提供什么樣的確定性?
2.感知——表現層
二、繪制用戶體驗地圖
1.用戶研究,重要的不是收集數據,用數據證明對錯,而是建立一個有代表性的故事
2.用戶體驗地圖就是通過畫一張圖,用講故事的方式,從特定用戶的角度出發,記錄下他與產品進行接觸、進入、互動的完整過程。
以用戶視角來思考:能不能一步一步實現目標,這個過程是困難還是容易?以此確認產品的存在價值。
三、服務藍圖的核心要素:峰值和終值
1.先保障不壓到用戶的忍耐底線,然后集中資源,打造體驗峰值、營造美好的終值
四、上癮機制:用戶激勵系統
1.建立激勵機制,就是一旦完成預定動作,給他滿足;並且讓他清楚,完成預定動作,就能得到滿足。重要的是找到驅使一個人的內在因素,內在激勵是讓人能夠找到感覺,持續深入,把事情做到位的方式。
2.做好一個激勵系統還要努力降低用戶門檻。激勵與對方能力不匹配的事情,就是無效激勵。
五、起好名字,建立產品口碑
1.讓用戶滿意是你的分內事,只有超預期把事做過頭,用戶才會有深刻印象。
2.口碑就是你把那些事情做過頭,然后別人口口相傳時會說的話。口碑是你要替消費者說一句他要說的話,然后讓他說出來。
個人總結:①用戶體驗是一個從核心到表層的過程,產品只有先將用戶的核心痛點解決,才能去談好的用戶體驗。否則容易跑偏且若核心不對,再好的表現層意義都不大②在確定需求時先“講故事”,即構想用戶使用該產品/功能時的場景,然后確認在該場景下什么樣的產品/功能能夠在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上滿足用戶的需求③用戶的需求難以被全方位滿足,在滿足基礎需求(即戰略層解決的需求)之后着力於能夠給用戶帶來的最極致的體驗和最后的體驗④激勵即讓用戶明白,他在做完一件能力范圍內的事后會得到滿足(如轉發量階梯式遞增,獲得產品優惠券)⑤起名字時以“用戶在有這個需求時首先會想到什么名字”來思考⑥一個產品要想有好的口碑,必須把核心着力點做好,超過用戶預期,並讓用戶明白是怎樣的超過達成了什么目標,用戶才會主動幫你宣傳(比如用戶在攜程訂酒店和車票,而攜程提供旅游攻略定制服務及接站服務,讓用戶的預期得到過分滿足。這時口碑變為“攜程可以提供旅游的一站式服務”)
第五部分 創新模式——找到創新模式,發現新大陸
1.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的締造者俞軍說,產品經理是以創造用戶價值為工具,打破舊的利益平衡,建立對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鏈,建立新平衡的過程。
2.同級別競爭大體量占優,創新是小企業的唯一活路。(應用到社交產品,在微信做大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做出新的有競爭力的社交產品,需要的就是創新性滿足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
一、用交叉視角,跨界創新
1.我們需要的某種能力要素,它可能已經產生並成熟了,只是它正在另外的某個領域被使用着,你需要捕捉靈感的瞬間。(可以從別的領域獲取資源和靈感,來應用到自己所在領域,也是一種創新)
二、新要素與新物種
1.從其他行業引進新要素,如酒店銷售酒店用品
三、三級火箭:互聯網的降維打擊
1.三級火箭是互聯網圈的常用概念:第一級,獲取頭部流量;第二級,沉淀某類用戶的商業場景;第三級,完成商業閉環。
2.玩轉三級火箭的幾個要素——
第一,第一級火箭一定要高頻,只有高頻才能推動低頻;
第二,通過第一級火箭獲得大量用戶之后,要快速展開一個能夠沉淀用戶的商業場景,這也是共享單車企業面臨的難題;(共享單車如何在騎車之外提供新的付費服務,即用戶能在什么平台上不斷為該服務買單?)
【就舉小米的例子(雖然現在看並不成功),小米手機是大家認識小米的第一個產品,雷軍利用小米手機做了小米之家,但是手機是超低頻的產品,平均更換頻率大概24個月,但是生活耗品是高頻,所以打造了智能生態這個生活體驗場景,同時也是生態鏈產品的使用場景,具體說:你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打開小米手機,遠程控制空調,打開熱水器,室內的燈光等這樣的生活場景。
手機對小米是毛利產品,生態鏈的產品雖然毛利不高,但是走量。那這個生活場景顧客也不是不想整體搬回家,這就變更給顧客提供生活方式了~~~】
第三,操盤三級火箭的人,一定是個勢能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狠人。
四、顛覆式創新:成敗價值網
1.諾基亞對手機的定義是通信產品,iPhone 對手機的定義是互聯網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終端。看上去是一樣的產品,但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兩張價值網。
個人總結:①小微企業/產品要想突出重圍必須要進行創新,滿足用戶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或者更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②創新不一定是世界上全新的要素,也可以借鑒別的行業已有的成熟的要素,創新性的應用到本行業來滿足本行業面向的用戶③注重跨行業間的合作,找到商機。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打法④“高頻用戶——使用場景——商業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商業化道路⑤要想打造一個全新的領域,成為龍頭,必須要有把握新出現的價值網,踐行新的概念,在傳統企業未注意到時占領市場
第六部分 結語
1.產品好手必須同時擁有微觀體感和套路;但要想成為頂級高手,還必須要有宏觀能力。
2.做自己真實能做到的,做你有內心確定感的事,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