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發展歷程


  HTML是超文本標記語言的縮寫,不同於C或JAVA等編程語言,HTML由標簽組成。通過標簽可以在網頁中插入文字、圖片、鏈接、音頻、視頻等元素,進而描述網頁。和Windows一樣,隨着技術的發展,HTML經歷了多次版本更新。

HTML1.0:1993年6月,HTML作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IETF)工作草案發布(注意,是草案,不是標准)

HTML2.0:1995年11月作為RFC(以編號排定的文件)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后被宣布已經過時 ;

HTML3.2:1997年1月14日由W3C發布,為推薦標准;

HTML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准 ; 

HTML4.01:1999年12月24日,是在HTML4.0基礎上的微小改進,W3C推薦標准 ;

HTML4.01發布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能很好滿足廣大網名日常需求,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在網上聽歌、玩游戲,看視頻,但是HTML所支持的網頁中並不能直接插入視頻、音頻、動畫等,這個時候Adobe率先抓住商機,Flash作為瀏覽器插件滿足了上述需求。

這個時候W3C在干嘛呢?

他們專注着XHTML2.0,這個我們后面會說。

眼看着W3C要放棄HTML,在2004年,由Opera、Mozilla基金會和蘋果這些瀏覽器廠商聯合成立了WHATWG(互聯網超文本應用技術工作組)繼續推進HTML的標准化(這個時候的主要目標是開發新功能來取代插件),2006年,W3C表示有興趣參與開發,2007年,W3C接納了WHTAWG提出的web applications1.0,並正式將新的HTML命名為“HTML5”。2008年1月22日第一份HTML5正式草案公布;2014年10月29日,W3C宣布,經過接近8年的艱苦努力,該標准規范終於制定完成。

這里需要插播一下,W3C即萬維網聯盟,創建於1994年,是Web技術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國際中立性技術標准機構,專門給Web技術制定標准及實施指南。至於為啥沒有3.0,3.1,則是當時在制定標准時想改進的地方太多,引起很多爭議,也沒有合適的瀏覽器支持而被后續版本替代。

so,HTML5是標准,是對HTML標准的第五次修訂,而不是技術

我們平時說的H5就是HTML5,這里不單是標准,更是HTML、CSS3、JavaScript和Web API等一系列技術的組合。

剛剛我們說到了XHTML,這又是什么鬼???

XHTML(eXtensible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超文本標記語言。也是一種標記語言,表現方式與HTML類似,不過語法上更嚴格,兼容性更好。

XHTML1.0於2000年1月26日發布,是W3C的推薦標准,后於2002年8月1日重新發布,兼容HTML4.01,在那個時候,XHTML作為網頁開發標准還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后面的故事你們也知道了,在HTML5發布之后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后續版本因不及HTML5的沖擊,XHTML的開發工作在2009年底停止,徹底涼涼。

 

文章來自:萌碼編程

歡迎關注公眾號: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