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marketcap前20之cardano卡爾達諾(ADA艾達幣)


1、

在開始講述cardano前,我先說說自己在coinmarketcap前20系列的“學習方法”。

最初,我把前20做了一個簡單表格,不做任何功課的基礎上,記錄自己對它們的簡要認識。

然后,我開始逐個了解它們。

我是每次准備日更時,才開始選擇今天研究哪個項目。如何選擇即將要了解的項目呢?看心情,大致規律是,看着哪個名字眼熟但項目功能又陌生,就先了解哪個。

定了當天項目后,就開始Google項目名稱關鍵詞。打開多篇文章,快速掃讀。掃讀的過程中,我會把重要的信息點順手摘錄。

大致上掃讀十幾篇就差不離能了解該項目了。即便你想讀很多篇,也不太現實;很多項目的中文版的優質解讀文章,數量有限;掃讀十幾篇后就會顯著發現,更多文章都是互相摘錄,和之前的文章相似度極高。我側重於偏功能、技術實現類的文章。

掃讀完畢,簡單梳理下頭腦中形成的初步印象,然后開始文字整理&輸出,用來形成自己對該項目的認識。

2、

Cardano 主要負責人 Charles Hoskinson(原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開發負責人是比特股始創者、以太坊前 CEO 數學家Charles Hoskinson

Charles Hoskinson 這名字太耳熟了。畢竟2017年7月12日那場音頻直播,我聽過N遍。他最初是比特幣的布道者,把很多比特幣送了出去,后來和BM創建比特股項目,還邀請笑來參與投資;比特股項目上和BM鬧掰后,就去和V神做了ETH項目。看來后面離開ETH,在2015年開始了Cardano,似乎可以進一步挖一下ETH在2015年那個時期的開發進展與市場共識。

image

這里要提一嘴,coinmarketcap 前20中還有1個項目的創始人,是Ripple曾經的合伙人。一個有意思、可以仔細琢磨的細節。

3、

項目定位的是技術上的改良派,對於比特幣和現有平台的技術改良

區塊鏈3.0路在何方?詳解ADA,ONT,EOS,AE四大新生代公鏈對比

比特幣補丁—Cardano(ADA艾達幣)

從項目定位來說:技術改良派,比特幣和以太坊補丁,和其它幾大公鏈爭當“區塊鏈3.0”。

改良派這個說法,倒是概括的非常准。

但以上標簽,不知是項目方驅動,還是社區自發形成的認識……直白講,“補丁”這個標簽,從營銷角度,很失敗。不過從持幣和交易數據上來說,主要支持者在日本,國人持幣較少。故而中文內容在這方面不太考究也能理解。

至於為什么日本支持者眾多,可能與負責Cardano的生態布局的EMURG總部在日本有關。

4、

Charles Hoskinson 作為區塊鏈行業非常早期的前輩,為什么會做這樣的一個項目,有着怎樣的出發點呢?

Google一下cardano這個關鍵詞,首頁僅有一篇中文的文章《第三代加密幣 Cardano(ADA) 要做什么?》翻譯油管上的視頻IOHK | Cardano whiteboard; overview with Charles Hoskinson給出了這個答案。

首先,我們看看Charles對於區塊鏈的三代是如何划分的,以及每一代解決了什么難題:

Charles 認為第一代加密幣是比特幣。比特幣要解決的問題是當兩個人發生交易時,需要向一個中心化組織進行驗證的問題。

但是問題是,交易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個人向另一個轉賬這么簡單,背后往往會有一個故事。比如說,一個人可能會要求另一個人幫他做一件事,之后他才會向這個人支付一筆金錢。而這就是合約。

所以第二代加密幣以太坊出現了。以太坊將圖靈完備編程語言引入到區塊鏈當中,使得我們可以通過編程語言來實現我們需要做的合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智能合約。

但我們能留意到,比特幣、以太坊這些區塊鏈,它們並不能規模化(Scalable)。以及,目前的加密幣,它們往往還會因為意見的分歧而出現分叉,比如比特幣與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又或者以太坊與以太坊經典(Ethereum Classic)。並且,它們還有可持續發展性的問題,當 ICO、風投的錢用完了,那誰還會來發展這個區塊鏈?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經意識到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一大脈絡,就是突破性能,實現大規模商用。Charles在區塊鏈核心問題上,是如何理解的呢?

目前的加密幣都有可規模化性(Scalability)、可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和可持續發展性(Sustainability)的問題。

當然,上面3個專有名詞無需記憶,知道意思就行了。且從優先級上來說,這三個要素,越靠前越重要。用我自己的語言,解釋下這3個名詞吧:

可規模化性(Scalability):突破性能,實現大規模商用。

可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連接各區塊鏈網絡,打破孤島,實現“互聯”。——這方面mixin白皮書講的很好,還有一個視頻。

可持續發展性(Sustainability):特指經濟模型,解決錢燒完了從哪兒來錢這個問題。——這方面我倒是對PRESSone的設計和做法充滿期待。

后2個特性,我比較少見人提起。目前,絕大部分項目共同的大魔王,就是可規模化性(Scalability)了。且看Charles Hoskinson又是如何拆解這個問題的。

可規模化性(Scalability),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TPS、網絡帶寬以及數據量。

TPS這個概念大家都不陌生。畢竟國人很熟悉的EOS,讓TPS這個指標萬眾矚目。但我看了下面這段后,非常意外的是:這不是MIXIN基於aBFT共識的DAG系統所具備的TPS無限的特性嗎,怎么POS機制也有這個效果??

Cardano 的團隊研究了一種被命名為 Ouroboros 的算法,這是一種可證明安全的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簡稱 PoS)協議。這個算法解決了交易量有上限的問題,當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加入到這個區塊鏈當中,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可以使用,所以說當 Ouroboros 算法完成后,TPS 將會是無限的。

第二個因素,網絡帶寬,特別強調一下它不是你家的帶寬,而是指Cardano 網絡的帶寬。不過再看技術實現,單從下面幾句話,我完全雲里霧中。或許直接去看一遍油管的白板展示,能幫助理解。

網絡帶寬指的是進行交易時所攜帶的數據在進行網絡通信時所需要的網絡資源。當這個區塊鏈的規模越來越大時,我們所需要的網絡帶寬也將會越來越多,實際上我們不可能做到每個區塊鏈的節點都做到支撐所有節點之間進行的所有通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Cardano 采用了 RINA。RINA,遞歸網絡架構(Recursive InterNetwork Architecture)。我對這個架構並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只能粗略地說說。它應該是一種類似於 TCP/IP 的架構,它可以非常自然地讓節點之間的通訊就像進程間通訊(IPC)一樣,使得我們能夠很自然地進行規模化的通訊。

第三個因素,數據量特指鏈上數據的存儲總量。要記得,區塊鏈技術號稱不可篡改的數據庫技術,所以理論上鏈上數據量是只增不減的。我在初步了解上個項目時,看到數據修建的做法還觸發了“鄙視鏈”……

我們會需要一些像修剪(Pruning)、訂閱(Subscription)和壓縮(Compression)等的這些技術,使得每個用戶大體上都只需要保存他們必須保存的數據。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分區(Partitioning)的概念,意思就是用戶實際上不具有所有節點的數據,而是保存區塊鏈其中一個塊(chunk)的數據。

在壓縮技術上,Cardano 還會涉及到側鏈(SideChain)技術。通過側鏈,我們可以使得那些非常小的數據塊以雙向綁定的形式連接到一起,使得它們具有高級別的安全性和正確性。

5、

初步了解Cardano 后,我產生的印象是:這個項目想要解決所有的問題,且解決的辦法打個比方接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說Charles Hoskinson 確實挺強,但項目定位這個事情……

當然,我並非基於投資目的研究ADA,而是基於研究區塊鏈項目解決了什么問題。

也有人認為它是最有可能超越以太坊的一款開源智能合約

不妨問一句:Cardano 在智能合約這塊的進展如何?具體實現與思路如何?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