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34—中介效應分析與調節效應分析


PS:如您使用了本貼內容並用於研究,請引用該文章 "Reduced hippocampal volum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verbal memory and negative symptoms in treatment-naive first-episode adolescent-onset schizophrenia"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aa092),謝謝您!

一、中介效應分析

   1)中介效應分析模型和概念:

       

        模型來自文獻:中介效應分析: 原理、程序、方法及其應用(作者:陳瑞)

        請參考鏈接: https://wenku.baidu.com/view/886e80cb7375a417876f8f3b.html?rec_flag=default&sxts=1541685975300;

                           https://wenku.baidu.com/view/cf3a7ad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f.html;

   2)如何計算中介分析:(前提是要安裝好SPSS軟件)

         基於該模型計算中介分析:

          

 

        ① SPSS實例:檢驗中介效應的操作方法

             首先檢驗第一個方程,方程形式如下:

            

            檢驗過程是使用線性回歸::::::打開線性回歸的對話框

           

            然后再放入X和Y,如圖:

            

         檢驗第二個方程,方程形式如下:

            

         接着還是使用線性回歸,我們放入M和X,如下圖:

        

        接着檢驗第三個方程,方程形式如下:

       

       操作方法如下:

         

       點擊ok按鈕可以進行參數的估計,然后得到下面圖:

      

          

            

       ② SPSS代碼實例:

           打開spss安裝process插件:(下載地址: http://www.processmacro.org/download.html)

            

          

        

       點擊OK之后,插件導入成功;

      接下來,進行數據分析

         選擇"Analysis" -----> "regression" -----> "PROCESS"; 

        

     如下圖,加載好數據,點擊OK即可:

     

     結果:

    

PS: 在用代碼計算中介時,展示的結果中沒有X與Y的總效應(也就是C), 需要另外計算(比如:用matlab中的函數:[C,P] = corr(X,Y))

參考鏈接:http://www.quantpsy.org/sobel/sobel.htm;http://davidakenny.net/cm/mediate.htm;http://www.nrhpsych.com/mediation/logmed.html;http://www.afhayes.com/spss-sas-and-mplus-macros-and-code.html

參考文獻:中介效應分析: 原理、程序、方法及其應用(作者:陳瑞);

過程英文描述參考改文獻: The neural basis of theory of mind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functioning and social anhedonia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二、 調節效應分析

   1)調節效應分析定義:

調節作用是研究X對Y的影響時,是否會受到調節變量Z的干擾;比如開車速度(X)會對車禍可能性(Y)產生影響,這種影響關系受到是否喝酒(Z)的干擾,即喝酒時的影響幅度,與不喝酒時的影響幅度 是否有着明顯的不一樣。

   2)如何計算中介分析:

第1步:識別X和M的數據類別,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調節作用在進行具體研究時需要對應使用研究方法去實現;調節作用分析時,Y一定是定量數據。通常情況下X均為定量數據(比如開車速度),調節變量Z可以為分類數據(比如是否喝酒),也可以是定量數據(比如喝酒多少)。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調節作用

第2步:調節作用檢驗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調節作用

    • 調節作用通常是使用分層回歸進行研究,如果X和Z均為分類數據,則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通常是雙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研究。針對上圖,需要說明如下:
    • 如果X或者Z也或者Y由多項表示,通常需要先計算對應項的平均值生成得到新列(SPSSAU生成變量功能)
    • 如果X或者Z是分類數據,並且使用分層回歸,則需要對X進行虛擬變量處理(啞變量處理)
    • 對X或者Z進行標准化處理,也可以進行中心化處理均可
    • Y並不需要進行標准化或者中心化處理(處理也可以)
    • 交互項是指兩項相乘的意思,記住交互項不能再次進行標准化或中心化
    • R平方變化顯著的判斷,是看△F 值是否呈現出顯著性,如果顯著則說明R平方變化顯著
    • R平方變化顯著,正常情況下交互項也會出現顯著。如果說R平方變化顯著,但交互項並不顯著,建議以沒有調節作用作為最終結論;如果交互項顯著,R平方變化顯著,建議以有調節作用作為最終結論。

第3步:SPSAU進行分析

用戶判斷好數據類型后,直接按照上圖流程,在SPSSAU中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即可。具體分析流程可參考鏈接頁面:https://spssau.com/front/spssau/helps/otherdocuments/moderator.html

 

三、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區別:

解釋一:(來自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520004/answer/180233872)

要區分中介作用調節作用,就必須提到中介變量調節變量

1 中介變量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發生影響的中介

1.1中介變量和中介效應圖解

圖中,X是自變量,Y是因變量,M是中介變量(mediator)。c是X對Y的總效應,a、b是經過中介變量M的中介效應,或者反過來說,中介變量M在X和Y之間起到了一個中介作用。c'是直接效應。

2.調節變量是用來解釋自變量在何種條件下會影響因變量的。也就是說,當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大小正負方向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時,這個其他因素就是所謂調節變量

2.1調節變量和調節效應圖解


圖中,X是自變量,Y是因變量,M是調節變量(moderator)。在自變量X對因變量Y起作用的過程中,受到了調節變量M的影響。具體是怎樣的影響由函數f(X,M)來表示。例如,最簡單的調節模型中,f(X,M)被設為aX+bM+cXM,即得Y=aX+bM+cMX+e。這樣一來,式子里的cMX項中的cM可以看作X與Y之間的一個系數。於是,我們就把c稱為調節變量M的調節效應,或者反過來說,調節變量M在X和Y之間起到了一個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盧謝峰 韓立敏《中介變量、調節變量與協變量——概念、統計檢驗及其比較》

解釋二:(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520004/answer/253758211)

關注這個問題有一段時間了,自己來個非專業、類比式的回答。
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討論的就是“如何”的問題。
問:警察是如何抓住小偷的?

答:有一輛車才能追上小偷並把他抓起來。那么這輛車就是一個中介變量。
中介變量討論的是,自變量(警察)通過什么影響因變量(抓住小偷),即警察通過利用交通工具來抓住小偷。並且,中介變量並不是唯一的,可能有很多,比如,也可能是通過“電棍”(武力),“策略”(智力)來抓住小偷的。那就看做實驗前的假設了。
而調節變量討論的則是中介變量在何種情況下起作用,起多大作用。
進一步舉例子,就是:有一輛車就可以抓住小偷嗎?

那么就可以分情況討論了:假設調節變量是汽車性能,則汽車速度比小偷慢的時候抓不住,比小偷快的情況下能抓住;或者汽車速度是50km/h的情況下需要10分鍾抓住小偷,汽車速度是40km/h的情況下需要15分鍾才能抓住小偷,警察弄反方向,還有可能離小偷越來越遠…
所以,調節變量就是對中介變量起到調節作用的變量。它決定了中介變量在自變量影響因變量的方向與程度。

解釋三:(來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106782

在當前學術研究中,會經常遇到中介作用和調節作用,但很多小伙伴還搞不清楚什么是中介效應、什么是調節效應?以及如何區分兩者?

那么閑話少敘下面就來為大家一一講解。

1明確概念

中介效應或者調節效應並非分析方法,而是一種關系的描述,研究人員需要結合不同的數據分析方法對兩種關系進行分析。

中介效應

中介作用是研究X對Y的影響時,是否會先通過中介變量M,再去影響Y;即是否有X->M->Y這樣的關系,如果存在此種關系,則說明具有中介效應。比如工作滿意度(X)會影響到創新氛圍(M),再影響最終工作績效(Y),此時創新氛圍就成為了這一因果鏈當中的中介變量。

調節作用

調節作用是研究X對Y的影響時,是否會受到調節變量Z的干擾;比如開車速度(X)會對車禍可能性(Y)產生影響,這種影響關系受到是否喝酒(Z)的干擾,即喝酒時的影響幅度,與不喝酒時的影響幅度 是否有着明顯的不一樣。

2研究步驟

2.1中介效應

中介作用的分析較為復雜,共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1步:確認數據,確保正確分析。

中介作用在進行具體研究時需要對應使用研究方法(分層回歸)去實現;中介作用分析時,Y一定是定量數據。X也是定量數據,中介變量M也是定量數據。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中介作用

第2步:中介作用檢驗

檢驗中介效應是否存在,其實就是檢驗X到M,M到Y的路徑是否同時具有有顯著性意義。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共分為3個模型。針對上圖,需要說明如下:

    • 模型1:自變量X和因變量(Y)的回歸分析
    • 模型2:自變量X,中介變量(M)和因變量(Y)的回歸分析
    • 模型3:自變量X和中介變量(M)的回歸分析
    • 模型1和模型2的區別在於,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中介變量(M),因而模型1到模型2這兩個模型應該使用分層回歸分析(第一層放入X,第二層放入M)。

在理解了中介分析的原理之后,接着按照中介作用分析的步驟進行,如下圖: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中介作用

第1步是數據標准化處理(對X,M,Y需要分別進行標准化處理,有時也使用中心化處理)(SPSSAU用戶使用“生成變量”功能)

第2步和第3步是進行分層回歸完成(分層1放入X,分層2放入M)

第4步單獨進行模型3,即X對M的影響(使用回歸分析或分層回歸均可,分層回歸只有分層1時事實上就是回歸分析)

最后第5步進行中介作用檢驗。

檢驗圖如下: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中介作用
    • a代表X對M的回歸系數;
    • b代表M對Y的回歸系數;
    • c代表X對Y的回歸系數(模型1中);
    • c’代表X對Y的回歸系數(模型3中)。

第3步:SPSAU進行分析

用戶可以直接按照上圖流程在SPSSAU中進行分析,生成結果。具體分析步驟可參考鏈接頁面:https://spssau.com/front/spssau/helps/otherdocuments/mediator.html


2.2調節效應

第1步:識別X和M的數據類別,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調節作用在進行具體研究時需要對應使用研究方法去實現;調節作用分析時,Y一定是定量數據。通常情況下X均為定量數據(比如開車速度),調節變量Z可以為分類數據(比如是否喝酒),也可以是定量數據(比如喝酒多少)。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調節作用

第2步:調節作用檢驗

資料來源:SPSSAU幫助手冊-調節作用
    • 調節作用通常是使用分層回歸進行研究,如果X和Z均為分類數據,則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通常是雙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研究。針對上圖,需要說明如下:
    • 如果X或者Z也或者Y由多項表示,通常需要先計算對應項的平均值生成得到新列(SPSSAU生成變量功能)
    • 如果X或者Z是分類數據,並且使用分層回歸,則需要對X進行虛擬變量處理(啞變量處理)
    • 對X或者Z進行標准化處理,也可以進行中心化處理均可
    • Y並不需要進行標准化或者中心化處理(處理也可以)
    • 交互項是指兩項相乘的意思,記住交互項不能再次進行標准化或中心化
    • R平方變化顯著的判斷,是看△F 值是否呈現出顯著性,如果顯著則說明R平方變化顯著
    • R平方變化顯著,正常情況下交互項也會出現顯著。如果說R平方變化顯著,但交互項並不顯著,建議以沒有調節作用作為最終結論;如果交互項顯著,R平方變化顯著,建議以有調節作用作為最終結論。

第3步:SPSAU進行分析

用戶判斷好數據類型后,直接按照上圖流程,在SPSSAU中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即可。具體分析流程可參考鏈接頁面:https://spssau.com/front/spssau/helps/otherdocuments/moderator.html

相關學習資料:

為大家提供上述分析方法的相關學習資料,包括中介作用、調節作用以及分析過程所需的生成變量和分層回歸:

SPSS在線_SPSSAU_生成變量http://spssau.com/front/spssau/helps/dataprocessing/generatevariable.html

       SPSS在線_SPSSAU_中介作用 http://spssau.com/front/spssau/helps/otherdocuments/mediator.html
       請參考鏈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0f00762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7.html

參考文獻: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 (http://218.4.189.15:8090/download/27b933d6-c84f-4edd-b251-60cba08a843c.pdf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