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建質量的內容建設
我理解的內件質量,包括這六個步驟:代碼掃描、自動打包、開發自測、冒煙功能/接口測試、代碼覆蓋率、代碼審核。
代碼掃描
對開發提交的代碼,根據定義的掃描規則,進行代碼的規則等方面的掃描。(這個過程,需要用戶自定義掃描的對象、對於誤判情況的反饋、掃描出的問題的解決等等)
自動打包
打包后,將新包提交給測試,測試進行測試等操作。但是如果打包的時長太長,而且不管改動大小都要打整個包,因此出個新包比較困難。最方便的方法是:每個模塊都能支持打小包(類似打KB包)、提供一鍵安裝腳本(安裝的過程要比KB包簡單)。自動化實現了打、安裝小包,就可以隨時跑單測/接口測試用例、功能用例,快速驗證改動是否正確。最好既支持打完整的安裝包,也支持按需打小包。
開發自測
開發自測(單元測試、接口測試等形式)是內建質量改進活動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效果最明顯的一步。
冒煙/接口/功能測試
接口/功能自動化測試,最終達成的效果是:可單獨構建執行,也可由開發人員的工作流調用執行。
冒煙測試的內容可以是接口/功能自動化測試中的BVT用例,可保證最基本功能的驗證。
代碼覆蓋率
代碼覆蓋率可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哪些代碼邏輯沒有被測試到,可作為確定測試范圍的一個參考。
代碼覆蓋率數據,可側面反應開發自測的效果。當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代碼覆蓋率數字。
代碼審核
代碼Review是具有人為主觀性的,要做出效果,必須滿足:
- 高要求的審核者
- 審核者的時間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