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NIO和IO區別和適用場景


NIO是為了彌補IO操作的不足而誕生的,NIO的一些新特性有:非阻塞I/O,選擇器,緩沖以及管道。管道(Channel),緩沖(Buffer) ,選擇器( Selector)是其主要特征。

 

概念解釋:

Channel——管道實際上就像傳統IO中的流,到任何目的地(或來自任何地方)的所有數據都必須通過一個 Channel 對象。一個 Buffer 實質上是一個容器對象。

Selector——選擇器用於監聽多個管道的事件,使用傳統的阻塞IO時我們可以方便的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進行讀寫,而使用非阻塞通道,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知道什么時候通道准備好了,選擇器正是為這個需要而誕生的。

NIO和傳統的IO有什么區別呢?

1,IO是面向流的,NIO是面向塊(緩沖區)的。

        IO面向流的操作一次一個字節地處理數據。一個輸入流產生一個字節的數據,一個輸出流消費一個字節的數據。,導致了數據的讀取和寫入效率不佳;

        NIO面向塊的操作在一步中產生或者消費一個數據塊。按塊處理數據比按(流式的)字節處理數據要快得多,同時數據讀取到一個它稍后處理的緩沖區,需要時可在緩沖區中前后移動。這就增加了處理過程中的靈活性。通俗來說,NIO采取了“預讀”的方式,當你讀取某一部分數據時,他就會猜測你下一步可能會讀取的數據而預先緩沖下來。

2,IO是阻塞的,NIO是非阻塞的。

        對於傳統的IO,當一個線程調用read() 或 write()時,該線程被阻塞,直到有一些數據被讀取,或數據完全寫入。該線程在此期間不能再干任何事情了。

        而對於NIO,使用一個線程發送讀取數據請求,沒有得到響應之前,線程是空閑的,此時線程可以去執行別的任務,而不是像IO中那樣只能等待響應完成。

3,NIO和IO適用場景

        NIO是為彌補傳統IO的不足而誕生的,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NIO也有缺點,因為NIO是面向緩沖區的操作,每一次的數據處理都是對緩沖區進行的,那么就會有一個問題,在數據處理之前必須要判斷緩沖區的數據是否完整或者已經讀取完畢,如果沒有,假設數據只讀取了一部分,那么對不完整的數據處理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每次數據處理之前都要檢測緩沖區數據。

那么NIO和IO各適用的場景是什么呢?

        如果需要管理同時打開的成千上萬個連接,這些連接每次只是發送少量的數據,例如聊天服務器,這時候用NIO處理數據可能是個很好的選擇。

        而如果只有少量的連接,而這些連接每次要發送大量的數據,這時候傳統的IO更合適。使用哪種處理數據,需要在數據的響應等待時間和檢查緩沖區數據的時間上作比較來權衡選擇。

4,通俗解釋

最后,對於NIO和傳統IO,有一個網友講的生動的例子:

以前的流總是堵塞的,一個線程只要對它進行操作,其它操作就會被堵塞,也就相當於水管沒有閥門,你伸手接水的時候,不管水到了沒有,你就都只能耗在接水(流)上。

nio的Channel的加入,相當於增加了水龍頭(有閥門),雖然一個時刻也只能接一個水管的水,但依賴輪換策略,在水量不大的時候,各個水管里流出來的水,都可以得到妥

善接納,這個關鍵之處就是增加了一個接水工,也就是Selector,他負責協調,也就是看哪根水管有水了的話,在當前水管的水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切換一下:臨時關上當前水龍頭,試着打開另一個水龍頭(看看有沒有水)。

當其他人需要用水的時候,不是直接去接水,而是事前提了一個水桶給接水工,這個水桶就是Buffer。也就是,其他人雖然也可能要等,但不會在現場等,而是回家等,可以做其它事去,水接滿了,接水工會通知他們。

這其實也是非常接近當前社會分工細化的現實,也是統分利用現有資源達到並發效果的一種很經濟的手段,而不是動不動就來個並行處理,雖然那樣是最簡單的,但也是最浪費資源的方式。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