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動車的原因
前段時間離職了,結束了20公里來回跑的上班旅途,新公司離家6公里左右心里老高興了。
入職前一天准備選擇一條上下班的最佳路徑,心想離家這么近,上下班舒服多了。於是從百度地圖上搜索一下從家到公司的
公交路線,“好坑啊!”。公司的位置夾在了地鐵1號線和四號線中間,坐地鐵不方便。
那坐公交呢?“也好坑!”,公司離家的直線距離近,但是公交車是繞道走的,而且上站點和下站點距離家和公司加起來有2公里的路。致命的是公交車容易堵車啊。
最后算了一下還不如騎車來的直接。
騎車一般的車速是7km/h, 就算騎的快一點到10km/h,6公里也是需要30多分鍾。碰上刮風下雨啥的一手撐傘一手騎車還要注意出來,紅綠燈暫停等車。也挺麻煩的。
最終決定買個電動車。
從什么途徑上買呢?
第一:從網上買,網上便宜些,但是質量不好說,同時買過來需要自己組裝。同是還有一個隱藏的坑:購買的車型是否滿足上牌標准,如果不滿足需要臨時改裝,等上牌后再改回來,包括車型,輪胎等。這些操作不是靠自己能搞定的。這個隱藏的坑也是我在這次上牌時了解到的。屬於“硬核”經驗。
第二:從實體店買,在互聯網的多次沖擊后其實現在的實體店價格與網店的價格相差已經不大了,而且購車體驗也不錯,同時可以到達老板的現場解說,使用指導,注意事項提醒等。在購買車時我會根據車型在網上搜索報價,如果相差在100元左右的話,我是傾向於在實體店買的
經過最后的考慮我選擇了在實體店買。
那買什么牌子呢?
是買質量好,售后服務有保障的品牌車呢還是買價格實惠,質量和售后有些不確定型的經濟型車呢?
最后我選擇了品牌車,如我之前想的,看了售后說明后心里很踏實。各種售后服務看了讓人心底踏實,同時贈送了1年的人車意外險,在一年內車被投了報案后廠家無條件賠一輛新的。
上牌的過程是這樣的
早上我8:30出發,到了電動車A店跟昨天的老板打了個招呼,他告訴了電動車B店的地址,我去開到B店進行電動車改裝(你猜的沒錯,老板有兩家店)。到店時9:11,我把身份證給B店老板娘,她在里面給我添加車險,店里的伙計在外面給電動車改裝,把后備箱拆掉換成了普通的扶手架。另外把原裝的小輪胎換了一對高點的大輪胎。
在他們換的時候,我收到了電動車公司發來的短信通知,我的1年人車保險已經添加成功,最大理賠5.2萬。心里由衷的感到真的的正規。
到了10:32我和店里的伙計一起去電動車上牌點去上牌。我手里帶着材料包括(身份證,電動車合格證,電動車購買發票,15元現金)。到了上牌點我們先去報名取號,今天上牌的人不多,前面有8個人。我們取完了號就在外面等着。
審查車輛的流程也挺簡單的,會用手筒往車里面照着看看車里面的組建是否符合規定,檢查輪胎是否符合規定,最后在圍繞着電動車走一圈看看外觀啥的(我也沒有鬧明白他重點看啥)看看是否符合規定。最后給車子拍照制作車票。
整個流程下來我們就用了20分鍾左右。很快就結束了。最后請陪我一塊上牌的伙計喝瓶水,雖然這是在他們點買車贈送的上牌服務,總是為自己辦事,也辛苦他了。
黃牌還是白牌?
電動車牌照分為黃牌和白牌。
白牌的使用時間短,一般3年,3年后就不能用了。
黃牌的時間時間沒有限制。
具體上黃牌和白牌是根據電動車性能來定的。性能好、質量好的上黃牌,相反就是上白牌。
在買車時,車子可以上什么牌老板會跟你講的。當然如果他主動講,你也可以主動問,一般都會告訴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