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錯,海底撈也要搞人工智能了


海底撈昨天上市了。

早在912日,火鍋企業海底撈就正式公開招股,並宣布於926日登陸港交所,這也是繼呷哺呷哺后第二家上市的火鍋企業。

海底撈招股書顯示,此次募集的資金60%將用於門店擴充,至今年年底,將開設180~220家新店。同時,我們還能發現這個四川走出的火鍋品牌具有很多科技屬性

 

 

其實這兩年大家可以明顯感受到這樣的趨勢:一方面,餐飲行業在利用科技改造業務流程,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零售這些詞越來越多的從餐飲老板嘴里冒出來,另一方面,一些互聯網大廠,以及一些人工智能新興企業,通過研發特定場景下的人工智能語音交互,機器人,大數據等技術,來嘗試尋找科技與餐飲行業的結合點,比如最近美團就宣布要把無人配送車和無人機應用於未來的外賣服務。

 

 

傳統餐飲行業的痛點

 

在業務層面,海底撈店多難管、人多難管、人才缺乏、食品安全帶來了准入門檻低,高風險,利潤率低及員工收入低的現狀。

IT層面,餐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滯后於社會平均水平,表現為系統與數據混亂,軟件五花八門互相無法打通,不同系統形成了自己的運營孤島,以至於出現問題難以溯源,制約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是重功能,輕運營,行業理念任然停留在PC時代,主要用戶是管理人員,數據輸入靠手,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

餐飲行業正在面臨新形式下的升級與變革,如服務升級、大數據分析、精准運營,而構建於雲端,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信息化部署成為當下一些領先的餐飲企業的戰略選擇。

 

張勇:20年后火鍋店后廚真的沒人了

 

 

 

 

 

從這個PPT中,可以看出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其對於智能化的期待和展望:下一步我們還要在北京做個全國最全智能化的餐廳,已經在進行技術研討,顧客來了之后就自動化上菜,就朝這個方向努力。10 年、20 年后可能火鍋店后廚就真的沒人了,只需要兩個工程師。”

“數據化運營”是未來餐飲行業提高消費流量的趨勢,基於餐飲行業數據分析的運營工作都需要具備專業技能的人來完成,目前大部分餐飲企業要么沒有這樣的人員,將其歸屬到 IT 部門或者財務部門的“統計分析”一類的職能,從功能定位以及權限設置上,均難以有效發揮其作用。未來,由 CDO(首席數據官)及獨立的數據分析部門負責、或者委托三方外包該崗位將成為餐飲企業“數據化運營”的常態。

 

人工智能和雲平台讓“變態級服務”更變態

 

 

想象一下,當你坐在海底撈的那一刻,智能顯示屏上就會出現你上一次在海底撈點的菜單,它可能比你的親朋好友更加了解你的口味和偏好,你會發現推薦的菜單正合你意,省去了你糾結等待的時間。此外,海底撈還會用大數據預計損耗,降低食材的浪費,在餐桌上出現的都是新鮮的食材。

圍繞海底撈應用需求,在菜品食材、消費者、行業及交易等數據支撐下搭建門店運營、連鎖運營、會員運營等服務內容,用標准化手段提供個性化服務,運用大數據優化並改變成本結構,提高整體運營效率。

 

餐飲行業在信息化、數據化的過程中,會創造出大量的新崗位,也會隨之產生大量對於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的人才需求,未來該行業對於人工智能人才到底會有一個怎樣的定制化需求,預見大學將持續關注。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