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實現及哈希沖突


 

原文: https://www.cnblogs.com/peizhe123/p/5790252.html

 

   HashMap 采用一種所謂的“Hash 算法”來決定每個元素的存儲位置。當程序執行 map.put(String,Obect)方法 時,系統將調用String的 hashCode() 方法得到其 hashCode 值——每個 Java 對象都有 hashCode() 方法,都可通過該方法獲得它的 hashCode 值。得到這個對象的 hashCode 值之后,系統會根據該 hashCode 值來決定該元素的存儲位置。源碼如下:

Java代碼   收藏代碼
  1.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2.         if (key == null)  
  3.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4.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5.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6.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7.             Object k;  
  8.             //判斷當前確定的索引位置是否存在相同hashcode和相同key的元素,如果存在相同的hashcode和相同的key的元素,那么新值覆蓋原來的舊值,並返回舊值。  
  9.             //如果存在相同的hashcode,那么他們確定的索引位置就相同,這時判斷他們的key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這時就是產生了hash沖突。  
  10.             //Hash沖突后,那么HashMap的單個bucket里存儲的不是一個 Entry,而是一個 Entry 鏈。  
  11.             //系統只能必須按順序遍歷每個 Entry,直到找到想搜索的 Entry 為止——如果恰好要搜索的 Entry 位於該 Entry 鏈的最末端(該 Entry 是最早放入該 bucket 中),  
  12.             //那系統必須循環到最后才能找到該元素。  
  13.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14.                 V oldValue = e.value;  
  15.                 e.value = value;  
  16.                 return oldValue;  
  17.             }  
  18.         }  
  19.         modCount++;  
  20.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21.         return null;  
  22.     }  
  23.    

       上面程序中用到了一個重要的內部接口:Map.Entry,每個 Map.Entry 其實就是一個 key-value 對。從上面程序中可以看出:當系統決定存儲 HashMap 中的 key-value 對時,完全沒有考慮 Entry 中的 value,僅僅只是根據 key 來計算並決定每個 Entry 的存儲位置。這也說明了前面的結論:我們完全可以把 Map 集合中的 value 當成 key 的附屬,當系統決定了 key 的存儲位置之后,value 隨之保存在那里即可.HashMap程序經過我改造,我故意的構造出了hash沖突現象,因為HashMap的初始大小16,但是我在hashmap里面放了超過16個元素,並且我屏蔽了它的resize()方法。不讓它去擴容。這時HashMap的底層數組Entry[]   table結構如下: 

   

       Hashmap里面的bucket出現了單鏈表的形式,散列表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散列值的沖突問題,通常是兩種方法:鏈表法和開放地址法。鏈表法就是將相同hash值的對象組織成一個鏈表放在hash值對應的槽位;開放地址法是通過一個探測算法,當某個槽位已經被占據的情況下繼續查找下一個可以使用的槽位。java.util.HashMap采用的鏈表法的方式,鏈表是單向鏈表。形成單鏈表的核心代碼如下:

 

Java代碼   收藏代碼
  1.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2.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3.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4.     if (size++ >= threshold)  
  5.         resize(2 * table.length);  
  6. bsp;  

     上面方法的代碼很簡單,但其中包含了一個設計:系統總是將新添加的 Entry 對象放入 table 數組的 bucketIndex 索引處——如果 bucketIndex 索引處已經有了一個 Entry 對象,那新添加的 Entry 對象指向原有的 Entry 對象(產生一個 Entry 鏈),如果 bucketIndex 索引處沒有 Entry 對象,也就是上面程序代碼的 e 變量是 null,也就是新放入的 Entry 對象指向 null,也就是沒有產生 Entry 鏈。

       HashMap里面沒有出現hash沖突時,沒有形成單鏈表時,hashmap查找元素很快,get()方法能夠直接定位到元素,但是出現單鏈表后,單個bucket 里存儲的不是一個 Entry,而是一個 Entry 鏈,系統只能必須按順序遍歷每個 Entry,直到找到想搜索的 Entry 為止——如果恰好要搜索的 Entry 位於該 Entry 鏈的最末端(該 Entry 是最早放入該 bucket 中),那系統必須循環到最后才能找到該元素。

       當創建 HashMap 時,有一個默認的負載因子(load factor),其默認值為 0.75,這是時間和空間成本上一種折衷:增大負載因子可以減少 Hash 表(就是那個 Entry 數組)所占用的內存空間,但會增加查詢數據的時間開銷,而查詢是最頻繁的的操作(HashMap 的 get() 與 put() 方法都要用到查詢);減小負載因子會提高數據查詢的性能,但會增加 Hash 表所占用的內存空間。

一、HashMap概述

  HashMap基於哈希表的 Map 接口的實現。此實現提供所有可選的映射操作,並允許使用 null 值和 null 鍵。(除了不同步和允許使用 null 之外,HashMap 類與 Hashtable 大致相同。)此類不保證映射的順序,特別是它不保證該順序恆久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HashMap不是線程安全的,如果想要線程安全的HashMap,可以通過Collections類的靜態方法synchronizedMap獲得線程安全的HashMap。

 Map map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二、HashMap的數據結構

  HashMap的底層主要是基於數組和鏈表來實現的,它之所以有相當快的查詢速度主要是因為它是通過計算散列碼來決定存儲的位置。HashMap中主要是通過key的hashCode來計算hash值的,只要hashCode相同,計算出來的hash值就一樣。如果存儲的對象對多了,就有可能不同的對象所算出來的hash值是相同的,這就出現了所謂的hash沖突。學過數據結構的同學都知道,解決hash沖突的方法有很多,HashMap底層是通過鏈表來解決hash沖突的。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