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在做需求調研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業務層面上的概念和術語。生硬的搬運概念很難做到舉一反三,最近看到了一前輩通過小故事把幾個相關聯的幾個概念解釋的很清晰和直白,我特此借鑒過來,自己重新擬了一個小故事,特此記錄。
故事
小路是一個在陝北山溝溝里面長大的農村娃。二十歲的那年,他們那里沒有下過一滴雨,庄家嚴重歉收,村子里很多人都跑到外面奔生計去了。聽說李大嬸說,他家毛二跑到了隔壁的河東省蹬三輪了,說那邊經濟好掙錢容易,小路聽聞后便搭上了火車投奔毛二了。
到了那邊后,先是效仿毛二買了一輛二手破三輪,用腳畫圓蹬出了第一桶金。辛苦一段時間后的小路,攢了些錢,漸漸的也發現蹬三輪沒意思,又累掙得又少,想換個行當做。
通過蹬三輪的經歷,他走遍了河東的每一個,發現這里麽撒子特色美食,倒是有很多來自其他地區的美食,像是葫臘湯、堅餅鍋子和美味竊膏等等。初中畢業的小路似乎從這里面看到了商機,他從小最愛吃涼皮了,家里面到處都有賣的,但是這里一家都沒有。
小路打算改行賣涼皮(產品),於是他便用蹬三輪攢下的錢,購置了鍋碗瓢盆,自己蒸涼皮做面筋,並對比另外的小吃葫臘湯的價格,為他的涼皮定價兩元一碗。
每天早上騎着三輪車沿街叫賣(銷售渠道)三輪加自己便是銷售終端,雖然口味純正,但是吃客不多。因為很多人養成了習慣,同等價位下,他們不大願意嘗試市場的新品—涼皮。
聰明的小路經過分析,果斷降價為一塊一碗,調價之后果然吃客漸漸多了起來,同時他也發現了同為小吃的葫臘湯,吃一碗只能墊肚但不能管飽。
精明的小路每天收攤回家后都會計算今天一天的營收狀況,一段時間的經營后發現他的涼皮一塊錢賣兩碗也有賺頭。
於是乎,眼光長遠的小路果斷的將原先跟葫臘湯一樣的小碗,全部換成了大碗,而且還是一元一碗,這一機智的變招,直接使大量的葫臘湯吃客流向了小趙的美味涼皮(價格策略調整)。
沒錯,小路這時已經打破了葫臘湯的小吃霸主地位,問鼎了河東小吃的冠軍位置。
一段時間的經營后,已經有了些積蓄的小路盤下了河東最繁華的商業區—銀錠商場里面的一個門面,取名為“回味香”(終端升級)。
其他人看到了小路刷刷掙錢,眼紅的不得了,紛紛跟風前來做涼皮生意,一時間小小的河東出現了數十家涼皮店面,還有好幾家公然山寨小趙的涼皮店,取名為“會味香”、“回喂香”,“回味想”等等。
小路看競爭對手的涼皮質量參差不齊,擔心會壞了河東涼皮的口碑,砸了自己的招牌,小路一看這生意有風險,連忙跑到工商局為自己的涼皮注冊了商標(品牌)。
有了競爭對手后,小路危機感驟增。每天想着就是怎么吸引更多的客戶,他回老家招來了兩個做涼皮的專家,雇了三個淳朴小妹當服務員(終端零售人員),同時投入資金設計了一個門面Logo—涼皮上有一個指南針(VI視覺識別系統),把店面裝潢換成陝北窯洞風格(SI企業終端形象識別),這立即就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最近河東地區新開了一個金磚路商業步行街,小路立刻嗅到了小吃市場真空的現狀,盤下了那里最好的一個門店,又開了一家“回味香”涼皮店(連鎖店)。
看着生意越來越好的“回味香”,小路決定不在由自己蒸涼皮和面筋了,他找了一個優質的涼皮原料生產商(供應鏈)。
每天凌晨他們都會派人將新鮮的涼皮和面筋送到“回味香”門店,這樣小趙便可以將心思放到改良調料配方上面(物流配送)。
有天毛二找到小趙,說他看准了河東留集中學的市場潛力,想着在那里也開一家“回味香”,涼皮的原材和配料全部由總部統一提供(加盟商)。
就這樣一個接着一個,小趙的“回味香”已經開到了學校、集市、工廠,每天凌晨他們都會派一輛面包車把當日的原材料和配料送到各個分店中(終端配送)。
后來早些年跑到里蒙鼓通過挖煤掙了不少錢的肖佬虎主動找上門來,說他所在的里蒙鼓市場前景廣闊,想着把“回味香”搬到里蒙鼓,讓他把里蒙鼓的市場交到他的手上(省代理商)。
肖佬虎常年在外面打拼結交了不少朋友,通過交際網發展他各個市里面朋友,使他們成為了他的線下(分銷商)。
幾年下來,小路的生意越來越好,為人善良的他會將賺來的一部分錢捐給慈善組織,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力量。
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