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狀地物調整
1、添加全覆蓋圖斑數據
2、添加線狀地物
3、添加地理圖斑
4、添加村界
5、剪裁自己村界的線狀地物得(地理處理/剪裁(輸入要素為線狀地物,剪裁要素為村界,輸出要素是得到的新層位置)

a、在新層里開始編輯(調整原有線狀地物,添加新的線狀地物)
b、將線調整到路和渠的中心,有畫線但沒有路或渠可以刪除,有路或渠但沒畫線的一定要添加,添加的路或渠一定要附上對應編碼(所有線在與其他線接頭處一定要頂到頭,在邊界處的線一定要畫出界外);

c、用測量工具准確測量每條路和渠的寬度(量取要精確,取寬度不同的多點取平均值,同一條路寬度差距過大時要斷開),然后將測量所得值的一半填寫在XXTBKD的字段里(用於后期線轉面使用),(所有路和渠的寬度大於等於2米才上圖,路寬大於8米一定給公路),(參考原地類圖斑,圖斑中已提的溝渠、公路、水工建築等,其內不再提線(除了橫穿其內的路);

d、為了辨別哪條線有沒有調整過,可以添加一個字段用於辨識(在停止編輯狀態下打開新層1的屬性表添加字段,然后打開新層1的屬性,點擊符號系統里的類別唯一值,選擇添加的字段,然后添加所有值確定即可)



e、添加新的線狀地物可以用平行復制,保證所畫線在路或渠在中心(先將線畫到路和渠的邊緣,再用平行復制將其復制到路和渠的中心);

f、可以將需要標注的字段標注在對應線上打開對應圖層屬性,點擊標注,勾選標注此圖層的要素,選擇對應字段(要標注多個字段時,點擊表達式選擇對應字段追加即可))


二、線轉面
用地理處理里的緩沖區得到新層2(輸入要素為做好的新層1,輸出要素是得到線轉面得到的新層2位置,距離選字段一項(新層1中填寫的XXTBKD字段),末端類型選FLAT(直角),其他保持不變)

生成面后進行編輯,通過編輯器里的整形與剪裁工具,使路與路相交要讓主路保持貫通;渠與渠相交要讓主渠保持貫通;路與渠相交要保證路貫通;保證面之間無壓蓋、無縫隙等

三、線狀地物面化后融入地類圖斑以及碎小面的處理
1、剪裁出自己村界內的地理圖斑(DLTB);
2、用DLTB擦除面(分析,疊加,擦除)生成新層3;


3、打開新層2的屬性表,對字段XXTBKD進行乘2處理;


4、復制新層2到新層3里

5、使用高級編輯里的拆分多部件要素對未在一起的面進行打散;

6、在新層3里添加一個字段用於表示面積,並計算出面積;



7、對字段mj進行升序排列后,將面積小於200平方米的小碎面合並到與其相鄰的面里(合並工具在編輯器里);

8、將新層1與新層3置於同一文件夾一起進行編輯,將新層1中畫的線偏離路或渠中心較明顯的進行調整,檢查新層3中的每一個面,有小銳角、有覆蓋、有縫隙等毛病的要調整,線與面的屬性用錯誤的要進行修改等
9、拓撲檢查:
a、打開目錄,然后指定某一文件夾新建一個個人地理數據庫SQL,在SQL在新建要素數據集newS(數據集命名首字符必須是英文,后續可以直接下一步到完成,也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b、在數據集newS右鍵單擊導入要素類(單個),輸入要素為要驗證的圖層,輸出要素類為新的到圖層


c、在數據集newS右鍵單擊新建拓撲,添加拓撲規則


d、將生成的拓撲規則newS_Topology拉入內容列表,有錯誤的地方就會自動標示,之后在出錯的地方進行修整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