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OS能取代安卓嗎?


先回答問題,不能,起碼幾年之內不存在這種可能。
8月9日華為的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說:鴻蒙是一款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OS。鴻蒙OS的設計初衷是為滿足全場景智慧體驗的高標准的連接要求,為此華為提出了4大特性的系統解決方案。
1、分布式架構首次用於終端OS,實現跨終端無縫協同體驗。
2、 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術實現系統天生流暢。
3、基於微內核架構重塑終端設備可信安全。
4、通過統一IDE支撐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實現跨終端生態共享。

 

什么是微內核

要理解這四個方案,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微內核。首先看一張結構圖,左邊是宏內核,右邊是微內核。

微內核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有人提出和實現。到目前為止,已經進過了幾代的進化。微內核是一種能夠提供必要且最基礎服務的操作系統內核,其中這些必要的服務包括進線程管理、進程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內存管理等等。除去必要服務之外的其他服務(如文件管理、網絡服務、設備渠道、圖形渲染等)通過進程間調用連到微內核,在用戶模式下運行,而處理這些服務同處理其他的任何一個程序一樣。因為每個服務只是在自己的地址空間運行,達到隔離系統服務的目的。這樣系統服務的漏洞,不會影響到內核。所以這些服務之間彼此之間都受到了保護。從而提高了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同時解除了各個模塊之間的耦合性,在不同的設備上,只需要加載必要的服務模塊即可,從而達到高移植性的目的。
相對微內核的就是宏內核,例如我們目前使用的Android、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統的內核。宏內核系統相關的服務基本都是放於內核態內核中,例如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操作系統架構,如微核心架構或混核心架構等,這些核心會定義出一個高級的虛擬接口,由該接口來涵蓋描述整個電腦硬件,這些描述會集合成一組硬件描述用詞,有時還會附加一些系統調用,如此可以用一個或多個模塊來實現各種操作系統服務,如進程管理、共時(Concurrency)控制、存儲器管理等。通過簡單的函數調用來完成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的,所以理論上宏內核效率要比微內核高。
而后來,為了在宏內核與微內核之間揚長避短,也發展出了中間的混合內核的形態,將常用的部分服務也會放置於內核中,而使用不頻繁的服務放到內核之外。

一、優點

  • 系統服務模塊化,基本上完全解耦,可移植性高;
  • 內核安全性提高(模塊內部的 Bug 不影響內核穩定,軟件漏洞造成的破壞限制在單個模塊內部);
  • 可以多套系統服務共存,相當於同時運行多種操作系統;
  • 穩定統一的接口(可以獨立維護私有驅動以及服務,不需要跟內核源碼綁定);
  • 非常適合多處理器系統設計,在多處理器核心計算機上,互相依賴的系統服務可以同時運行;

二、缺點

  • 通過進程通信的方式交換數據或者調用系統服務,而不是使用系統函數調用,造成額外的操作系統開銷;
  • 使用一些頻繁使用的系統服務時,比如網絡收發數據,造成的進程上下文切換對操作系統來說也是一個負擔;
  • 由於系統服務高度模塊化,系統服務之間存在大量的內存復制,從而需要更多的內存;
  • 對互相之間存在復雜調用關系的系統服務,難以設計通信接口;
  • 總之,微內核對硬件的要求更高,比如硬件間更大的傳輸速度,更強勁的CPU和更大的內存,從而也需要更大的電池支持。


鴻蒙是否能取代安卓

余承東說道,如果谷歌操作系統不能使用了,那就可以隨時轉移到鴻蒙OS上。
鴻蒙OS是否能取代安卓,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只需要看看,Fuchsia能否取代安卓。華為鴻蒙對標的是谷歌的Fuchsia。谷歌並不是菜雞,在操作系統研發和對互聯網的理解上,肯定是超過華為的。但谷歌的Fuchsia已經出道三年多,到目前為止,Fuchsia並沒有被大規模使用。有開發者在Fuchsia上運行手機和PC應用,發現運行速度並不高。可見,就幾年看來,Fuchsia毫無取代安卓的趨勢。所以鴻蒙要馬上取代安卓,基本上也不可能。

當然從宣傳角度看,這樣說並沒有問題,一來可以對谷歌進行敲打,二來提高在華為品牌的科技感。但個人認為,鴻蒙取代安卓也只是說說而已,起碼兩三年內,這個目標並不好現實。上文已經列出,相對宏內核,微內核有其難以忽略的劣勢。

1、微內核本質上,不太適合手機操作系統。微內核適合使用場景相對簡單的設備。手機使用場景復雜,社交、影音、辦公、游戲等等。因為微內核高度模塊化,不僅需要大量的內存復制,而且采用進程通訊的方式調用服務。如果強行在手機上使用,要么就需要更強到的CPU,更大的內存,更大容量的電池。如果硬件跟不上,體驗的流暢度就要打折。這也是有人在體驗Fuchsia時,感覺不那么流暢的原因。微內核更適合對於運算需求沒那么高、使用場景較為簡單的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 IOT 設備。

2、從生態角度看。鴻蒙OS剛出世,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態。生態的形成並不簡單,不僅需要數年的積累和投入,還要在合適的時間點上。拋開微內核不談,形成良好的生態並不簡單,國外的微軟、國內的百度和阿里,都有做過操作系統大夢,但都沒有形成氣候。微軟甚至拋棄了Windows Phone,投靠在安卓大旗之下。如果華為在這方面沒有好的策略和堅定的支持,那么微軟和阿里就是其前車之鑒。另外即便是兼容安卓應用,安卓應用在鴻蒙上的穩定性和兼容性,很難不打折扣。

3、從用戶和市場角度看。華為宣傳說,可以一兩天就能替換安卓。華為要么說大話了,要么高估了用戶的忠誠度。安卓和蘋果iOS能達到今天的體驗和流暢度,並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是經過了十多年的優化和改進。一個剛出世的小孩子,即便是天資超常,但不管在力氣還是敏捷上,一定比不過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鴻蒙OS作為剛出世的新系統,即便是能很好的兼容安卓應用,但很可能會存在大量的BUG和體驗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不是幾天就能解決的。用戶未必有這么大的耐心,一旦不好的口碑形成了,用戶就要換機了。再加上OPPO、vivo、小米等群狼的圍攻,華為再想站起來,恐怕難上加難了。

所以愛說大話的余承東還說了:華為會優先使用安卓操作系統,考慮到安卓生態,減少大家的工作量。
之所以這么說,一方面是為了在敲打谷歌后,需要安撫下谷歌,華為還不想跟谷歌硬杠以致撕破臉皮,畢竟生意還是要做下去的。另一方面,他也清楚鴻蒙的斤兩,不敢拿鴻蒙出去冒險,因為這個風險太大,而且很難承受。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拿鴻蒙去頂着。

另外,華為一直強調鴻蒙的代碼量少。鴻蒙的代碼量只有安卓的8%。但作為專業的人員,對此不必認真。
第一:鴻蒙是微內核,並沒有把文件管理、網絡服務、設備渠道等服務的代碼算在內。如果加上這些外圍服務代碼,那就難說了。
第二:代碼量少並不能代表什么,既不能說明體驗好,也不能說明質量高。
第三:屠龍少年,終難以逃脫成為惡龍的命運。代碼量遲早會回來的。

 

鴻蒙的未來在哪里

我們把眼光放大一點,從歷史和大勢分析就會發現:能打敗QQ並不是另一款QQ,能打敗微軟Windows的不是另一個PC操作系統。同樣,能替代Android和iOS的,也不會是另一個手機手機操作系統。能打敗他們的是時代的變化和信息承載方式的變化。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從2G到5G,從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時代和技術上的顛覆,才有可能帶來打敗巨人的機會。鴻蒙OS更像是物聯網的操作系統。華為官方也說過,鴻蒙是面向未來的操作系統。未來是什么,就是物聯網和車聯網時代。在手機和電腦之外,車輛、智能家具、智能電器、智能穿戴等IOT設備,同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想象力。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