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SI七層參考模型
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英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縮寫為 OSI),簡稱為OSI模型(OSI model),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標准化組織提出,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絡的標准框架。定義於ISO/IEC 7498-1。
二、OSI七層模型概述
物理層(Physical Layer):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准,如網線的接口類型、光纖的接口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將數據轉換成比特流,對應的是網線,光纖等。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負責網絡尋址、錯誤偵測和改錯,這一層通常還提供錯誤檢測和糾正,以確保數據的可靠傳輸。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幀。數據鏈表頭(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錯誤偵測及改錯的方法。數據鏈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數據包末端的字符串,它的主要作用是將比特流封裝成數據幀,對應集線器,中繼器,交換機等。
網絡層(Network Layer):為不同局域網的主機通訊提供路由尋址,作用將數據幀封裝成數據報,對應路由器,三層交換等。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定義傳輸協議TCP/UDP。TCP(傳輸控制協議,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全雙工的,流式傳輸。傳輸效率低。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高,數據量大的數據)。UDP(用戶數據報協議,與TCP特性恰恰相反,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不高,數據量小的數據,如QQ聊天數據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傳輸的), 主要是將從下層接收的數據進行分段和傳輸,到達目的地址后再進行重組,常常把這一層數據叫做段。
會話層(Session Layer):負責在數據傳輸中設置和維護計算機網絡中兩台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連接,通過傳輸層(端口號:傳輸端口與接收端口)建立數據傳輸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統之間發起會話或者接受會話請求(設備之間需要互相認識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機名)。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把數據轉換為能與接收者的系統格式兼容並適合傳輸的格式。可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所發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讀取。例如,PC程序與另一台計算機進行通信,其中一台計算機使用擴展二一十進制交換碼(EBCDIC),而另一台則使用美國信息交換標准碼(ASCII)來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有必要,表示層會通過使用一種通格式來實現多種數據格式之間的轉換。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提供為應用軟件而設的接口,以設置與另一應用軟件之間的通信是最靠近用戶的OSI層,這一層是用戶的應用程序(例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和終端仿真)。
三、OSI七層模型各層對應的協議
應用層 | DHCP · DNS · FTP · Gopher · HTTP · IMAP4 · IRC · NNTP · XMPP · POP3 · SIP · SMTP · SNMP · SSH · TELNET · RPC · RTCP · RTP ·RTSP · SDP · SOAP · GTP · STUN · NTP · SSDP |
表示層 | HTTP/HTML · FTP · Telnet · ASN.1(具有表示層功能) |
會話層 | ADSP·ASP·H.245·ISO-SP·iSNS·NetBIOS·PAP·RPC· RTCP·SMPP·SCP·SSH·ZIP·SDP(具有會話層功能) |
傳輸層 | TCP · UDP · TLS · DCCP · SCTP ·RSVP · PPTP |
網絡層 | IP (IPv4 · IPv6) · ICMP · ICMPv6 · IGMP ·IS-IS · IPsec · BGP · RIP · OSPF ·ARP · RARP |
數據鏈路層 | Wi-Fi(IEEE 802.11) · WiMAX(IEEE 802.16) ·ATM · DTM · 令牌環 · 以太網路 · FDDI · 幀中繼 · GPRS · EVDO · HSPA · HDLC · PPP · L2TP · ISDN ·STP ·ARP |
物理層 | 以太網路卡 · 調制解調器 · 電力線通信(PLC) · SONET/SDH(光同步數字傳輸網) · G.709(光傳輸網絡) · 光導纖維 · 同軸電纜 · 雙絞線 以太網協議 |
四、OSI七層模型數據的封裝與解封裝
數據的封裝與解封裝,我覺得畫圖比文字更能表達清楚,雖然我畫的也不怎么好,不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