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存貨帳齡和呆滯料分析
通常庫存周轉率高,則帳齡低,存貨帳齡高將引起呆滯甚至廢料,比如有保質期的食品和葯品, 庫存賬齡超過保質期直接就是廢物,某家企業呆滯料竟然高達2億,對於利潤率低的企業絕對算得上致命打擊。不同企業不同物料定義的呆滯周期不同,那么ERP如何定義和計算呆滯料呢?比如AB類物料超過180天未動即呆滯,C類超過90天未使用即呆滯, ERP中的計算邏輯可以參考如下:
簡易型
a.先取物料的最后出入庫時間
b.輸入呆滯查詢時間或當前時間
c.兩者相減大於90天的即呆滯品,並顯示呆滯時間和呆滯數量。
現在,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到2008/12/01來看DZ1的呆滯情況,由於2008/11/11有消耗,則2008/12/01分析時認為DZ1無呆滯,實際上該料呆透了呆得可愛極了,1年下來總共才消耗了仨,呆滯了997個。
加強型
a.先取物料的最后入庫時間和當時數量
b.再查物料最后出庫時間和數量
c.兩者相減大於90天的即呆滯品, 並顯示呆滯時間和呆滯數量。
現在,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到2008/12/01來看DZ1的呆滯情況, 可以計算出呆滯997個和呆滯時間,但是實務中存貨是連續補充和消耗的,假設2008/10/10再次補收了某未清采購單的10個(以后再不采購了),根據此邏輯,假設無批次管理,將認為DZ1一點也不呆滯,實際上呆滯得很透徹。
批次型
接上例,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批次1,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 ,2008/10/10再次補收了某未清采購單的10個,批次2, 默認使用先進先出,則呆滯品為997, 2008/10/10的10個暫時不呆滯,慢慢變呆滯。
加強型和批次型的區別在於:
物料的收發是不斷持續的,無批次管理的物料你無法知道具體消耗的究竟是哪次采購入庫的物料,因此你無法准確判斷物料呆滯數量。簡單實例,物料A在過去三年中采購了250次,每次100個,過去三年到現在發料25次,每次250個,即使實物是按采購入庫先后存放,發放也大概是按先后入庫發料,如果ERP系統中無批次管理,除非你模擬批次,從最初的第一次入庫根據總消耗數扣除,一直扣除到最近的一次入庫,象本例歷史總消耗數為6250個,則采購第63次(63*100>25*250)就滿足消耗,后187再根據入庫時間計算呆滯,這種每次抓所有歷史業務的報表基本上是無法跑出數據的,本身邏輯思路就很呆滯,哪里還能計算出庫存的呆滯。如果使用批次,則只要首先查找出批次>0的再根據該批入庫時間簡單就能計算出帳齡判斷是否呆滯,當然,實現批次也有很多副作用。
第二篇
庫存賬齡
討論庫存賬齡分析的目的與后續的分析方法,為降低庫存提供實際的操作方法。
庫存賬齡與庫存周轉率
……提到庫存賬齡,就不得不說到庫存周轉率。庫存周轉率是在某特定的周期,銷售成本與存貨平均余額的比率。用以衡量一定時期內存貨資產的周轉速度,是反映企業的供應鏈的整體效率的績效指標之一,而且很多企業都把它作為整體經營業績的考核指標之一。而庫存賬齡是在某時間節點,某種或者某類存貨的庫存時間的加權平均值。很明顯,庫存周轉率越高,庫存賬齡越低,但是二者又不是反比關系(比較簡單的證明就是同樣的平均庫存,入庫時間的不同就會引起庫存賬齡很大的差異),所以雖然這二者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不能簡單的把庫存賬齡看成庫存周轉率的一個衍生指標來對待。
庫存賬齡分析的目的
……在庫存賬齡分析中,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庫存成本的控制。庫存賬齡在ERP系統內,應該可以查詢指定的時間點,各庫存存貨的庫存賬齡情況,即從入庫起在倉庫中放置了多久。與應收賬款的賬齡一樣,存貨的庫存賬齡越長,說明周轉越慢,占壓的資金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我們大家平常所說的呆滯料。對於呆滯料,應該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計划的源頭控制入手,才能最有效的降低無效的庫存,達到降低庫存總額的目的。呆滯料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不周轉的物料和周轉慢的物料,對於不周轉的物料,顯然除了上述工作外,還應該做相應的處理:比如代用或者變賣。
二、存貨跌價准備的計提。等同於應收賬款的壞賬計提,對於超齡的庫存,也應該做好存貨損失的准備,更真實的反映庫存的實際價值。
庫存賬齡的計算
……手工計算庫存賬齡是很困難的。在ERP系統中,庫存賬齡的計算相當方便。如果要計算某一倉庫或者全部存貨的庫存賬齡(雖然該數字可能沒有實際的意義),那么公式如下:
庫存賬齡=∑(批次入庫金額/統計時點庫存總額*批次入庫時間)。
下面我舉例一說明:
在2008年10月6日,存貨A的庫存為1000,系統自動搜索入庫單,得到如下入庫單:
入庫單號 日期 數量
NO.025 10月5日 入庫 200
NO.023 10月4日 入庫 300
NO.022 10月3日 入庫 300
NO.020 10月2日 入庫 400
NO.015 10月1日 入庫 100
系統默認先進先出的原則,從10月6日的入庫單倒推滿1000為止,也就是200(10月5日)+300(10月4日)+300(10月3日)+200(10月2日入庫的400只取值200即可)=1000.
那么:庫存賬齡=200*/1000*1+3000/100*2+300/1000*3+200/1000*4=0.2+0.6+0.9+0.8=2.5天
庫存賬齡還有另外一種報表方式,反映的是庫存賬齡的集中度,舉例二如下:
庫存30天以下的金額: 1000
庫存30天--90天的金額: 2000
庫存 90天--180天的金額: 1500
庫存 180天以上的金額: 500
庫存賬齡標准的設定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已經知道了庫存賬齡分析的目的,和庫存賬齡的計算方法,但是,在現實的管理中,如何知道某種存貨的庫存時間長了呢?如何定義呆滯料,標准是什么呢?
我下面介紹一下我個人的想法:
1、按照財務對存貨跌價准備的計提的期限設定。比如:財務規定超過180天,存貨跌價准備計提比例為2%;超過360天,存貨跌價准備計提比例為5%。那么結合庫存賬齡集中度的表格,對超過180天以上的物料應該立即處理,上面例二中超過180天的500就應該按照比例計提了。對於90天以上的物料應該額外關注。
2、按照公司制定的存貨周轉率設定庫存賬齡標准。舉例如下:
存貨周轉率設定為1次/月,那么庫存賬齡的平均值是0.5月,最大值不能超過1月。按照ABC分類,A類物料占存貨總額的80%,B類物料占存貨總額的15%,C類物料占存貨總額的5%。顯然,把所有的物料設置為同樣的周轉速率是不對的,對A類物料的額外關注,多訂貨,分批次,對於降低庫存總額是最有效的。那么:假定,B類物料的為2個月,C類物料的賬齡為4個月,在這個條件下,只有A類物料的賬齡不大於0.625月時才可以滿足要求:80%*0.625+15%*2.0+5%*4.0=1
3、 按照每種物料的經濟批量設定。也就是說,物料的存儲時間不應超過經濟批量的平均消耗時間。這種計算方式忽略了安全庫存對於庫存賬齡的影響,但是很明顯,只適用於在物料均勻比較消耗,標准方差很小的情況下。
4、參考采購提前期確定,物料的存儲時間不應超過采購的周期。顯然,這種方法比第3種更容易獲得參考值。
5、如果該物料有保質期,庫存賬齡超過保質期就是報廢了。那么結合ERP系統中的保質期和批次管理,該庫存賬齡的危險期必然要小於保質期。
以上的各種方法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物料,選擇使用。
后續的工作
……在物料管理工作中,庫存賬齡分析的方法,是發現庫存積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發現問題很重要,更重要的如何解決問題。
所以,在發現物料積壓的情況之后,一定要把發現的問題立項解決,完成一個PDCA的循環。當庫存降低后,更容易發現庫存的問題,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
1、對於發現積壓的物料,不能一概予以同樣的關注,因為管理也需要成本的。發動機周轉速度變慢,要比標准件積壓更可怕。
2、在庫存賬齡分析中,用金額表示比用數量表示,更直觀,更有效。
3、對於標准賬齡的設定,也是需要不斷修正的,因為提高庫存的周轉速度,降低無效庫存為最終目的。
4、 庫存賬齡分析是事后諸葛亮,是糾正方法,遠不如事先控制也就是預防有效。在這點上,與質量管理的原理是一樣的。
在處理庫齡時,需要注意的一個就是如何確定庫齡,就是每個物料的出生日期,一種是按照先進先出法,這種方式需要明確的就是是按照記賬日期還是系統維護日期,如果中間刪除一筆記錄該如何處理,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數據計算,解決的方式可以通過結賬的方式來防止過多的前期刪除導致重新計算,sap中就是采用的結賬后不許再做,對這種方式很有用,第二個就是按照一個批次的方式,直接取一個批次的最小值作為庫存的日期,這樣可以每次產生入庫時比對。
1\入庫日期的確認問題. 采用入庫單的日期,還是采用物品首次入庫的日期?
如果是入庫單的日期,則如果發生倉庫的調撥,退貨,庫存的盤盈.....等一系列入庫業務時,物料入庫日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並不能當成庫齡計算日期,而應該以該物料首次入庫的日期來計算庫齡.那么,首次入庫日期如何來確認?
2\如果采用流水帳的庫存入庫及出庫控制方式下,可以確定的每個入庫單都會對應一個或者多個出庫單,任何一個出庫單都可能從一個入庫單或者多個入庫單上出物品,並讓系統嚴格控制和跟蹤到相應的入庫單,此時入庫單上的數量可以表達為庫存數量=入庫數量-出庫單已經出庫的數量.那么庫齡的計算方式可以這么理解為
∑有庫存量的入庫單(入庫數量-已出庫數量)*(查詢截止日期-入庫日期)/庫存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