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手機用戶的激增,共享單車作為城市交通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綠色環保、便捷高效、經濟環保為特征蓬勃發展。
作為城市共享交通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綠色環保、便捷高效、經濟環保為特征的自行車共享行業在2016年用戶總數達到2030萬人次,全國運營市場達到11.5億元。
基於以上背景,tecdat研究實驗室(Tecdat Research Lab)對北京共享單車的數據進行分析,用數據探索“最后一公里出行”解決方案,勾勒出共享單車使用與用戶出行現狀。
填補公共交通空白:解決“兩公里內出行難”
從各個時間段的單車使用情況來看,上午8點和下午6點左右是用車高峰期,即早晚上下班時間的出行高峰明顯,呈M型分布,早晚高峰期間發生的訂單量占當日總訂單量的40%左右。
從騎行距離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們發現主要集中在 200-1500 米,解決了將近80%的用戶“兩公里范圍內出行難”的需求,有短距離出行和短途接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也有效地補充了長途出行。
騎行大多位於商圈,目的地更加有趣、多元
從騎行的始終點來看,我們發現用戶使用密集的區域主要包括國貿、大望路、建外大街、王府井等。
從出行的始終點和路徑來看單車出行目的地多為商圈,行車頻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個地區的商業化程度。
與長途旅行相比,短途騎行目的地更加有趣點,更加多元化,同時也滿足了消費者對高頻和多次微型旅行的需求。 用戶的騎行目的地主要是生活休閑,購物,餐飲商業區。
結語
共享自行車數據可以實時表達城市的密度以及人們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間的交通動態,同時對公共交通進行了有益補充,大大提高了大眾出行效率。
因為城市基礎設施資源的稀缺,共享出行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潛在替代品”,也促進了整個共享行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