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IDE 、SATA、SCSI 的區別


IDE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

本意是指把“硬盤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盤驅動器 。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

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盤接口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盤制造

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硬盤生產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盤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

器兼容 。對用戶而言,硬盤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這一接口技術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在不

斷發展,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擁有的價格低廉、兼容性強的特點,為其造就了其它類型

硬盤無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盤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

類型硬盤ATA-1,這種類型的接口隨着接口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后發展分支出更

多類型的硬盤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屬於IDE硬盤。

 
 IDE接口 


 IDE硬盤

 

      以上是傳統的並行ATA傳輸方式,后來又出現了串行ATA(Serial ATA,簡稱SATA),其最大數據傳輸率更進一步提高到了150MB/sec,將來還會提高到300MB/sec,而且其接口非常小巧,排線也很細,有利於機箱內部空氣流動從而加強散熱效果,也使機箱內部顯得不太凌亂。與並行ATA相比,SATA還有一大優點就是支持熱插拔。

 

 

 主板SATA接口

SATA

  SATA的全稱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 由Intel、IBM、Dell、

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盤接口規范 ,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Seagate

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准,正式宣告了SATA規范的確立。SATA規范將硬盤的外部傳輸速

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標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約13%,而隨

着未來后續版本的發展,SATA接口的速率還可擴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從其發

展計划來看,未來的SATA也將通過提升時鍾頻率來提高接口傳輸速率,讓硬盤也能夠超頻

  SATA接口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 ,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

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橋芯片不能直接支持的話,就需要選擇第三方的芯片 ,例如Silicon

Image 3112A芯片等,不過這樣也就會產生一些硬件性能的差異,並且驅動程序也比較繁雜

  SATA的優勢:支持熱插拔 ,傳輸速度快,執行效率高

  安裝SATA硬盤

  1.固定SATA硬盤,這點與傳統並行硬盤沒有什么不同。

  2.為硬盤連接上數據線和電源線。SATA硬盤與傳統硬盤在接口上有很大差異,SATA硬

盤采用7針細線纜而不是大家常見的40/80針扁平硬盤線作為傳輸數據的通道(圖1)。細線纜

的優點在於它很細,因此彎曲起來非常容易。而傳統的硬盤線彎曲起來就非常困難,由於

很寬,還經常會造成某個局部散熱不良。而細線纜就不存在這些缺點,它不會妨礙機箱內

部的空氣流動,這樣就避免了熱區的產生,從而提高了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接下來用細線

纜將SATA硬盤連接到接口卡或主板上的SATA接口上。由於SATA采用了點對點的連接方式,

每個SATA接口只能連接一塊硬盤,因此不必像並行硬盤那樣設置跳線了,系統自動會將

SATA硬盤設定為主盤

  3.為硬盤連接上電源線。與數據線一樣,SATA硬盤也沒有使用傳統的4針的“D型”電

源接口,而采用了更易於插拔的15針扁平接口(圖2),使用的電壓為+12V、+5V和+3.3V,如

果你的電源沒有提供這種接口,則需要購買專門的支持SATA硬盤的電源或者轉換器接頭(圖

3)。有些SATA硬盤提供了4針的“D型”和15針扁平兩種接口,這樣就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

電源了。所有這些完成之后需要再仔細檢查一遍,確信准確無誤之后就可以蓋上機箱了。

  4.安裝驅動程序。SATA硬盤在使用上完全兼容傳統的並行硬盤,因此在驅動程序的安

裝使用上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如果你使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9x/ME,那么只需進入

BIOS,在里面的SATA選項下簡單地設置一下就可以了。不過SATA硬盤在安裝Windows XP時

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由於Windows XP無法辨認出連接在接口卡上的SATA硬盤,所以用戶

必須手工安裝SATA硬盤的驅動程序。在安裝過程中,當Windows 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

鍵,然后插入隨SATA接口卡附送的驅動軟盤。

  如何在windows XP中安裝SATA硬盤

  WindowsXP順利安裝在你的SATA硬盤上。

  1.因為WindowsXP本身不直接支持串行ATA控制器,安裝Windows XP的時候必須從軟驅

中搜索第三方的SATA驅動,若沒有主板附帶的軟盤驅動時,必須將光盤中的驅動拷貝到軟

盤中。所以,首先須要有軟驅才行。如果你安裝Windows 98系統的話,只需要在BIOS中把

啟動選擇為SCSI/SATA就可以像普通IDE硬盤一樣正常安裝了。

  2.在首次安裝Windows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鍵(此時屏幕下方會有文字提示)來加

載第三方驅動程序。但請注意,出現提示后大約只有2秒的時間讓你按鍵,錯過的話又得重

啟再來一次。按下F6后,稍等一會兒系統提示按S鍵,會自動搜索軟驅中的驅動,選擇主板

提供的驅動軟盤中合適的驅動。然后會顯示你所選擇的驅動已經加載,按回車繼續,下面

就是正常的WindowsXP安裝步驟了。

  注意:有的主板(如碩泰克的KT600-R)提供的驅動軟盤中,其INF文件是放在文件夾里

的,需要將它拷貝到軟盤的根目錄才能被自動搜索到。

  3.如果你的主板板載Silicon Image SATA RAID的話,Windows XP安裝完成后,可能還

要再安裝一次SATA RAID驅動程序,對於這一點,不同主板的要求稍有不同,在其主板說明

書中都會有詳細說明,請多加注意。如碩泰克的KT600-R,系統啟動后在硬件設備管理器中

的其他設備會顯示黃色問號RAID設備,需要為它重新安裝驅動。放入主板提供的軟盤或光

盤,讓系統自動搜索,如提示搜索不到,則手動指定INF文件即可。

 

 

 


  直接連接SATA硬盤

 

 


  eSATA接口移動硬盤

 


  外置硬盤底座

 

 


  外置硬盤底座的接口,有eSATA接口:)
 

 

 

SCSI 

  目前存儲設備的接口有五大類:IDE、SCSI、USB,並行口,串口 ,其中並行口與串口

的速度非常慢,不提也罷,最主要的就是IDE、USB和SCSI。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電子集成驅動器)憑着其高速的傳輸和平常的價格,受到普通用戶的歡迎,而

USB設備大有后來者居上之勢,

  至於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其速度、性能

和穩定性都比IDE要好,價格當然也要貴得多,主要面向服務器和工作站市場。 在過去的

幾年間,IDE進步得很快,Ultra DMA 33推出不到兩年,Ultra DMA 66就上市了。其實,

SCSI的發展一點也不比IDE慢,只不過我們較少接觸,對其了解不深而己。SCSI的標准從

1980年開始實行,但到現在還未統一,各廠商對它的命名不相同,容易令人混淆是最主要

的原因,下文介紹了SCSI接口的各個方面,希望對准備購買SCSI設備的朋友有所幫助。

  一、概述

  SCSI是一種連結主機和外圍設備的接口,支持包括磁盤驅動器、磁帶機、光驅、掃描

儀在內的多種設備 。它由SCSI控制器進行數據操作,SCSI控制器相當於一塊小型CPU,有自

己的命令集和緩存 。要了解SCSI,必須先了解它的類型,以下是STA(SCSI Trade

Association,SCSI同業公會)的標准分類。

  SCSI的類型,注釋:

  (1)點到點傳輸的總線長度

  (2)SCSI、Ultra SCSI或Ultra2 SCSI均是可選項

  (3)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分差動)沒有定義它的速度,在12米以內都能

保持正常傳輸率。如果在總線內有一個設備設置成單終結,整個總線也會切換成單終結。

  (4)單終結沒有定義它的長度

  (5)HVD(High Voltage Differential,高分差動)沒有定義它的速度 (6)在Ultra2之后

,所有高速傳輸都是基於寬帶(Wide)模式。

  看到上述標准,是否覺得有點眼花繚亂,其實,對於一個新用戶來說,了解SCSI控制

器和數據線的類型比接口類型更重要。在SCSI總線中,控制器也算一個設備,

  即實際最大可連接設備數目 = 理論最大支持設備數目-1。

  接着是所有SCSI規格公用的幾個標准術語解釋:

  Single Ended(單終結):許多舊式設備都是單終結設備,它們限制於 SCSI-1協議的6

米長度。注意:此距離包括設備內部電纜的距離。

  Differential(分差動):SCSI總線和設備可借助它來沿長傳輸的距離,附加線的最大

長度為25米。缺點是與單終結設備不兼容。

  Fast SCSI:把第一代SCSI總線的速度從5MHz提高至10MHz,理論數據傳輸率也加倍到

10MB/秒。

  Ultra SCSI:把第一代SCSI總線的速度從5MHz提高至20MHz,理論數據傳輸率也加倍到

20MB/秒。 Wide SCSI:它依靠第二條數據電纜或68針數據線來增加總線的性能,數據位寬

為16或32 bits,把傳統SCSI的性能提升至2倍或4倍。

  Wide Ultra SCSI:利用68針數據線把總線性能提高到40MB/秒。

  僅靠上面的描述,我們仍然不能准確地判斷出一個SCSI總線的類型,必須同時了解它

的總線寬度、總線速度、數據線類型和附加命令集才能達到目的。

  二:SCSI連接器的類型

  SCSI連接器分為內置和外置兩種。

  內置數據線的外型和IDE數據線一樣,只是針數和規格稍有差別,主要用於連接光驅和

硬盤, 40針IDE線有40根導線,40針ATA66有80根導線,SCSI內置則分為50針、68針和80針

  至於SCSI外置數據線,就有以下幾種規格,它們的密度均不相同,千萬別弄錯了。

  Apple SCSI,共有25針,分為兩排,8位,常用於Mac機和舊式Sun工作站。

  Sun Microsystem的DD-50SA,共有50針,分為三排。

  SCSI-2 ,共有50針,分為兩排,8位。

  Centronics,共有50針,分為兩排,8位,有點像並行口,它可以連接的設備數目最多

  SCA,共有80針,分為兩排。

  SCSI-3和Wide SCSI-2,共有68針,分為兩排,16位。舊式DEC單終結SCSI使用68針高

密接口。

  三、SCSI ID和總線終結器

  相信許多SCSI用戶都有這種經歷,插上設備之后,操作系統怎樣也不認,后來檢查總

線,才發現是終結和ID沒有設置好。ID(identify)作為SCSI設備在SCSI總線的唯一識別符

,絕對不允許重復,可選范圍從0到15,SCSI主控制器通常占用id 7,即是說我們可以用在

設備上的ID號共有15個。總線終結器能告訴SCSI主控制器整條總線在何處終結,並發出一

個反射信號給控制器,必須在兩個物理終端作一個終結信號才能使用SCSI總線。常見的錯

誤是把終結設置在ID號最高或最低的地方,而不是設置在物理終端的SCSI設備上。其實,

SCSI設備總是以鏈形來連接的,按順序就能分辨出哪一個是終結設備。 終結的方式有三種

:自終結設備、物理總線終結器和自終結電纜。大多數新型SCSI設備都有自終結跳線,只

要把非終結設備的自終結跳線設置成OFF即可避免沖突問題;物理總線終結器是一種硬件接

頭,又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兩種,主動型使用電壓調整器來進行操作,被動型利用總線上

的能源信號來操作,被動型比主動型更為精確;自終結電纜可以代替物理總線終結器,也是

一種硬件,它的價格非常昂貴,常用於兩個主機連接同一個物理設備,如:兩個服務器存

取同一個物理SCSI硬盤。 通過檢查SCSI ID和總線終結器,我們可以找出大多數沖突現象

的解決方法,這是SCSI設備用戶必須重視的一點。

  四、IDE V.S. SCSI 在面對新SCSI用戶時,我最常聽到的一個疑問是:“究竟SCSI好

,還是IDE好?”。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它包括了性能、價格、易用性、擴展性多方面

因素。 從性能上說,SCSI當然要比IDE好,畢竟SCSI控制器上有一個相當於CPU的芯片,能

夠處理大部分工作,減輕了中央處理器的負擔(CPU占用率)。同一時間推出的硬盤中,SCSI

系產品的轉速、緩存容量和數據傳輸率均比IDE系高,要比速度,IDE怎樣也比不過SCSI。

在價格方面,SCSI是昂貴的代名詞,面向商業級應用,IDE則以低價格著稱,面向桌面式計

算機。 易用性:使用SCSI的過程中,常會發生SCSI ID和總線終結器設置錯誤,導致硬件

不能識別的故障,IDE設備僅有主、副之分,在同一數據線上只有兩個設備,只要分別設置

為Master和Slave就不會有沖突。 擴展性:能夠連接多達15個設備是SCSI的優點之一,而

標准PC的IDE接口,最多只能連接4個設備。 購買一樣產品之前,我們最主要的是考慮到自

己的需求,憑着這一點,很容易判斷出哪個產品較適合你,僅說“好”與“不好”沒有太

大意義。如果你用電腦來玩游戲機、看DVD、上網,IDE硬盤己能滿足你的應用,SCSI僅會

讓Quake 3增加幾幀,絕對划不來。若是用計算機來視頻捕捉、影像編輯等要求大量磁盤輸

入/輸出的工作,相信SCSI是你的上上之選,別為了省幾個金錢而買IDE哦,否則會得不償

失的。

  五、SCSI的未來 SCSI是一種不斷前進的技術,最近加入的規格有Fibre Channel SCSI

、IEEE 1394(Firewire,火線)和SCSI 3(160MB/秒),即將誕生的有SCSI 4(320MB/秒)和

SCSI 5(640MB/秒)。從SCSI 3開始,SCSI能按照需要快速地提高性能,並擁有近乎完美的

向后兼容性,保護了用戶的投資。 隨了速度的日益提升之外,SCSI也開始注重易用性,采

用CAM(Common Access Model,公共存取模型)在眾多SCSI命令集和程序調節之間加入了一

個控制層,使SCSI的編程更為方便。我堅信,科學的進步會把SCSI帶上一個又一個技術高

峰,未來的SCSI也一定會變得更便宜更好用。

 

 
  SCSI接口

 


 SCSI接口

 



 SCSI接口

 


  
 SCSI接口

 



  SCSI硬盤

 

 

 

*************************************************************** 
IDE、SCSI和SATA接口的硬盤各是什么年代的?
                       解決時間:2010-7-5 21:09

1984年底: Compaq開發出了IDE接口,至今,還有很多設備都在使用IDE接口。平常所說的IDE接口,也稱之為ATA接口。

 

SCSI最早是1979年由美國的Shugart公司(希捷公司前身)制訂的,在1986年獲得了ANSI(美國標准協會)的承認,目前SCSI接口的最大應用SCSI硬盤已經被SAS接口硬盤取代,這也是這2-3年內發生的事

 

SATA接口的歷史: 2001年,由Intel、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行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 而SATA 產品真正的普及也就是這3-4年的事! 

 

原文鏈接:IDE、SCSI、SATA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