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數據行業發展主要的商業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市場動態:
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全球的公司都處於緊密相連的產品和業務網中。
因此公司需要外部數據源來感知市場、完成自我定位。
同時借助合適的技術和工具,完成從描述客觀事實的數據到有價值信息的轉化。
2. 業務架構:
- 架構——是能夠支持某種體系運行的體系化且完備內在結構。
架構不是面向具體功能的,而是面向全部需求的需求(元需求),關注設計的設計(元設計),解決開發的共性,簡化開發的過程,提供應用的場景。
- 企業架構——是對真實世界企業的業務流程和IT設施的抽象描述,包括企業戰略、組織、職能、業務流程、IT系統、數據、網絡部署等的完整、一體化描述。
反映了企業業務的狀況,並體現了業務與IT的映射關系,能明確各類IT設施對業務的支撐關系。
企業架構就像企業的“城市總體規划藍圖”,在它的指導下,各個IT系統的建設得以有序的開展。
當今的企業架構的范疇包括:
①技術架構:支持業務、數據和應用服務所必須的軟件和硬件能力。
又包括應用架構(應用系統、相互交互及其與關鍵業務流程關系)、數據架構(邏輯和物理的數據資產和數據管理資產);
②業務架構:業務戰略、治理、組織和關鍵業務流程信息,及其間的交互。
企業架構框架(TOGAF)——開放群組架構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注重業務需求,關注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它基於最佳實踐,提供了當前及未來應關注問題的參考,並鼓勵開放系統,以開放的方案來處理業務問題。
公司的運作如同一個分層的系統,分別為頂層(首席執行與咨詢團隊)、中間層(高級管理與制定戰略)、底層(執行業務)。為保證公司的穩定性,層級越高變動越慢。
底層操作部門通過績效指標(PI)衡量業績,各PI匯集成綜合績效指標(KPI)供中間管理層進行業務決策。頂層人員通過KPI與關鍵成功因素(CSF)進行宏觀把控。
而大數據在每一層都與業務架構密不可分,通過集成內、外部數據,輔助公司內部自下而上的數據流動和自上而下的決策管理。見圖。
3. 業務流程管理:
業務流程描述在一個組織里業務是如何完成的,包括:業務相關的所有活動、活動間的關系、相應執行者、相關資源。
對其的管理,可通過業務流程管理系統(BPMS)實現。使流程能以顧客目標為驅動的方式執行,加之大數據分析結果,使業務流程得到優化,提升公司執行力和競爭力,使其更適應市場環境。
4. 信息與通信技術:
以下六種技術及領域的發展,為大數據在商業中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與需求,並起到促進作用。
①數據分析與數據科學——為大數據應用提供方法。
能夠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前瞻性的洞察力)。算法,統計知識、數據倉庫能夠聯合或獨自運用其核心技術完成大數據分析。
②數字化——為大數據應用提供便捷的條件。
將任何輸入轉化為單元儲存在計算機中。具有以下特點:實時、自動化、智能、在線、便捷化、節省時間成本。
③開源技術&商用硬件——降低成本。
使大數據的處理和存儲更經濟。技術不再具備競爭優勢,僅是業務實施的平台。
④社交媒體——數據來源並產生分析需求。
為顧客與公司的交互提供平台,通過大數據分析算法為企業提供反饋,輔助公司決策。同時將產生的數據存儲在顧客關系管理系統(CRM)中。
⑤超連通設備與社區——產生大量數據流。
大批智能設備通過物聯網互聯,形成虛擬社區,同時產生大量可用數據流。
⑥雲計算——技術支持。
是一種通過網絡,以自助服務的方式獲得所需要的IT資源的模式。
按使用量進行付費,在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中獲取資源。具有資源彈性、可擴展性、存儲便利的性質。
以上幾種技術及領域的發展,為萬物聯網提供了條件。
5. 萬物互聯(IoE):
超連通設備與社區在開源技術與商用軟件上運行,產生大量數字化數據,並在雲計算環境中進行分析,產生前瞻性見解。其創新性,孕育了新產品、新服務和新利潤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