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分區
- 磁盤分區(邏輯上)
目的是為了存取和取用數據更方便,把大分區分成小的分區
1) 分區表: MBR分區表(主引導記錄分區表):最大支持2.1TB硬盤(並不是更大 的硬盤不能用而是最多識別2.1TB)。最多支持4個分區(是每塊硬盤)。
GPT分區表(全局唯一標示分區表):支持9.4ZB 硬盤 (1ZB=1024PB,1PB=1024EB,1EB=1024TB)。理論上支持的分區數沒有限制,但Windows限制了128個主分區。
2) 分區類型(MBR)
主分區:最多只能有4個
擴展分區(突破最多只有4個分區限制):每塊硬盤最多有一個擴展分區,主分區加擴展分區最多四個,擴展分區不能寫入數據不能格式化,只能包含邏輯分區。具體數量視硬盤接口定,最少10個。
邏輯分區可以分更多,不管怎么分區邏輯分區都是從編號5開始的。
- 格式化
光有分區還無法寫入數據,還需要進行格式化。
格式化不是為了刪除數據(數據只是覆蓋),而是為了寫入文件系統
格式化: (高級格式化)又稱邏輯格式化,目的是為了寫入文件系統(FAT16,FAT32,NTFS EXT2,EXT3,EXT4等)在磁盤的特定區域寫入特定數據,在分區中划分出一片用於存放文件的分配表、目錄用於文件管理的磁盤空間。
block:4KB 數據塊(不一定連續,系統會盡量挨着)是存儲數據的最小單位,也就是說在不足4KB時,額外的空間都會浪費,這也是硬盤標注和實際容量為什么有差距。
Inode:I節點大小為128B字節主要存儲 Inode號 時間 權限,幾乎每個文件都有一個節點號。有可能會被寫滿(固定大小)不要無限制上傳空文件。
設備文件名和掛載點
- 設備文件名: /dev/hda1(IDE硬盤接口)
/dev/sda1(SCSI硬盤接口、SATA硬盤接口(目前使用的))
USB接口Linux下也識別為SATA
其中a代表第一塊硬盤,數字1代表第一個分區,sdb5 第二塊
SATA接口硬盤的第一個邏輯分區。
- 掛載點(相當於Windows盤符,有區別)
使用已經存在的空目錄作為掛載點,所有空目錄(除了/bin /lib /etc除外)
與Windows盤符作用基本一樣,進入分區訪問數據的入口。把設備和掛載點進行連接的過程成為掛載。
掛載:
必須分區: / (根分區)
swap分區(交換分區)---虛擬內存(當真實機內存不足的時候,幫助拓展內存)
如果真是內存小於4GB,swap內存應該是它的兩倍
如果真是內存大於4GB,swap和內存一致就行
實驗環境不大於2G
推薦分區: /boot (啟動分區,1GB)任何系統在啟動時都要釋放一部分空間(幾十M左右),空間不足時系統無法打開。----生產環境中必須存在
常用分區:/home(用於文件服務器)
/www (用於web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