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英語: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位化,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標簽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出它們的具體位置。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類似自動化操控系統,同時通過收集這些小事的數據,最后可以聚集成大數據,包含重新設計道路以減少車禍、都市更新、災害預測與犯罪防治、流行病控制等等社會的重大改變。

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過 射頻識別( RFID)(RFID+互聯網)、紅外感應器、 全球定位系統、 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 識別、 定位、 跟蹤、 監控和 管理的一種網絡。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 互聯網”。

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將物聯網的定義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 計算機、 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實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環境以及狀態信息實時的實時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傳遞、處理、執行。廣義上說,當下涉及到 信息技術的應用,都可以納入物聯網的范疇。[2]

而在其著名的 科技融合體模型中,提出了物聯網是當下最接近該模型頂端的科技概念和應用。物聯網是一個基於 互聯網、傳統 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其具有:智能、先進、互聯的三個重要特征。

國際電信聯盟( ITU) 發布的ITU 互聯網報告,對物聯網做了如下定義:通過 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 RFID) 裝置、 紅外感應器、 全球定位系統和 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根據 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與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與人(Human to Human,H2H)之間的互連。但是與傳統互聯網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裝置與物品之間的連接,從而使得物品連接更加的簡化,而H2H是指人之間不依賴於PC而進行的互連。因為互聯網並沒有考慮到對於任何物品連接的問題,故我們使用物聯網來解決這個傳統意義上的問題。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連接物品的網絡,許多學者討論物聯網中,經常會引入一個 M2M的概念,可以解釋成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機器(Man to Machine)、機器 到機器從本質上而言,在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交互,大部分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

物聯網是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感 設備,實時采集任何需要 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絡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產業規模超過2600億元人民幣。構成物聯網產業五個層級的支撐層、感知層、傳輸層、平台層,以及應用層分別占物聯網產業規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參與廠商眾多,成為產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

產業分布上,國內物聯網產業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總體產業空間格局。其中,長三角地區產業規模位列四大區域之首。

與此同時物聯網的提出為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實現智慧城市的互聯互通協同共享,《 計算機學報》刊發的《物聯網體系結構與實現方法的比較研究》[3] 一文對其體系結構、實現方法進行了分析介紹。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