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啊,本文並不在講大家在做IT項目建設的時候學華為做一個備胎系統,以防正主系統崩掉之后能夠及時替換到備胎系統里面,不影響業務。
前段時間華為被美帝制裁,然后各家組織對華為各種限制。然而華為整體布局不受大的影響,一封“備胎轉正”的公開信鬧得沸沸揚揚,國人紛紛為華為的先見之名點贊。“鴻蒙系統”也隨之曝光,可以兼容Android,可以在一切平台上運行,聯通一切。當然,本文也並不是要講華為“鴻蒙系統”是如何高大上,而是要說,華為這種“備胎”哲學實際上也很適用於企業IT項目的建設。
為什么華為要做“備胎”計划,就是因為現在整體消費者業務在大量使用別人家的技術和出口,避免萬一人家“斷供”了,華為能夠啟用自己的技術,能夠自給自足,不用依賴別人。在如今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誰能夠把最重要的核心的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能夠快速做出反應才能夠牢牢把握市場。而反過來看IT項目建設,它整個“核心內容”是什么?怎么樣才能做到自給自足?
但凡正常點的IT項目,在實施的時候總要經過那么幾個常規的節點,比如業務需求分析,藍圖制作,系統開發及測試以及上線,臨了還要對項目做交接,實施方跟甲方之間做技術支持和文檔交付等等。其實最后的環節就是讓甲方能夠在實施方撤走之后自己能夠完全掌控整套系統的運作,包括后續業務的發展而需要做系統的各項調整開發。整個運維期間完全不需要實施方介入。
這里需要說明的問題是,為什么企業IT項目一定要追求自己運營,完全擺脫實施方的控制?且不說讓實施方過來參與所需要涉及的費用,單單是實施方對企業的需求了解就得費一段時間,同時還要進行合同商談等問題。可怕的是實施方永遠都是實施方,不涉及到運維,系統實現往往是“夠用”就行,才不會管理實現質量如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甲方投入的人力物力也不會減少多少,如果真的覺得外包給實施方來做,甲方就可以了省事兒的話,那就太天真了。
所以,IT項目上線之后一定要能夠做到企業完全自己把控,基本的內容比如系統數據庫規格、服務器布局規划、系統功能說明、系統源代碼以及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文檔,均不可少。同時企業也應該培養自己的內部系統負責人(要求能夠做到需求分析和項目管理)和相應開發人員。
見識過太多的系統,大到如ERP系統(用友、金蝶之類),小到企業各項業務小系統,很多定制開發統統都需要軟件實施方來做,沒有源碼,內部都做不了。就意味着企業凡是要做點新需求就要一直花錢一直花錢, 然后系統功能還沒做好,整到最后任何的小需求都只能完全依賴實施方來做定制開發,甲方IT價值一直無法體現出來。這也是很多人越來越患上了“系統沒安全感”的原因。
華為的備胎計划給了IT行業非常好的啟示,項目經理們要有一種觀念,系統上線了之后就得做好跟實施方拜拜的准備,一天不交接系統不提供源碼,就會覺得到嘴的肉還沒咽下去。要時刻捫心自問,萬一實施方斷供了,這套系統是不是就只能原地踏步了?我對系統掌握程度夠嗎?我能自給自足了嗎?
PS:凡是不提供系統源碼的實施方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