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cc013b50102v4tp.html
問題提出:怎么進行界面測試?
分析:不管做什么,都講究投入和產出比,即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不管做什么,我們都希望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同樣做測試也一樣。
如何做到呢?這里采用了一種思想:分類測試-->動靜結合,先靜后動,循環交替。
靜態測試:非動即靜,這里“靜”-->對每個界面(窗口)進行觀察
動態測試:非靜即動,這里“動”-->對界面(窗口)進行操作。
動靜結合,先靜后動,循環交替:對每個界面(窗口)都采取先觀察界面再對界面操作的的原則,對每個界面測試都盡可能的同其它功能測試結合,減少 “測試冗余”->減少投入。
界面測試要點分類
1.易用性
易理解性
軟件相關屬性應該容易被用戶理解,比如功能按鈕的命名,一看名字就便知道按鈕用於做啥功能的。理想情況:用戶不用查閱軟件幫助文檔就能理解軟件
易學性
用戶容易學會使用軟件,比如windows平台,不用查看說明書也知道按F1就是現實幫助文檔。注意:軟件開發應遵守平台規范性,因為易學習性和很大一部分體現於規范性中,界面遵循規范化的程度越高,則易用性相應的就越好。
易操作性
用戶容易操作和控制軟件。(比如安裝簡單)
2.規范性
軟件開發通常都遵循規范性,在界面這塊尤為突出。如,在Windows為平台開發的軟件則以Windows平台為規范,在Mac蘋果平台開發則以蘋果平台為規范。可以說:界面遵循規范化的程度越高,則易用性相應的就越好。
3.合理性
屏幕對角線相交的位置是用戶直視的地方,正上方四分之一處為易吸引用戶注意力的位置,在放置窗體時要注意利用這兩個位置。
4.美觀與協調性
尺寸美學觀點:黃金分割比例
視覺美學觀點:顏色搭配適當
布局美學觀點:協調
5.數據准確性
6.獨特性
良好的獨特性不僅可以吸引客戶,還可以達到良好的廣告效果。
7.多窗口與系統資源
理論聯系實際-測試細節
1.易用性-易理解性
1. 元素描述以及其它相關描述要精簡易懂,望文知意。
2. 將完成相同或相近功能的元素(按鈕,下拉框,滾動條,文本編輯框,復選框,單選按鈕,列表框)用組框框選,並要有功能說明或標題。
3. 界面元素(如菜單元素)的圖標能直觀的代表要完成的操作。
2.易用性-易操作性
1. 容易安裝/注冊等
2. 常用功能要有快捷鍵(方式)的支持(如:分頁頁面間的快捷切常用組合Ctrl+Tab)
3. 界面某些元素(如復選框,文本輸入框,按鈕等)要支持鍵盤自動瀏覽按鈕功能,即按Tab鍵、回車鍵的自動切換功能,且Tab鍵順序合理(第一次Enter、Tab鍵,應該定位在首要輸入的和最重要信息的控件,2每次按Tab,Enter按一致的方向(順序)跳躍--目前流行總體從上到下,同行間從左到右的方式。)
4. 默認控件【一般是按鈕(確認按鈕/取消按鈕等)要支持Enter及選操作,即按Enter后自動執行默認按鈕對應操作
5. 可寫控制項檢測到非法輸入后應給出說明並能自動獲得焦點。
2.規范性
windows平台
1. 工具欄要求可以根據用戶的要求自己選擇定制。
2. 相同或相近功能的工具欄放在一起。
3. 工具欄中的每一個按鈕要有及時提示信息。
4. 工具欄的圖標能直觀的代表要完成的操作。
5. 系統常用的工具欄設置默認放置位置。
6. 工具欄太多時可以考慮使用工具箱。
7. 工具箱要具有可增減性,由用戶自己根據需求定制。
8. 工具箱的默認總寬度不要超過屏幕寬度的1/5。
9. 狀態條要能顯示用戶切實需要的信息,常用的有:
目前的操作、系統狀態、用戶位置、用戶信息、提示信息、錯誤信息等,如果某一操作需要的時間較長,還應該顯示進度條和進程提示。
10. 滾動條的長度要根據顯示信息的長度或寬度能及時變換,以利於用戶了解顯示信息的位置和百分比。
11. 狀態條的高度以放置五號字為宜,滾動條的寬度比狀態條的略窄。
12. 菜單和工具條要有清楚的界限;菜單要求凸出顯示,這樣在移走工具條時仍有立體感。
13. 菜單和狀態條中通常使用5號字體。工具條一般比菜單要寬,但不要寬的太多,否則看起來很不協調。
14. 右鍵快捷菜單采用與菜單相同的准則。
15. 快捷鍵,一般不自己創新,如F1總是幫助
菜單中常見組合
1):面向事務的組合有
Ctrl-D 刪除 ;Ctrl-F 尋找 ;Ctrl -H替換;Ctrl-I 插入 ;Ctrl-N 新記錄 ;Ctrl-S 保存 Ctrl-O 打開。
2):列表
Ctrl-R ,Ctrl-G定位;Ctrl-Tab下一分頁窗口或反序瀏覽同一頁面控件;。
3):編輯
Ctrl-A全選;Ctrl-C 拷貝;Ctrl-V 粘貼;Ctrl-X 剪切;Ctrl-Z撤消操作;Ctrl-Y恢復操作。
4):文件操作
Ctrl-P 打印;Ctrl-W 關閉。
5):系統菜單
Alt-A文件;Alt-E編輯;Alt-T工具;Alt-W窗口;Alt-H幫助。
6):MS Windows保留鍵
Ctrl-Esc 任務列表 ;Ctrl-F4 關閉窗口; Alt-F4 結束應用;Alt-Tab 下一應用 ;Enter 缺省按鈕/確認操作 ;Esc 取消按鈕/取消操作 ;Shift-F1 上下文相關幫助。
按鈕中:
可以根據系統需要而調節,以下只是常用的組合。
Alt-Y確定(是);Alt-C取消;Alt-N 否;Alt-D刪除;Alt-Q退出;Alt-A添加;Alt-E編輯;Alt-B瀏覽;Alt-R讀;Alt-W寫。
16. 菜單位置:菜單是界面上最重要的元素,菜單位置按照按功能來組織, 菜單通常采用“常用--主要--次要--工具--幫助”的位置排列,符合流行的Windows風格。
17. 下拉菜單要根據菜單選項的含義進行分組,並且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排列,用橫線隔開。
18. 菜單深度一般要求最多控制在三層以內,如果菜單選項較多,應該采用加長菜單的長度而減少深度的原則排列。
19. 一組菜單的使用有先后要求或有向導作用時,應該按先后次序排列。
20. 主菜單的寬度要接近,字數不應多於四個,每個菜單的字數能相同最好。
21. 主菜單數目不應太多,最好為單排布置。
22. 不可用元素[如工具欄按鈕]是否隨當前的操作加亮或變灰
23. 光標、處理指示器和識別指針是否隨操作恰當地改變?
3.合理性
1. 同一界面上的控件數最好不要超過10個,多於10個時可以考慮使用分頁界面顯示。
2. 選項數較少時使用選項框,相反使用下拉列表框
3. 界面空間較小時使用下拉框而不用選項框。
4. 父窗體或主窗體的中心位置應該在對角線焦點(附近)。
5. 子窗體位置應該在主窗體的左上角或正中。
6. 多個子窗體彈出時應該依次向右下方偏移,以顯示出窗體標題為宜。
7. 重要的命令按鈕與使用較頻繁的按鈕要放在界面上注目的位置。
8. 錯誤使用容易引起界面退出或關閉的按鈕不應該放在易點擊的位置。橫排開頭或最后與豎排最后為易點位置。
9. 與正在進行的操作無關的按鈕應該加以屏蔽(Windows中用灰色顯示,沒法使用該按鈕)。
10. 對可能造成數據無法恢復的操作必須提供確認信息,給用戶放棄選擇的機會。
11. 非法的輸入或操作應有足夠的提示說明。
12. 對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而引起錯誤的地方要有提示,讓用戶明白錯誤出處,避免形成無限期的等待。
13. 提示、警告、或錯誤說明應該清楚、明了、恰當。
14. 系統幫助,提供在線或者本地幫助文檔
15. 顯示多個窗口時,當前活動窗口的名稱是否被適當地表示
4.美觀與協調性
1. 窗體長寬接近黃金點比例,切忌長寬比例失調、或寬度超過長度。
2. 布局要合理,不宜過於密集,也不能過於空曠,合理的利用空間,且界面可以正常顯示,如文字不被截斷,元素之間不相互重疊。
3. 相同元素[如按鈕]大小基本相近,忌用太長的名稱,免得占用過多的界面位置。
4. 界面元素[如按鈕,字體(通常使用的字體中宋體9-12較為美觀)]和主窗體的大小要與界面的大小和空間要協調[如 放置完控件后界面不應有很大的空缺位置]。
5. 前景與背景色搭配合理協調,反差不宜太大,最好少用深色,如大紅、大綠等。常用色考慮使用Windows界面色調,如果使用其他顏色,主色調要柔和,具有親和力,堅決杜絕刺目的顏色。
6. 界面風格要保持一致,字的大小、顏色、字體要相同,除非是需要藝術處理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
7. 如果窗體支持最小化和最大化或放大時,窗體上的控件也要隨着窗體而縮放;切忌只放大窗體而忽略控件的縮放。
8. 對於含有按鈕的界面一般不應該支持縮放,即右上角只有關閉功能。
9. 通常父窗體支持縮放時,子窗體沒有必要縮放。
10. 如果能給用戶提供自定義界面風格則更好,由用戶自己選擇顏色、字體等。
5.數據准確性
1. 文字內容的正確性,文字包含圖片形式的文字,文本形式的文字,無錯別字[注:特別是幫助文檔,內容應該和系統配套一致,技術支持的聯系方式等,一定要准確無誤]。
2. 圖片內容的正確性,包含公司的logo圖標,幫助文檔中的截圖等
6.獨特性
1. 安裝界面上應有單位介紹或產品介紹,並有自己的圖標。
2. 主界面,最好是大多數界面上要有公司圖標。
3. 登錄界面上要有本產品的標志,同時包含公司圖標。
4. 幫助菜單的“關於”中應有版權和產品信息。
5. 公司的系列產品要保持一致的界面風格,如背景色、字體、菜單排列方式、圖標、安裝過程、按鈕用語等應該大體一致。
7.多窗口的應用與系統資源
1. 關閉所有窗體,系統退出后要釋放所占的所有系統資源 ,除非是需要后台運行的系統
2. 當被覆蓋並重調用后,窗口能否正確地再生
3. 同時打開多個窗口,窗口之間是否有影響
界面測試的時候結合實際情況,有所取舍,自我創新,怎么樣把上述細節融入於功能測試中,盡量減少“測試冗余”,我目前也不是有很好的想法,能想到的就是動靜結合了,先觀察,再操作。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